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18年第1期(总第17期) > 洗手作羹汤

洗手作羹汤


文 / 法学院  莫逊男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后人称之为诗人级的“美食家”,美食当前必有美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以美食为主题的苏氏文采加上家喻户晓的“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也许这样才是“美食家”的境界吧!
      “美食”,顾名思义“美味的食物”,因人而异,不分贵贱。汝之佳肴彼之毒药,因此,美食彰显的不仅是味觉享受,更加是精神享受,关乎场合、心情、共餐之人、甚至洗手作羹汤的对象。
      作为七零后,童年依旧是处于物资贫乏的年代。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年过节,因为只有在需要供奉祖先神灵的节气中,托老祖宗的福,在祭祀完毕后才能吃上一碗干饭,尝到肉腥。但记忆中,童年依然吃到许多“美食”。家里兄弟姐妹多,嗷嗷待哺,多亏了能干的父母亲,总能用最便宜的食材最大地满足我们兄弟姐妹对食物的欲望:揪面糖水;糖醋盐水腌制的酸菜;白萝卜丝做馅料的面包;粗盐生腌的青鳞鱼、螃蜞、鸭蛋;清炒西瓜皮等。这些美食的味道永远封存在记忆中,无法重现,亦不可复制,正如当年慈禧太后在逃难中受农户施舍吃到黑窝窝头的美味,重回锦绣堆后便无法再次体会的道理一样。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美食跟幸福是一体的,一颗糖,一碗芝麻糊,一块炸番薯,一碗鸡油饭,都能让我得到味蕾上最大的享受和心灵上虔诚的满足。民以食为天,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几十年过去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和社会飞跃式向前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基本实现小康。对“美食”的追求依然是人们幸福指数之一,但对食物的享受变得更加刻意、做作甚至艰难,由食物带来的幸福感持续时间渐渐变短,人们对味道的要求也更趋于迷茫和沧桑。从吃饱到吃好到吃得精贵到吃出毛病,开启了多元美食文化时代,甚至派生出与美食无关的食物“主义”,譬如简单粗暴的不求最好只求最贵主义,又譬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代餐食品主义。吃是为了活着,美食是为了更幸福地活着!
我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是因为喜欢它彰显出来的对食物的态度。“所有的食物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因此,心怀感恩地去品尝,因珍惜而有节制,自然能吃出幸福。我喜欢看《大长今》,长今的师傅挖掘了她“创造”味道的天赋,让她领会到烹饪食物者心意之重要,制作食物跟做人的道理融会贯通,从而使享受食物的人吃出幸福。能吃是福,能享受烹饪更是一种幸福!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我喜欢烹饪,喜欢为自己在意的人准备饭食。由于小孩从小身体瘦弱,铸就了自己对食疗养生的信仰,也成就了煲汤的经验心得。作为典型的广东人,煲汤是必修课。在广东人的眼中,汤汤水水是最能传情达意,也是包治百病的。我尤其喜欢煲鱼汤,特别是带春的白鲫,稍微煎香,加瘦肉、淮山、玉竹,在瓦煲里煮上一个小时,熄火前加上适量胡椒粉,鱼汤像牛奶一样浓香洁白。喝着鱼汤,嚼着鱼春,慢慢体会前世有可能是猫的意境和惬意。我为你精心烹饪,是为了与你共享幸福!
      今年春节在姐姐家过年,年夜饭跟姐姐一起,我主厨,她打下手,精精致致地做了几道家常菜:清蒸红鱼,红烧鸡翅,白切花肉,凉拌莴笋,爆炒蒜叶。看到孩子们吃得鼓起腮帮,吃得香甜,有什么能比得上此刻的幸福?洗手作羹汤,只因你相伴!



Copyright © 2024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