那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一生短短长长
相逢自思量
自从遇见你
余生皆是欢喜
性别文化,一个陪伴了我们一整个学期的课程
从初秋到寒冬,从傍晚时分到夜幕笼罩
每个周二晚上,总是如约而至
在这里,我们与九位亲切的老师相遇
在这里,我们感受性别文化与不同专业的火花碰撞
时光飞逝,最终还是来到了即将挥手说再见的时候
首先,还是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本学期我们都上了哪些精彩的课程吧!
在 聆听和学习了老师们的理论及实践课程之后,同学们也有了很多感受和体悟,并且
提出了许许多多对于性别文化的独特思考。大家是不是迫不及待想知道各小组都分享了
什么主题呢?让我们来一睹为快!
光看标题大家一定还不够过瘾,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们走入课堂现场~首先为我们开场的是——第一小组!
第一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的《新闻传媒中的性别现象》这一主题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十分感谢第一小组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很棒的开场呢!PPT排版精美、内容有层次有条理、主讲同学自带强大气场,真的让小编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话不多说,更精彩的在后头!
第四组
下面介绍的是第四小组~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第四组赵伟同学幽默丰趣的主讲风范吧!
第四组同学的课程分享题目是《从相亲节目看两性世界》。主讲人赵伟同学用声情并茂地表达了自己真诚的观点,分析了当下电视相亲节目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另外结合“性别文化”相关内容,将主题延伸到对目前社会两性婚恋观存在问题及现象的阐述。
主讲人一开始通过中国的相亲现状来引入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分析,在“三波相亲风潮”部分中为同学们普及了中国“电视相亲史”,包括介绍了中国的第一档电视相亲节目等。随后主讲人又以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为例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如过分追求速配率,忽略真实意义、泛娱乐化以及节目缺乏真实性等。再通过节目《中国式相亲》的案例,阐述了中国男女双方婚恋观的变化和问题——涉及了关于女性意识、传统婚恋观念以及男权主义观点的叙述,为课堂中每一位同学留下了深刻又广阔的思考空间。之后,主讲人又“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社会观念变化、资本运营、经济水平推动的因素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火爆的因素和背景。
最后,小组成员结合课程内容和社会实际状况,通过性别平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婚恋观等几个方面,为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提出合理、诚恳的建议。
如果地球上只剩你一个女性了,你会变成怎样?
是征服所有男人的女王?还是对男性俯首称臣?
如果地球上只剩你一个男性了,你会变成怎样?
是忠于欲望,变成种马男主?
还是克制欲望,尊重所有女性?
当然,现实不太可能按着你的设想走。那么,当这样的设定真的出现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人们的一生会是怎样的呢?下面,请随第六小组走进一座叫安纳塔汉岛的荒岛中,看看32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是如何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岛上生存的。
第六小组的同学在本次报告中通过讲述一个关于31个男人与1个女人(比嘉和子)在荒岛上共同生存的故事,对故事中的女主比嘉和子从三个方面进行性别分析——
①性别形象:和子的“美”使她成为男性权力争夺的附属品,影射出女性的外形条件总被消费、女性身体部位与男性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
②社会媒体:故事中和子逃离荒岛后媒体都从负面对其形象进行评价而不多问她当时的悲惨境况,根据该故事改编的电影《荒岛中的女人》中的和子的形象也充斥着色欲,与老师讲的大众传媒对性别文化思想的影响相呼应,呵斥了一些新闻媒体对性别的不平等不正确认识与造成当下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的不负责行为。
③性别权力:故事中的和子与其他男性各自拥有者属于自己的天赋(男性:力量,女性:细腻)。在天然状况下其实并不存在因为性别不同而带来的权力与地位差异,但当出现权力象征物(如故事中的枪)后,男性则去争夺权力,而女性则成为男性权力的附属品。
第六小组通过这个故事引出关于性别权力、两性地位平衡脆弱性和两性平等问题的思考——女性到底是真的“祸水”,还是只是男性欲望与野心的“替罪羊”?
