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16年第4期(总第12期) > 长恨歌

长恨歌



文/图书馆  王春芳   

 

王安忆的《长恨歌》,一个上海女人王琦瑶的人生之歌。这个美丽、聪明、精致的上海女子在民国、内战至新中国建立和发展的纵向历史大背景和横向的大上海地理背景交叉的人生轨迹,有璀璨绚烂,有婉转低回,有细水长流的精雕细作与坚韧宽容,有油枯灯尽的凄惨,一个心高气傲的漂亮女子的一生如电影般慢慢铺陈而来。同时对上海、对江南水乡的细致描述,有身临其境之感。小说最重要的当然是藏在故事背后的一些领悟,作者不经意间的哲学阐述。

 

漂亮女子的人生,是与诸多男人纠葛的转换,的确是平凡如我般的女子无以感同身受的,不管命运多厄,总有一分骄傲和男人的相助。当然生活的背面也必然是因诸多选择,诸多诱惑而致的人生多峰谷交替,也是一路坦途无奇的平凡女子,无从看过的风景和尝过的滋味。孰好孰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凡事总有个合适吧,美丽、精致的女子多心气儿高,不经历烟花般的尽情绚烂的绽放,一生多有憋屈的。凡夫俗子过细水长流的普通生活,也是个和谐。怕就怕,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程先生、李主任、阿二、毛毛娘舅、中苏混血、老克腊等王琦瑶不同的人生时期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遇到不同的那人,过不同的生活,或者是不同的时期当遇见不同的人,恍惚交错间成了一辈子。在爱丽丝王琦瑶给蒋丽莉讲感情的面子和芯儿,道出了平淡的婚姻与激情的婚外情之间差别的血淋淋般的真相。严家太太的一番穿与吃的面子里子观,也描述出生活中诸多的表里不一,却真实。

 

对其中从头至尾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那个装金条的盒子,有这个,王琦瑶才有了生活立足,甚至独自养大女儿的底气。一个女人没有钱,又如何生活,更如何谈优雅?还有一点体会,情商无疑是在较恶劣的人际环境中习得的,和谐顺畅的环境下长大的人群,单纯、善良而直接,反之,善于察言观色、拐弯抹角的人的成长背景多复杂。人艰不拆,多体谅别人,无疑是一种心底的善良,难得自然就值得珍惜。

 

说到写上海故事,张爱玲是犀利祖宗,读王安忆,难免心中有个比较。这次读《长恨歌》是第二次捧起来,一口气读完。刺激重读得原因是,之前听说不错,曾经拿起来过,对那些细致的笔触,总嫌啰嗦,读不下去。不像张爱玲的书,不管哪篇故事,拿起来就放不下,读着舒服,爱不释手。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有编辑朋友转了一篇王安忆讲《常识》的文章,作者把生活分析得入木三分,有的人为什么如此这般表情,又如此那般动作,都是顺成长环境和背景而来,于是有兴致再读,对生活体察如此细致入微的作者,怎么可能写不出好书呢,再者,此书还是作者的代表作。其实说到张与王二者的差异,还是张写得深刻入骨,可读性强。民国时期的上海,毕竟就是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很多事情不经历过,不体验过,甚至不痛苦过,就是写得没那么能引起共鸣,尤其是不动声色地入骨,张爱玲做到了。王安忆对那个时代的描写,无疑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也不错,但总缺点不动声色,有故意为之之嫌。

 

不过为什么要比呢,王安忆其实写得更温柔,也是特点,不是吗?江南水乡描写得韵味十足,如穿梭在水墨画中,不也是她的特色吗?豆瓣上有写得不错的书评,说不喜欢王安忆讲女子写得斤斤计较、小肚鸡肠、攻于算计这般,其实,这不正写出了上海女子的传神之处么,不证明她写得好吗?书评作者把小说的主人公的价值观与小说作者相等同,貌似也不合理,顶多一揭示作用吧。


Copyright © 2025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4636114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