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14年第2期(总第2期) > 往事 / 李静

往事 / 李静




(李静    文学院)


       七年前,潮湿而阴冷的初春,偶然在香港西洋菜街的中华书店翻到王心帆的《星韵心曲》,小明星(邓曼薇)这个二十九岁便香消玉殒的女子成为我挥之不去的梦魇。我开始去听她的唱片,开始去找寻她的故事以及她曾经的过往,从繁华街市的僻静巷口到濒临拆迁的西关旧屋,从破败骑楼的五彩花窗到老式茶座的逼仄梯级,从没落家族的幽深庭院到修葺一新的现代园林,从堆叠如山的播音卡片到发黄脆硬的老旧报刊……斑驳的时光碎片倔强而绵软,冰冷而深情,浸透着爱与哀愁的粤曲往事在摇曳的民国光影里渐次呈现于我的眼前。我看到无数个曼薇以朝觐生命的虔诚追寻粤调曲韵,乐音悠远腔韵含情,她们在人世苦辛的诉说里温情而感伤地祭奠生之幻梦,想象岁月静好;她们在人生琐屑的絮叨中机智而乐观地戏谑苦闷彷徨,消解浮生困顿。于是,周遭分明如雪霜的世态炎凉退让于现世安稳的念想,纤纤心事与伟大理想一样重要,自嘲的卑微与挺立的坚强同等尊严,悲欢离合、喜极而泣、调笑逗乐、慷慨激昂……茶楼里的吟唱慰藉着故交与过客的梦想,留声机的唱盘滑翔出一座城市的情愫与怀抱,不同寻常的风情与浪漫、气度与精神悄然滋长,轻舞飞扬。

        2010年秋天,我在澳门继续寻觅散落的粤曲往事。恰逢中秋,瓦舍曲艺会举办了一场敬老晚会,我坐在会长沈秉和先生身旁听他回忆粤曲的前世与今生,讲解粤曲的演唱常识与声情。听伍志强先生唱《苏东坡痛丧朝云》时,我竟然在不甚明了的异乡言语中异常清晰地体会到了东坡痛失知己的无奈与难以自持,这是我第一次从音乐表达的情绪感知到了粤曲,我惊诧于这曲韵腔调传达出的心灵跌宕与婉曲情致,而邻座老妪紧闭的双眸恣肆横流的泪水更是令我无比震撼!一定有什么在某个瞬间轻轻划开岁月坚硬的外墙,在纯粹的对音乐的理解与品味中,在毫无外部修饰的烘托与共鸣里,人世种种便如静夜的雨滴,敲击灵魂的门窗,在微张的缝隙里洗刷白日的喧嚣与华彩,真诚地流淌岁月杂陈的五味。紧闭双眸感受乐音里的自己,梦觉年少的时光、老去的乡愁、余生的日影,于是,在这方音浓郁的演唱中,青春与白发在同一时空凝望,过客与主人在同一时间相知。演唱会结束的时候,我看见后排座位中的老人们,有些还闭着双眼。此刻,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同情他们的孤寂,而是从心底生出由衷的敬意,为他们风雨如磐的岁月,为他们历经沧桑而蹒跚至此的人生,为他们片刻静默中赐我以幸福的全部阐释。我顿时明白了在数月的采访中,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眼睛里的那份深情与怀念,渴望与担忧,我也顿时理解了多年来四处奔走,倾情拯救地方文化的热心人士们时常陷入的深深沉思与坚忍担当。

       而事实上,我却是以一个外乡人的姿态探寻粤曲往事,这种鲜明的异乡感源于我深厚的故乡执念和一直竭力维护的他者理性。然而,在我聆听了邓曼薇和她的乡人创造并演绎的故事之后,在我再度回望兜兜转转却逐渐变得不那么孤寂漫长的他乡逗留之后,我的执念已然云散。那些睿智勤勉宽容豁达的师长,那些学识广博识见独到的友朋,那些鲜少谋面却古道热肠的同好,那些质朴纯真青春年少的眼眸,在在的指引与关爱,鼓励与宽容,理解与支持,渴望与期盼都分明告诉我,他乡不是遥不可及的畏途、冷暖自知的所在;故乡也不只是我念念不忘的祖籍、孜孜以求的远方。而我的所谓他者理性也不过是客袍久著的漠然与旁观,由此而匮乏情感浓度的探寻多少带有先入为主的绝对与偏颇,一方文化蕴涵的温度更加需要深厚的同情与理解方可客观把握,学术的探寻终究不应该只是一个刻板结论的呈现,而应该还有对于寻常人世的缱绻与感恩。

