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爱情的双重变奏——评严歌苓长篇小说《毕业歌》 / 丁纯
2013年岁末,旅美作家严歌苓推出了长篇小说《毕业歌》。这是她继《金陵十三钗》之后,再一次选择了"抗日题材"。日本侵略是中国民族耻辱的历史。在这部小说里,她利用宏大的历史视角,纷繁的生活场景,不动声色制造着惊心动魄的激情。
众所周知,作为音乐作品的《毕业歌》是一首爱国歌曲,歌词这样写道,"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慷慨激昂的《毕业歌》号召广大青年同仇敌忾、奋勇抗日。严歌苓以《毕业歌》为书名,指涉小说不外乎是抗日、青年、爱情等的关键词。
小说《毕业歌》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上海的故事,日军铁蹄肆意践踏我大好河山,战火兵燹,饿殍遍野,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也难逃厄运。严歌苓相信爱情的力量,"即使在战争年代,都不会把恋爱的空子挤掉,因为那是荷尔蒙的需要。"书中写了五个青年男女的多角恋爱故事。他们分别是洪望楠(国民党员)、王多颖、王沐天(王多颖弟弟)、贺晓辉(共产党员)、桑霞(共产党员)。王沐天,用现在话说就是个"富二代",他憎厌母亲的市侩,不悦于姐姐的小资,对自己的无作为也非常不满。一个女人的突然出现改变了这一切--留洋女孩桑霞回到上海,以探访姑母的名义住在了王沐天家。桑霞身上充满了与那个时代上海女孩子截然不同的朝气和神秘,她所带来的新鲜的活力和创造力在王沐天的心中点燃了一把新奇的火炬。他在桑霞的感召下加入共产党,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迅速成长。为重建中央飞机制造厂,留美归来的航天学博士洪望楠返回上海,他在中统特务、日本间谍、上海青帮之间左右逢源,却对桑霞一见钟情……银行家三伯伯为保护侄子王沐天的安全,也介入其中,一方面警惕着对方,一方面向对方提供着情报,和共产党形成了亦敌亦友的关系。
可以看出,严歌苓设置"情节冲突"的苦心经营,五个人中有国民党和共产党,有大城市富二代。战争是苦难的代名词,革命让人感到神圣,推翻旧制度,建设新社会。革命和爱情糅合,对于革命和恋爱都别有一番滋味。
虽说《毕业歌》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的谍战故事,但其中的情感故事也独具特色,因为祖父是留美博士,曾执教于厦门大学,所以,严歌苓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一个留美博士的影子,比如《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的欧阳萸的父亲、《陆犯焉识》的主人公陆焉识、《毕业歌》中的洪望楠。《毕业歌》则是她继续"自我暴露"式的写作,近年来,严歌苓一直萦迷于对自身家族史的探寻,《陆犯焉识》以其祖父为原型,讲述了一个男人回家的故事;《一个女人的史诗》中田苏菲的原型是她母亲;而这部《毕业歌》则以其父亲早年的经历为原型--富家少年王沐天就是以她父亲早年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严歌苓自云:她在文学上能取得如今的成绩,受父亲萧马(严敦勋)影响非常大,此次以父亲为原型创作小说,也算圆了严歌苓的一个心愿。"不过将故事的发生时间由抗日战争后期提前到了抗战前期,讲述了独属于那个年代的青春爱情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严歌苓有过上战场的经历,"我20岁时,中越反击战爆发,我要求上战场,就到野战院去采访。当时我是一腔热情,要保家卫国。"这样看来,她写战争不是完全凭空念想,"是有生活基础的。"有她自己特有的视角和深度。
《毕业歌》点燃了青春的激情,也激起了一代年轻人革命的热焰,他们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承担了救亡的使命,同时也涤濯了青春与爱情,也运用了典型的戏剧化手法。与其说《毕业歌》是小说,倒不如说它是剧本。书中的对话、情境、语言、情节全部是按照剧本的要求来写的。严歌苓说:"我的想法是,铺排出戏剧性的小说,追求一种莎士比亚似的情节结构,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小说就不好看。我的写作,想的更多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人性能走到极致。"本来写像抗战这样残酷的战争,能够道尽人生的吊诡与悲凉,特别战争中残忍与苦难交织,更使个中故事跌宕起伏,。对创作大有裨益的是,战争的不幸给作者提供了恢弘的戏剧性创作想像。战争中的生死、情爱、胜败、伤病,都考量着人性,也让我们每一个读者体认作者的匠心。
读严歌苓的《毕业歌》,自然会将其与张爱玲的《色·戒》做比较。《毕业歌》和《色·戒》都是关于"革命与爱情"的小说。唐小兵曾说,"两个看似相互对立的概念--'革命'是集体力量的经验,'爱情'自我通过个人自由来显现成功的社会制度---是现代性合法性话语中重要的意识形态构成。"革命和爱情其实是双重变奏,革命赋予了爱情伟大和崇高;爱情则给革命抹上了柔情蜜意。张的"苍凉手势",决绝地甩出了人性的苍凉,难怪有人说,"张爱玲在描写人性上几乎是全力以赴的。"严歌苓也在这部《毕业歌》能好地写出人的困境以及对困境的突围。《毕业歌》抑或可以视为严歌苓抗战题材小说的"升级版"吧,毕竟《毕业歌》的广角远大于以往小说的幅度。完全可以说严歌苓是唱着《毕业歌》,从"金陵"一路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