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华师(文学院 张舸)
1983年,35年前,也就是华师建校50年的时候,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从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子弟班转学到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子弟班继续读初中,开始住进华师,直至今天。
离开昆明前,不知哪个小朋友说的,广州没有香蕉,结果一帮人无比同情地陪着我吃了好多香蕉。到广州后,发现买香蕉完全不成问题,就觉得华师和云大环境好像差别并不算很大,都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都有很多水果。最大的不一样,是语言。
刚到华师,父亲同事的女儿,一个小姐姐,很照顾我,带我玩儿,给我介绍华师种种。认识她的第一天,就玩儿得很高兴,离别时依依不舍,问她明天什么时候来,她说:“八点,三个字。”当时心里真是纳闷啊,“八点”明明是两个字嘛。第二天,八点就开始坐在小板凳上等,等了蛮久小姐姐才来。后来才知道,“八点三个字”是八点十五分。小姐姐觉得应该教我学习广州话,最先教的是说我住的地方:“瓦西棕盔杀鹿洞衣领鸭”,第一次听差点晕过去,不知道这个混合着武器服装动物、有异域色彩且动感十足的东西跟我家住的“华师中区16栋201”有什么关系,当时绝望地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学会说广州话了。“瓦西”这个地方什么都好,就是话太难懂。
1993年,25年前,广州话已经说得很溜的我完成了从华师教工子弟到华师学生再到华师教师的蜕变。那段时间,华师的新楼房越来越多,充满了我们的故事和回忆的旧楼也慢慢地逐渐被拆掉了。好在,主干道没有变,大操场没有变,盛夏最热的时候从校外一走进校园温度马上降了两度的感觉,也没有变。
2003年,15年前,在国外工作了两年的我回到了华师,完全没有想到短短时间,学校发展如此之快,变化如此之大。原先匍匐在校园中间的大操场匍匐到西湖的位置去了。西湖呢,整个木有了,西湖上那几只天鹅也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原先站在教育系对面,挥手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的塑像,现在站到建设银行的对面去了。而华师校园中间,出现了一个凹凸有致、充满了各种文化元素的不太像广场倒像个小花园的“文化广场”。从那以后,亲朋好友、中外师生来了,都往那儿带。其一,院士墙和孔子师生像比较有名;其二,那个地方照相特别好看。
35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很辛苦地背“华师是瓦西,一是鸭,二是一”的小姑娘,已经成了一个华师的老教师,一个在华师三个校区都教过课,在石牌校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都辗转住过的老教师,一个在写“一直在华师”的老教师。她写,是因为华师有她的青春芳华,因为她见证了华师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