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17年第1期(总第13期) > 存放时光和艺术

存放时光和艺术

 

文/本刊记者 陈炬森

 

初春二月,冷风仍在肆虐,凛冬的影子仍在角落。繁华的北京路上人来人往,人们追求着时尚与享受,却不知一丝书香藏在喧嚣中。

北京路入口处直走一会,广州中华书局的旧址上,联合书店的小楼静静地俯瞰着人流。没有门扉,没有阻隔,一踏进店里,却隔绝了街外的吵闹。门前的书架上满是畅销书,村上春树与罗琳充当着门卫。小小的楼梯旁是树状的楼内地图,蜿蜒而上的涂鸦别有趣味。不知为何,一股轻松温暖的气氛渐渐围绕,书的墨香飘忽在空气中。

二楼的人文馆藏着惊喜。高高的书架上,存放着时光与文学。青年们钟爱着哲理与文字,或与莎翁诉苦,或跟随乔治·奥威尔俯看着黑暗的年代,他们沉浸在与精神的圣贤的交谈中,不亦乐乎。每一个角落都是书,楼梯上,转角处,甚至天花板上也印着书页。这里是文青们的避难所,他们席地而坐,或微微斜倚书架,翻着书页,做着遨游书海的梦。没有店员的阻挠,没有广播的尖吵,甚至店员也自己拿着书,沙沙的翻书声与香薰的舒缓形成一种温暖的格调。乌托邦中,堂吉诃德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跨上三楼,设计馆则一改温文尔雅的简约装修,狂野与静谧同时映入眼帘。音乐、艺术与设计互相交融。大圆的黑胶唱片在留声机上唱着久远的歌谣,相册里的张国荣的面孔上依旧是他的招牌微笑,在橱窗里发着光。莫奈的油画上,普罗旺斯的海岸永远都有着阳光与海鸥的眷顾。悠扬的D大调若有若无,脚步也随着它慢了下来。现代与古典并行不悖,各自在展示着时代的魅力。

四楼的风尚馆像是一个小型博物馆,有着许多宝藏。童书藏在可爱的童话世界中,卡通角色无处不在,闪着勇气与希望,暖光照耀,孩子们欣快地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冒险。一旁的展览厅是惊喜的常客,稀奇古怪的展品与趣味十足的活动常常光临。偶尔迎来的是学术讲座,人满为患的厅中,老教授的历历话语透着知识的光。台下凝神屏气,仰望着学术泰斗。古希腊大哲学家传授知识时的独特盛况在千年后再次重现,地点的变更无足为奇,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望却依然如初。

泯一口咖啡,坐在天台。风渐小,心愈静。卡布奇诺的微苦激发了脑中的点滴思绪。

人们此刻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午后时光,读客们却选择逃避电子世界的虚无,来到文字的世界慰藉自己的心灵。关闭惨白的荧幕,就着暖光翻开泛黄的书页,给自己一次冥想的机会。我们有多久没去好好看书了?我们对环境的挑剔,对声音的苛刻要求,对空闲时间的无暇管制,一瞬间被人们热衷于书的情谊感染,投身于书的怀抱。古人们嗜书如命,如今的人却迷醉于物质与虚拟中,精神的胃没有营养可吸收,骨瘦如柴的精神小人渴求着一顿大餐。

时代浪潮下,实体书店的营业举步维艰。诚然,为了生存,只能另辟途径。店中有着咖啡厅的浓香,有着画室的颜料味,有着木雕室的木屑香,但老客们仍然留连忘返在书中无法自拔。悄悄采访读客,他们对书的狂热与信仰让人惊叹。下至后辈学生、社会青年,上至华师老教授,都坚定地成为书的信徒。纸质书的独特阅读感,让他们抛弃日渐流行的电子书,隔三差五来到这里选购钟意的书籍。有着自己的常客且不离不弃的书店是让人敬佩的,因为在逆流中,他们并没有迎合大众的口味,仍旧坚持自己的初衷,做着自己的“人文艺术优质生活”的理念经营,腾出一片净土给爱书之人,守护着他们的心。

夜临,风凉,人却未走。那位老教授抱着核子爆破理论细细地研读,旁边的高中生小妹妹则执着于村上春树的《1Q84》。灯光投下,他们的剪影被拉得长长,仿佛交汇于时光的桥梁,刻着对书的爱。

一方净土,一点文艺,下一次,广州的角落,将会出现我们的脚印。

Copyright © 2024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