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运动生化及营养。

      徐晓阳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1982年-1985年任教于成都体育学院;1988年硕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化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1988年-1999年任教于北京体育大学;1998年博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化专业,或教育学博士;1999年-今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体育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委等。

      徐晓阳教授长期从事运动生物化学及营养的教学和科研,教授本科及研究生“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营养学”、“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设计及技术”、“运动人体科学高级教程”、“运动人体科学高级技术”和“运动生物化学及营养研究进展”等课程,主编、参编了《营养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次印刷)、“十二五”普通高校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运动生物化学》(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2014年7月第二版)、《运动人体科学英汉∕汉英词汇大典》(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次印刷)、《运动生物化学题解》(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7月)、《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徐晓阳教授科研工作一直主要从事运动负荷的生物学适应、运动对骨骼肌机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已在运动、线粒体功能以及氧化应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资料并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此研究领域曾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抗骨骼肌运动性疲劳的细胞模型研究,031526)资助,首次成功建立了C2C12骨骼肌收缩功能研究的细胞模型,有关刺激剂量和ROS产生增加的量效关系已经建立。同时参与指导“电刺激C2C12肌管运动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70420143)的研究工作,确立了同一刺激强度不同刺激时间对骨骼肌蛋白变化的影响。获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子课题(横向,运动诱导肌源性白介素-6分泌及其调控能量代谢的机制与应用研究,项目号:30570897)、以及获国家体育总局课题(收缩改善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项目号:2014B046)的资助。

      徐晓阳教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届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奖项目为“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两次获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1996年)、南粤体育新苗奖(1999年)、广东省第一届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论文一等奖(2005年,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与“肾阳虚”模型骨骼肌α—actin基因表达的比较研究)及二等奖(运动性低血睾酮及补肾中药对大鼠能量代谢某些指标的影响)、获华师“星光为了明天”教学奖教师双语教学竞赛三等奖(2004年)及华师校级观摩主讲教师(2009年)等奖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