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女人认为,除非自己变成一个“完全而彻底的女人”否则没有人喜欢。高度性别刻板化的女人关心自己的举止是否合于内化的性别角色概念,这种现象在女性青春中后期开始减少。过去更多的女性比男性在女性特质上得分高,而更多的男性比女性在男性特质上得分高,两性中都有接近三分之一是双性化个体;而现在女性的男性特质分数明显增加了,在女性中双性化个体明显增加,而男性中的双性化个体则增加很少。
很多学者指出,人们不应该将行为限制在“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过时观念里。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S.LBem)是提出“男女兼性”的主要代表人物,她于1977年提出“双性化(Androgy-ny)”的概念,“Androgy-ny”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男子Andro”和“女子gyne”,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桑德拉·贝姆(S.LBem) 认为为了发展自我,无论男女,均应鼓励他们成为“双性的(androgynous)”,也就是说,男人与女人应是既男性化的,又女性化的;既坚强、独立,又温柔、敏感,完全视特定的情境要求而定。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双性化的女性比性别刻板化的女性较少行为的刻板性; 双性化的女性在社交场合的行为更有效;双性化的女性具有高自尊,同时自我评价也更为积极;双性化的女性自信心、安全感较高;双性化的女性具有积极健康的情绪。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每个社会对男性和女性都会提出种种不同的要求,小到服饰、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大到家庭分工、社会分工,形成了一套男女性有意无意必须遵守的刻板的性别模式。事实上男女没有根本差别,女性之所以弱于男性,完全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桑德拉·贝姆(S.LBem)说,女性自幼所受的教育就是服从、贞洁而忽略了智力和体育的训练,以至长大后,依赖男性,因此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女性的整体素质,克服那些由遗传和社会历史所带来的不符合女性自身发展的消极因素,撷取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因素,迅速发展作为“人”的女性的智力和各种个性品质。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男女因体力的差异对工作的限制已愈来愈小,因此新时代女性应当树立理想的“双性人”意识,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争取与男性平等地生存与发展。
一个人要想在事业、家庭、社会交际等方面都游刃有余,就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双性化性格,避免过于严格的性别角色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腻等女性气质),要顺其自然,避免走极端。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性别本身具有的特征需要保持,否则男性过于女性化则会显得“娘娘腔”,缺乏独立自主及刚强的心理素质,女性过于男性化则会成为“男人婆”,不善于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