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17年第2期(总第14期) > 短暂而快乐的澳洲小学生活

短暂而快乐的澳洲小学生活


文 /  旅游管理学院   林清清

       澳洲的春天里,蓝花楹落满一地。Eastwood Public School(伊士活公立小学)有棕红色为主色调的建筑、绿色镶嵌着红色格子的操场,蓝色的花儿铺满一地,周围都是矮矮的建筑,抬头是湛蓝的天空。我常常容易呆迷在这每天都习以为常却又觉得似梦境的空间中。


校园一角


校园里的蓝花楹

无缝对接,多余的担心

       上学第一天,我们来到学校办公室,MS. LAO 已经在等我们,这是一位有着亚洲面孔的端庄秀气,长发披肩,衣着得体的女老师,澳洲是个移民国家,这里的文化很多元,孩子和老师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和LAO老师一路走一路聊,来到学校绿色空地处见到一群高低不一、肤色各不相同的孩子,LAO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走到教室,这是一栋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孩子们的教室位于一楼,靠近门廊的一间。
       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我惊呆了,这哪里是小学生的课堂,分明像是幼儿园里的房间。里面摆着四组桌子,每组桌子又分别由四张小蓝色小桌子拼成一张大的,在靠墙的地方有一排小桌,上面摆着两台两脑,一些书籍和玩具。
       在讲台的这边角落放着一张桌子,整齐地放着一些资料。在和LAO老师聊天时,进来一位老师或是学校的管理者,也热情地与我打招呼,TIGER大声来了一句:“ HELLO”,当这位管理者知道我们是第一天上学时,有点吃惊地来了句:“WOW, YOU HAVE THE UNIFORM”。


教室内部

       像在国内与老师沟通一样,我迫不及待地问老师办公室在哪里,老师指了下旁边的桌子,告诉我,除了周四下午,其他时间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我。我又再次确认,才明白,LAO就在这里办公。我又疑惑了,于是问,其他老师上课的话怎么办。这下才明白,除了其他特殊的课如体育课和中文课(这个小学华人较多,因此每周有一次中文课,LAO老师不会讲普通话),这里的英文课、数学课、艺术课等均于LAO老师一人来上。我说国内不同科目由不同老师来上课的,LAO老师说这里的孩子在中学时才会有老师分科目上课。她说这里的教育强调综合性,创造力,知识性的东西相对少些。想想也对,如果在不同科目分开老师上,如果孩子某一科强或某一科弱,很容易被贴上标签,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老师能根据特点来看孩子的话,就更容易挖掘孩子的特质。


教室一角,老师的“办公室”和“讲台”

       孩子上学第一天回来,没有一点为难和不愉快的情绪,我的紧张一扫而空。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过了段时间,TIGER突然说,我怎么觉得这里的时间过得这么快,而国内的时间过得很慢呢。还说自己在国内上学时70%的时间在发呆,20%的时间听课,而在这里则70%的时间在参与课堂,只有10%左右的时间在发呆了。我的天,原来你在国内大部分时间在发呆呀。
       刚来时,我发现每天孩子都没带作业回来,过了一段时间,才总结出规律,是每两周布置一次作业,周二布置周四交。作业的内容非常丰富,从音乐、电脑、科学实验到语言、数学等,是一个做起来不会觉得单调枯燥的作业。
       所以,来这里的孩子,从第一天就爱上了学校。我之前担心的要适应三个月的问题完全不存在。

关于游泳课

       来澳洲之前,就听说有“澳洲人人都要会游泳“的说法,让我很有动力地结束了旱鸭子的生活。
       老师告诉我学校安排有游泳课,为期两周。我说没问题,孩子在国内学过游泳。每天9:10分上学,10:30坐校车去,12:30回来,吃午餐,下午再有两节课。每天泳衣穿在里面,带着凉鞋到学校。第一天回来,问TIGER的感受,觉得没意思。但再过两天,每天都很开心地讲着,比如今天跳水了,今天在水里做游戏了,今天又有什么活动了。孩子有天回来说,这里的老师只要求我们游过去,并不要求动作怎样怎样,可国内的老师总是在挑动作。这里会游就行,怎么游过去没关系。可见理念不同。在游泳课第二周的周四,带多了一套干的衣服去,因为要穿着这身衣服去救生。这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部分。但从这点,又可以知道学习游泳的意义也不同,这里除了自己会游,加多了趣味性及生存性、救生技能等。国内一味在强调动作标准、速度要快等。是不是与我们的知识教育有类似的地方呢?两周的游泳课结束后,孩子拿回来一个证书,上面有多达9个等级。以后每年都还有两周的游泳课,虽然我们不再参加,但感受了一把这里的游泳文化,还是觉得与国内理念很不同呀。国内我们理解的就是学会三种或四种泳姿,游的动作是否标准速度是否够快。这里还多了许多其他方面的考量呀。哪种更有趣呢?