       在异乡,王师陆才先生引我走上学术之路途,点拨我的懵懂不敏;吴师国钦先生教我为学为人之正道,飘扬我的信心风帆;王师文章先生圆我北京问学之梦想,勉励我再启新航;在异乡,蒙诸多师长大贤敦促提携与宽容善待,明了高山仰止,方有点滴进步;蒙诸多故交新知同声相应、同气相投,更知平芜春山,惦念便是温暖。

        还有,炎夏的中山文献馆,屋外蝉声四起,屋内清冷异常,我带着两位年轻的姑娘在一堆堆被时光湮没的文字里找寻和追忆,那些热烈地青春过、苦痛地沉沦过、辉煌地嘹亮过而今却都全然寂灭无闻的歌坛往事一次次露出曾经的华丽与残败,冷漠与温情。当我对她们讲起我因此而夜不能寐,当我希望她们能把这些往事作为对故乡的体悟来感知的时候,我看到她们世事未谙的眸子里闪着热切的关怀与希望发现的饥渴;当她们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新发现的材料,或者新的困惑与不解,我同样在她们年轻的容颜上看到人世多艰无法阻止的生命的活泼。我于是给了两个姑娘不同角度的选题,指导她们从曲本和演唱者的角度去探寻那段属于她们故乡的往事。尽管这两篇论文在最终答辩时显示出她们的稚嫩、缺憾甚至错漏,但是,毫无疑问,这是她们带着对故乡、对生命的热爱与思索开始写作的尝试,而这也是我们师徒努力找寻民国故事的过程中对学术对文化的一种理解。如今,两位姑娘都走上了工作岗位,踏入了曾让她们忐忑不安的社会,我还不时得知她们的爱与怕,但是,我知道,她们一定会安好。今年四月这本小书获得资助的时候,忙碌在各自岗位上的姑娘们发来祝贺的信息,希望这本小书能承载我与她们的发现与体悟,郑重地再现那些生命的过往。

       每年秋天,我的窗外都会盛开一种叫做异木棉的乔木,它们总是以灿烂绽放的硕大花朵迎接一年的谢幕。这些年来,每当花开的季节,我总是以一种追忆前缘的怅惘目送这种来自异国的植物无声的怒放与凋落。当那已经不再丰润饱满的花朵完成一季生命的旅程,从高大的枝干上飘然坠落,站在树下的我总是会泪流满面,无论如何,这种异乡的飘零总是令人遗憾而感伤。然而,今年的秋天,在寂寞而痛苦的写作与自我叩问中盘旋数月后,再一次来到树下,再一次看到这盛开着旋即便要离去的花朵,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油然生长。那毅然决然回归大地的飘落竟也让我看到扑向母怀、回归故土的欢喜和化为春泥的坦荡!十四年来与我四季凝望的满目绿茵、与我朝夕相伴的声声粤韵、与我耳鬓厮磨的他乡文化,早已如血液一般流进我的生命,予我以温情的拥抱,托付我传承的叮嘱。原来,客栈也是一个故乡,记忆一段悲喜,成全一个梦想,吟唱一首懂你的歌。

       小书即将付梓。这是我忐忑不安的一本书,也是我满怀期待的一本书;这是我写得十分辛苦的一本书,也是我带着内心的感动与思考的理性写作的一本书;这是我在师长教诲下完成的答卷,也是我教学相长的深刻体悟。虽然,我其实并不知道,这些探索的文字能否客观准确地揭示粤曲以及这方水土的深厚内涵,能否贴切细致地描摹她的情致与神韵,能否让读者诸君读出我的寻找,读出我对过往的缅怀,读出我收获的温暖与欣喜,但是,我一直这么希望着——


Copyright © 2024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