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15年第2期(总第6期) > 紫荆丽人秀:文学院专辑

紫荆丽人秀:文学院专辑


 


 

       吴敏,华师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早年的兴趣是女性文学研究,后转向文学与政治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有专著《延安文人研究》、《宝塔山下交响乐--20世纪40年代前后延安的文化组织与文学社团》等。目前正在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周扬与中国现代文艺关系研究》。喜欢两个字:守拙。


 

       姚玳玫教授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多年。近年主要研究方向:民国时期海派文化/文学、民国时期女性文学/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等。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五四"后中国新文学研究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新文学评价体系建构实践研究(1928-1937)》;主持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萧淑芳艺术基金支持的"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研究"。著作获得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项,在《读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


 

       邵慧君老师是我校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硕士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91-1994年师从著名语言学家詹伯慧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今文学院)工作至今,期间(1996-1998)受原国家教委委派赴毛里求斯甘地学院任教两年。
       邵慧君教授以汉语方言为专攻方向,迄今已出版的方言学箸作(包括合作)有3部;在《中国语文》《方言》《学术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地重大课题)、高校合作横向科研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各1项。2011年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所指导的教育硕士论文《学生习作语言中粤方言入文现象分类调研及教学对策》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


 

       申洁玲,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民盟成员;担任过10年学术期刊的编辑,2005年调入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和出版文化。2014年获得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个教改项目;发表著作1部,在《国外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


 

       练春招老师是我校文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汉语言学系主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语文学科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二十多年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主讲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词汇学、社会语言学等课程。尽管所教课程相对枯燥乏味、抽象难懂,但她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所教课型及学生特点对症下药,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被评为学校观摩课主讲教师,并入围"我最喜爱的老师"。曾参加国务院侨办派出的"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华文教师培训团"赴印尼泗水、万隆,为印尼培训华文教师。
       教学之余,主要致力于现代汉语方言学、词汇学研究,合作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30余篇。


 

       刘慧姝老师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与美学教研室主任,一线科研和教育工作,从事文学理论、美学与文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与美学、文学理论、宗教学、审美教育。曾两次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访学项目为跨文明对话与审美教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克尔凯郭尔文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老庄审美思想内蕴"。出版专著《克尔凯郭尔文艺审美思想研究》,参编文艺学与美学领域著作5部,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动态》《文艺争鸣》《社会科学》《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李 静,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明清堂会演剧史》《粤曲: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项目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对传统戏曲曲艺的质朴情感与炽烈生命充满兴趣与热爱,近年主要从事明清戏曲与民俗文化研究、岭南戏曲曲艺的近代转型研究。


 

       凌逾,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山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国家公派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访学一年,为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2014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第八批省级培养对象;2010年第六批校级培养对象。获得国家社科后期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广东省社科青年项目、双语课项目、教学项目等资助,有《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 《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等书,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学术研究》等发表论文七十多篇。《后现代的空间叙事》获"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海外华文与诗学)"最佳表达奖。2010年,《后现代的香港空间叙事》获第七届"广州文艺奖"三等奖。2000年获得广东省普通话测试员资格证书。2002年获得全国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2002年获得华南师范大学"为了明天"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优秀奖二等奖。


 

       滕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了领域为比较文学/大众文化研究。1995-200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开始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深受学生们喜爱,多次获得"课堂质量优秀奖""教学优秀奖""校级观摩课主讲教师"等荣誉称号。2013-2014年入选哈佛燕京学者,应邀赴哈佛大学访问一年。此外,经常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赴美国/韩国/印度/泰国等国家讲学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主持教育部及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各一项,除了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之外,滕威还是腾讯网/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青年报/南风窗/新周刊等多家媒体的特约撰稿人和评论员,发表专栏文章近百篇,是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专栏作家。
       座右铭:黎明的信念使黄昏改变。(艾米莉·狄金森)


 

       孙雪霞老师是我校文学院教授,一线科研和教育工作者,文学博士,比较文化博士后,美国南卡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先唐文学、比较文化研究。现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组负责人,古近代文学硕士导师组召集人。出版了《文学庄子探微》《比较视野中的<庄子>神话研究》等著作,在《文学评论》《现代哲学》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省市级项目多个。


 

    




    




Copyright © 2025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4636114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