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17年第2期(总第14期) > 给孩子心灵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荐《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

给孩子心灵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荐《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


文 / 图书馆  王春芳

       如今信息爆炸时代的孩子们无从去想象他们的父辈对于书的渴望。他们可能积攒许久的零花钱,强忍住不扭头张望邻桌小伙伴舔冰棍的酸爽样儿,然后盼到过节进城买本小人儿书,压到枕头底下,慢慢看,舍不得看完。偶尔碰到那时的妈妈们聚会,他们一边纳鞋底儿织毛衣,一边东家长西家短闲扯。纳鞋底的妈妈们,旁边有时放一本夹着用纸剪成的各款鞋样儿的大开本的破书,用来交流新式的鞋款。现在还记得,从那里,我看到过一本叫《当代》的书,里面有很多长长的故事,不同于“从前山里有座庙”的故事。这样的书碰到它像中大奖,虽然只是从城里淘汰下来的破书而已。再后来终于多年以后在图书馆有缘再见,原来它是一本文学期刊,见到它,有找到多年杳无音信的老友的惊喜。七八十年代的那时,书少,火车开得慢,对物质和精神有一种渴望。书多的如今,“渴望”成为稀罕的情绪,于是选择变得重要起来。
       我们对孩子读的书精挑细选,许多国外精美的绘本伴随孩子们成长:美国的《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已教会咿咿呀呀的娃娃认识了五颜六色越吃越肥的毛毛虫;瑞士的《月亮的味道》让小娃娃忍不住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孩子们从法国的《不一样的卡梅拉》里交了这么个特立独行的卡梅拉小鸡朋友,开始认识自己;荷兰的《青蛙弗洛格的故事》和法国的《小兔汤姆》告诉孩子们,有不开心或者小情绪以及小困难时,青蛙和小兔怎么办呢;英国的《猜猜我有多爱你》跟孩子们分享妈妈的爱;孩子们被英国的《奇先生妙小姐》逗得哈哈直乐;捷克可爱的《鼹鼠的故事》带给孩子们诸多乐趣;还有孩子看完美国的《让路给小鸭子》,自己养了只憨态可掬的小鸭……这些经典绘本给孩子们传递着人世间的最真、最善和最美,它们温暖、好玩儿,还特别有爱,地球村的孩子们都喜欢它们。
       在国际化的同时,突然发现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故事:女娲补天、草船借箭、木兰从军、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孩子似乎错过了。而这些故事有个名字叫“中国故事”,数代中国娃娃们百看不厌的故事。恰巧寻找之际,芊芊妈妈推荐台湾汉声编写的《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这套故事书。她对童书颇有研究,经验证明,她推荐的都是好书。初翻这套书,故事内容和插图都很中国,孩子很快被故事吸引,翻来覆去看过多遍,有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作业登记本上的阅读记录被此书占据,似乎百看不厌。喜欢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起初我对这套故事书没上心,孩子爱看,不用家长费心引导掺和,何不乐得省心呢?
       某个春节带娃西北游途经岳阳,洞庭湖边的岳阳楼必须到此一游啊。岳阳古称巴陵,巴陵广场上有后羿射巴蛇的巨型雕像,娃说他的书里有讲后羿射死洞庭湖里作恶多端的巴蛇,造福洞庭湖周边的百姓,老百姓在此地葬了巴蛇,并称此地为巴陵来纪念和感谢后羿的故事。在洞庭湖边,岳阳楼下,有一块很不起眼的大石头,石头上刻着“偃虹堤”,左前方立有石刻文字:欧阳修的《偃虹堤记》,讲诉一段腾子京修堤方便船停泊靠岸的历史。娃也说他从书上看到过这段故事。窃喜之余方知这套书包罗万象,地道的中国味儿。
       《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于1981年在台湾由汉声杂志社出版,曾斩获无数奖项,出版三十余年来影响了台湾整整两代人,被许多台湾妈妈奉为“传家宝”。现引进大陆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简体版。去过台湾旅游的朋友回来会感慨,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台湾得到了比较好的传承。有专家分析,中国人的移民社会其实是最念旧的,从大陆过去的人不断找寻自己文化的根,对根有种崇敬和景仰,他们的很多文人一直没有放弃这种努力,尤其在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方面。齐邦媛的《巨流河》中专门讲述她负责给孩子们编撰教材费心奔波和努力的部分,可见从大陆过去的文化精英,受过传统文化滋养的先生们,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欲对孩子撒播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润泽的家长们,可从选择他们精耕细作的书读起。比如这套《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还有《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和《吴姐姐讲历史故事》,都是他们用心编写的中国味道。