老师更轻松还是更忙碌

       在初次与LAO老师交谈并知道一位老师要身兼几门课程的教授时,我对澳洲的老师充满了同情,觉得他们太不容易了,要准备好几门课程,脑子里要装多少东西呀,有多少繁琐的事情呀。让我有了另一认识的是后来TIGER书包里有一个订书的单子,我还是按国内的习惯,不懂就问班主任老师呀。想想订书和订校服要交钱的事,就在送TIGER上学时顺便问一下老师,LAO老师让我去OFFICE询问。于是去OFFICE问了负责的SARAH,她胖胖的和颜悦色,进入OFFICE所在的楼就有一个窗口,SARAH就坐里面,她很耐心地告诉我学校不负责收钱,一切都在网上完成。果然,登陆网站可以选择到所在学校和班级,网上付费后,还被告之,在学校结束预定后,书会由学校直接按班级发给孩子们。我订了80多澳元的书,显示其中有约17澳元左右会由该网站把这部分钱汇给学校,由学校统一订书给图书馆供孩子们阅读。
       书中有不少是特价的,总体来说,还是挺划算的。自己买书同时也参与了公益,也是很不错呢。关于校服交费,也是直接在OFFICE取一个信封,上面写明交费原因及费用,自动粘贴后投入信箱即可。
       再后来,听另一个家长说,请假也是去OFFICE,我才明白,原来OFFICE是全能的,那一大转的各类请假表、说明信等都可以各取所需。根本不用找老师。想想在国内,孩子迟到一会也赶紧给老师写短信发微信,这里简单许多。写到这里,觉得国内的老师真是辛苦呀!
       最初办入学手续时,就在OFFICE,发现在铃声响的那一刻,陆续有孩子们进来要SARAH写个条子。当时还不知道是所为何事。后来,才知道是迟到的孩子必须找校长办公室签条子才能进教室。在OFFICE的显眼处粘了一张迟到所带来的坏处的纸张,上面罗列了若干原因,经如会影响其他孩子的注意力,会如何等等。以这个“仪式”提醒孩子迟到是不对的,会影响他人等等。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里的老师又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工作是纯粹的。各种琐碎的小事远离他们。也不用日复一日批改许多单调和标准答案的作业,这里的老师每两周改一次作业,因为作业的内容本身丰富多彩,答案也是如此有趣,相信老师们批发起来也不会有机器人的感觉吧。
       正因为老师们只管教育,不管杂事,老师们才能那么有创意和创造力,用最大的热情陪伴孩子成长吧。这里办公室的行政人员也是很友好的,相处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学校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从小的空间到大的设计,到处是彩色的,亲和的,常常看到校长在整理一些杂物,有时我从旁边走过,他都会向我微笑点头。孩子对老师和同学们也非常喜欢,他这么快适应这里的角色,我反而有些失落没做好准备的样子。


校园一角

中澳小学差异初印象

       一个小学的空间格局及其折射的教育理念,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写一篇小论文,从国内小学和澳洲小学的空间布置和设计上比较一下教育理念的差别。国内的小学一进校门就是高高的水泥台阶,森严的高高的教学楼,严肃的教务老师们,门口站着一排整齐的小红帽们,和保安们,走进教学楼,从台阶和回廊到处贴满英语单词、名言警句、世界名画和世界遗产的知识点等,走进所在班级,到处贴着优秀作业展示、优秀的海报设计等,教室里也是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孩子过于调皮就会要求坐上飞机位(即讲台旁边的位置),每学期孩子都要班里竞选也获得一官半职,不热衷的孩子只是异类,自然也不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班里充斥着你争优我也争优的情景,回答问题时一浪高过一浪。那些不积极的孩子永远得不到关注。而大大小小的各种班长、各种委员,也让孩子从小就亲历着干部与群众的差别。鼓励孩子上进是对的,但与此同时,感觉孩子们的创意,孩子们的创造力正在被磨平,而小学阶段应该是创造多元和培养创意的最佳时期。
       相反,澳洲的小学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个样子像幼儿园但精神像大学的地方,它保存了幼儿园的有些结构,比如教室的布置,比如操场旁的游乐园地,比如整个都感觉特别卡通的校园,有时给我进入古堡的感觉,这所学校建校于1923年。班里从来没听说过干部选举,所有的工作机会都给孩子们轮流来,并根据你为大家服务的岗位轮流贴上可爱的名字,比如图书管理员等。更没听说过家委会,只听说有志愿者,比如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二会有家长当志愿者帮助孩子选校服。课程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的,比如科学、音乐、艺术、体育、感知,每两周一次作业,这周二发,下周四交。家长之间的联系也很松散,大部分是彼此不认识的。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老师不用那么辛苦每天忙着改作业,来到这里,真心感觉国内的老师太辛苦了。
       当然,会有两次考试,三年级通过澳洲全国的一个考试用来了解孩子的知识水平,但许多题目是综合性的,不是纯知识点的测试。有些学校会有精英班,如果在三年级的测试中考的很优异,就会放在精英班。有些学校没有是否为精英班,就只是用来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
       一种教育不能简单地判断好与坏,也不是对与错能评判的,但短短一小段时间的亲身经历,引发我许多未尽的思考。


海湾大桥和歌剧院


教室后墙


集合前的书包,大家都在玩


上课前集合


Copyright © 2024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