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14年第2期(总第2期) > 从文化到文明 / 侯桂新

从文化到文明 / 侯桂新


(侯桂新    文学院)


       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争论,总是隔上一段时间就重复一回。有些讨论,从题目本身就决定了讨论的价值和结果。繁简字的讨论亦属其一。就这个题目而言,就算讨论一百次,也不会有多少新鲜的内容。因为,尽管讨论的双方可以举出各种各样的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和理由,这些论据和理由却大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一言以蔽之,赞成繁体字的,是从文化传承角度着眼,赞成简体字的,则从实用操作的层面论证(这种"实用",当然也包括了政治方面对一个时代的肯定)。尽管也有人提出,采用繁体字,未必就会给群众带来识字用字的困难,例如台湾香港的学生未必就比大陆学生没文化,不过这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总体上来看,重新大规模启用繁体字,其普及的成本肯定是要比延续简体字的统治地位来得高的。据我的观察,香港的学生,个别的有时为了方便,也故意在书写中杂用简体字。

       那么可以笼统地说,繁体字代表文化,而简体字代表文明(实用)。所以问题就转换成了如下:我们该保守一种文化,还是追随一种文明?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是变得越来越没文化,但也拥有了越来越多、越高的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科技文明)。这就是所谓历史潮流、历史大势,很难被逆转的。

       中国人总爱折腾,殊不知很多事一旦折腾过后,就很难再回去了。当年国民党非要和共产党打内战,把自己打到了台湾岛,结果回不去了。当年国务院非要推行简化字,推行了几十年,覆盖了可能有99%的使用范围,结果现在就算能够证明繁体字更有利于文化传承,肯定也回不去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们只能一再发出这样的感慨而已。

       而且,这种感慨本身,似乎也越来越没有发出的必要。因为它无关乎GDP,无关乎个人的幸福生活。今日我们的许多人,说到最后,如果某样事物不能换算成货币符号,便不具有讨论的价值。那参与讨论的,往往是一群所谓"文化人",乃至是"文化人"中的一部分:文人。作为一名中文从业者,我以为,常常对一些文化的消逝发一些慨叹,唱一唱挽歌,正是我们这类人的存在价值之一。一个人死了,为什么需要悼词,需要纪念,无非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一种文化也是如此。就算它已永远地逝去,但至少偶尔还活在某一部分人的心中。出身于中文系的学人,看看繁体字的书,每一个字的背后,都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对这意味咀嚼一番,遥想一番与古人游的潇洒风情,这,也是一种精神生活。有时候,如果还"不能已于言",想写写文章,和读者分享,虽然会被其中的一些读者视为酸、腐、无病呻吟,那也不能强求了。

       这样的文人,当然会越来越少。以致对这样的文人,也一直有文人在唱挽歌。"最后一个士大夫"云云,无非为此。

       人各以其所长,相轻所短。到了现代,已发展成一个群体行为。耳熟能详的是,欧洲人总瞧不起美国人,没文化,而美国人不管这么多,一心要把自己发展成世界上最强大最文明、最"民主"最"自由"的天堂。你愿意自己是哈贝马斯,还是比尔·盖茨?选择有时就是如此简单。我的亲身经验则是,内地人总嘲笑香港人"没文化",而香港人面对内地人强烈的优越感,则来自于他们认为内地人"不文明"。

       从世界大势看,社会已由追求文化的时代,过渡到发展文明的时代。但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却是复杂的。因为,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人,往往会衍生对文化的需求。而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人,也大多想同时、同步享受到这个时代日新月异的文明成果。

       我们往往混淆了文化与文明。正如阿城所说,现在很多人把文化当味精,什么菜里都要加一点,乃至出现军事文化、政治文化、旅游文化,种种。其实,这些不过是文明。文化不是味精。文化也没有先进、落后之别。你能说比尔·盖茨比孔子更有文化,或者说,微软的文化比儒家更先进?但盖茨肯定在某些方面比孔子要"文明",譬如在交通工具的更新上,在饮食卫生上,等等。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拥抱文明。同时,和极少数人一样,留恋文化,愿做一个文化的遗民。



Copyright © 2024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