在分享的最后,第六小组的成员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最后,十分感谢第六小组颇为独特的选题、同学们的付出以及主讲同学的精彩发言!
(掌声!)
下面是第八小组啦!
第八组同学分享的专题是《从行为差异看性别形象》。他们通过视频和幻灯片讲解,为大家介绍两性之间的行为差异,然后引出当今两性界限模糊的发展趋势,最后呼吁大家消除两性差异,自由表达真我。
接下来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是第九小组!同样地,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当晚第九小组报告的精彩留影吧!
第九小组的同学们为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大众对社会性别的新期待》
主讲人首先为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社会性别”,传统中国对社会性别的传统期待以及对男朋友和老公的“新三从四德”的要求:
“新三从四德”
接下来为我们介绍了现代社会对性别的期待——
男性:风趣幽默;有担当;对朋友仗义,对爱情忠诚,对家庭负责;坚毅勇敢但有温柔的一面(暖男);尊重女性;颜值高但情商也要高;给人安全感。
女性:温柔;优雅美丽;独立自主也不失天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想法;有原则,自尊;自信大方;有冒险精神,浪漫精神,敢于与众不同;智慧有担当;生机勃勃,有爱,也会爱。
以当下网络传媒流行的“女汉子”、“小鲜肉”、“暖男”形象的定义、特点以及社会评价进行比较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众对于男女性别形象的新期待。
关于大众对社会性别出现新的期待的原因,第九小组的同学也为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理解与分析: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物性别而言的,是带有社会性质的。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社会性别的期待日新月异。究其根本,是因为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导致人们对社会性别有了新的期待,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到现今的多种多样的期待如暖男,女汉子等。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女权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进步以及媒体带来的对性别认识的新思想,这些都促使了人们对社会性别有新的期待。
噔噔噔~紧接其后的是第十组,她们的主题是《同性恋群体中的性别文化》
不知道有多少同学看过《丹麦女孩》这部电影呢?看过的同学是否曾经发现其中与性别文化的关系呢?这不,第十二组的同学马上为我们介绍。
第十二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该主题:
1.电影内容与真实故事
2.电影中的性别文化
3.走进变性人的世界
4.话题讨论:假如伴侣更换了性别,我们是否还要在一起?
在十二组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丹麦女孩》的原型“莉莉”取材于真实的案例,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变性手术的丹麦艺术家Einar Wegener,女性身份时叫做莉莉·埃尔伯,电影之所以取名为丹麦女孩,或许也就暗示了他对于自己性别身份的追求,在莉莉去世后,根据她的日记、书信等整理编写的《男化女》一书出版,之后美国作家大卫·艾伯修夫据此创作了小说《丹麦女孩》,描绘了莉莉传奇的一生。
而从电影引申出来的“性别文化”——则是探讨“跨性别者”与“变性人”的区别。其中,跨性别包括性别认同障碍、性别酷儿和异装癖。
在分享会的最后,一直陪伴我们、带领《性别文化》课程不断前进的田丽丽教授为我们发表了讲话。
尾声
田老师事先把每一位同学写的课程感想和建议都进行了翻阅,并认真做了记录,然后来与同学们反馈。真的不得不为田老师的认真负责的敬业态度点赞!
另外,田老师还建议同学们:对于上交的作业,同学们的封面、文字排版、格式等的严谨程度往往就反映了大家的用心程度,而这些元素也正像是大家的外表形象,这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所以,不管是哪一门课,大家都要认真对待,好好地把自己的作业的“外表形象”打造好。
在这里,小编代表本学期所有选课的同学感谢所有为《性别文化》课程倾情付出老师们,以及一直帮我们处理各种繁琐事务的助教、为了课程任务认真负责的小组长们~
记得第二小组在分享中说到“愿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女权主义。”这也是我们大家最真诚的希望——希望有一天性别平等变成最自然的事情,像吃饭喝水,是一件大家都由然从心里认同而去习惯的事;也像呼吸空气,不可缺失。
借第二小组美好的愿景,祝福《性别文化》,下学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