       此书按照农历,以一年每天一个故事为框架,顺着中国节庆,发展出节令掌故、中国历史、科学故事、伟人故事、神话、民间传说。书中有362个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843幅经典细腻的传统美术配图。这些故事将为孩子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而配图则给孩子最纯正的民族美术熏陶。汉声主编黄永松说:“《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不但有神话、传说,而且还有历史、科技故事。所以,我们采取的童话定义是广义的。严格说起来,我们这套丛书应该叫做‘中国儿童故事’才对。这套丛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阴历节气为主线,从年头到年尾,一天一个故事,将所有故事贯穿起来,就可以呈现出往日农业社会的独特风貌。”
       书中故事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1920年—1931年,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学者在战火中抢救了一大批中国民间传说及童话故事,为传统文化保留下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二是1981年,台湾汉声出版社继续深入民间,上山下乡,遍访高人,形成本书最初的故事库。在采集而来的故事的基础上,在不失原有主题和趣味的状态下,汉声将其改写成完整、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故事。首先节令的掌故涵盖了从阴历年头到年尾的节日的习俗及来历,比如除夕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吃饺子放鞭炮、初二回娘家、初三早睡、初五开市、初七女娲造人的人日等等直到年底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等全年的节庆故事全部娓娓道来。神话、传说是我们的传统故事,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及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到八仙过海、牛郎织女、钟馗捉鬼,应有尽有。除了诸多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还包括各地各民族的传说故事,比如有东北的月亮姑娘,鄂伦春人的马头琴故事以及藏族的传说等等。同时还囊括佛教、道教的一些故事,不可谓不全也。在中国历史故事的改写中,能读出古文原文的痕迹,可见其选取故事之严谨,如晏子使楚、烽火戏诸侯、荆轲刺秦王等等。历史人物中不乏蔡襄造洛阳桥、蔡伦造纸、书圣王羲之以及顾恺之、詹天佑等等大人物。最近读到蒋勋的《美的沉思》里的东汉部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再翻这个顾恺之妙笔点睛故事,更觉妙趣横生。詹天佑修铁路的故事专门介绍如何开通隧道的巧妙方法,能带着孩子去思考和探索。除此之外,科学故事还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太阳问答,当然这部分故事偏少。总的说来,带孩子了解传统的中国故事,这套书给家长省下了诸多搜寻之功夫。且语言风格上,全文采用给孩子讲故事的口吻,读来似乎可回忆起,村口大树荫底下,爷爷摇着蒲扇给小孙子念叨:半路他杀出个程咬金呀!
       书中每幅插图亦有深意。我国传统的剪纸、壁画、刺绣、版画、漆画、珐琅彩,木雕、石刻、砖刻等、蓝印花布与彩印花布上的纹样,都成为插图的形式。插图中古代人物的坐姿、服饰有些来源于文物记载或壁画。汉声曾实地走访很多民间艺人,如刺绣、剪纸、木刻、皮影……,还特意从故宫、大英博物馆申请许多珍贵的幻灯片。所以书中的插图耐看,细节包括边框耐人寻味,也许是源自敦煌壁画。汉声主编黄永松说:“对小孩来说,配图比文字还来的重要。书中的843幅经典细腻的传统美术配图,可以给孩子最纯正的中华美术熏陶。”他说起插图,如数家珍:“这张图片是皮影风格,全图大小接近原寸皮影偶;这张图片可以让孩子认识三百年前活跃于台湾日月潭一带的野生动物,如山猪、梅花鹿、蓝腹鹇……而樟脑、茄冬树、二叶松等植物则是台湾山林至今依然可见的树种;这张描绘的是古代造纸过程,画出了造纸的每一个步骤……”。正是这种匠心成就了这套书的精彩,也锻炼了一批画师。据黄永松介绍,有当年画《中国童话》的画师,现已成为数一数二的儿童绘画大师,还有很多人陆续拿了好多世界级的大奖。
       这套书既然讲的是中国传统故事,故事中不可避免有忠孝节义、礼义仁智信等的传统色彩。个人主张或爱或憎等感情因素均须建立在真正了解的基础之上,孩子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感情也应建立在他对文化的认识理解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同时传统故事中一个勤劳忠厚朴实的弟弟,往往有个贪财不念兄弟情的哥哥以及势利无人情味儿的嫂嫂等人物相匹配;红脸的关公还有黑脸的曹操一起演华容道……诸如此类,宣扬勤劳、善良、忠诚、孝顺等故事的同时,有与之相对的丑恶、奸诈、不孝等对立面,这些有没有不良影响?和国外的绘本相比,绘本更唯美且温暖系,自带爱的柔和光芒;我们的传统故事的确不都是完全彻底的温馨故事。其实《道德经》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对立反而来得真。以个人愚见,孩子读这套故事书,以孩子颇有自己的是非判断和见解主张之时为宜。
       这套书的故事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玄奇,也关联了中华五千年历史和风云际会的人物,无数的民间传说更来自广袤无垠的中国乡野,无疑是一套孩子从听故事中潜移默化,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故事书。为不失根于自身的文化沃土,家长和孩子都读一读的好。孩子读来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引发孩子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家长读来涨知识,各地旅游时玩得更有味道,等老了讲出故事来哄孙子玩儿。



Copyright © 2024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