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
文 / 文学院 徐珊
如果他们绝情
我不会比他们更绝情
如果他们温柔
我会比他们更温柔
我比内心的我
要更热爱这个世界
我比每一个他们
要更记得你
这是2013年12月我写给史铁生的诗,自己非常喜欢。我会觉得,这八句诗,让我真正与自己和解、与世界相处,也真正开始理解史铁生的全部文字。
母亲
《我与地坛》里有个经典片段,“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看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而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决意不喊她,但这决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
这一段,每次看完,都会忍不住两眼婆娑。 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想必都能懂得这样的感情,深爱,却又小心翼翼。
偌大的地坛里,母亲轻轻地站在独处的儿子旁边,站在儿子的孤独旁边,忍着不问,也不忍问,却不敢走开,不敢走远,守望在不可触动的伤害和孤独旁。母亲多想抱住这一处孤独啊,多想用命去温暖,去融化上苍放在儿子身上的苦。可是,这世界,谁的孤独不是只有自己才能暖起来的呢?谁的苦不是自己一个人慢慢捱过呢?
虽然,史铁生后来懊悔地说,“千万不要和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已经来不及了。”这话如此凄婉,让人黯然,可我依然觉得,即便时光倒流,他也仍会沉默地躲在地坛公园暗淡的黄昏里,坐在树的影子里,看着母亲的背影。因为,在彻底孤独的那一刻,与孤独相伴的只有也只能是自己一个人。何况,孤独与苦相随,当我们沦陷在自己的苦里时,我们是没有能力看到别人的苦,哪怕是亲人。
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母亲是伟大的。她总是第一个看见孩子的生之苦的那个人,她忘我地扛起来,扛起在内心已经加倍的痛楚,哪怕这丝毫不会削弱她的孩子遭受命运重创之时的消沉、痛苦和绝望。
母亲一直守在史铁生的身边,站在孤独的旁边,默默地,焦灼地。母亲的内心还是笃信的,她信任自己的儿子,相信他最终会站起来,相信所有的暴躁、抑郁和沉默都会兑换成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只是母亲不知道是会在什么时候。命运,就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等到史铁生站起来,等到他发表第一篇小说时,母亲已经去世了二年,再等到他的小说拿奖,母亲离开他已经七年。这一次,史铁生被残酷的时间再次唤起内心的怨和悲,“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是啊,上帝为什么那么着急呢?上帝召回母亲的那天,母亲也一样着急吧。她央求着儿子出门,去看看北海的菊花,她想着菊花会让儿子开心,她那么热爱植物,之前还种过合欢树,叶子长得快而茂盛,于是又从瓦盆移到地里,生命如此蓬勃,让人内心欢喜。母亲想着,自己劝不住儿子,但这些花花草草可以的,都能听话,也能说话。自己那些没来得及和儿子说的话,可以留在老院子的合欢树里,可以留在北海的菊花里,也可以留在地坛里那些无名的树丛和草丛里。
母亲相信终有一天,自己的所有的话,残疾的孤独的儿子都能听见。
残疾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这是《命若琴弦》的结尾,也是开头。老瞎子弹断一千根弦后并没有看见光明,他将命运之弦的白纸条交给小瞎子,和他一起回到起点,犹如重生般。
事实上,史铁生一直在写这两个瞎子,或者说一个瞎子,因为老瞎子曾是小瞎子,小瞎子也会是老瞎子。两个瞎子一直走在路上,日出日落,他们的角色也如云一样变幻。有时,他们是《足球》里两个相约要去看足球的轮椅人;有时,他们又是《来到人间》里那个“四肢长不长,手脚也长不大”的女孩。有时,他们是看不到,有时则是走不动或者长不大。甚至,在《我与地坛》里,他们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看得见世界,但是“双目迟滞没有光彩”,是一个没有思想的弱智的小姑娘,是一个精神上的瞎子。
更多时候,瞎子还并不是瞎子,是《务虚笔记》里的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以及女导演N,是《丁一之旅》里的丁一、娥、依以及秦汉……甚至,瞎子不仅不瞎,而且跑得很快,是《我与地坛》里那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可是,长跑家的命运也并不比瞎子更好,他无数次努力,无数次与幸运擦肩而过,最终才华被埋没,唏嘘之中接受命运的安排。
这世人,有过完满的命运么?
好像没有。
看不到,跑不动,人生是残缺的;看得到,跑得动,但是得不到,人生也是残缺的。残缺的人类都是残疾的“瞎子”,需要八百根或者一千根或者一千二百根被命运拉紧的弦,然后穷尽一生得到一张空白纸条,“得到”的时候也就是知道“得不到”的时候,“务实”其实一直是在“务虚”。西西弗斯推上山顶又滚下的那块石头一直都在人生的尽头,在虚无之处,用掉落的姿态消解掉攀爬的努力,用一无毁所有。
怎么办呢?怎样向死而生呢?又怎样接受由有到无呢?
“他转动轮椅的手柄,轮椅前进、后退、旋转……像是舞蹈,像是谁新近发明的一种游戏,没有背景,没有土地甚至也没有蓝天,轮椅轻捷地移动,灵巧地旋转,仿佛这游戏他准备永远着迷地玩下去。”这一次,瞎子是《务虚笔记》里的残疾人C,他会舞蹈,会游戏,在残缺的现实中演绎完整的神话。他似乎也更懂得命运的密语,更参透这漫长人生该如何无中生有的秘诀,他比《山顶上的传说》里的那个残疾青年要幸运,不再陷入爱上了谁就只能远离谁的宿命。这一次,他时来运转,最终遇见了X,他得到了爱情。
爱情
希米,希米
我怕我是走错了地方
谁想却碰上了你!
……
希米,希米
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
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听那光阴恒久
在也无终,行也无极
陌路之魂皆可以爱相期?
史铁生碰上了爱人希米的时候,《命若琴弦》里的兰秀儿已经离开了小瞎子,《爱情的命运》里的小秀儿也已经离开了大海,在接下来的漫长的追求自由的爱情路上,那些带着残缺渴求完整的心灵,那些准备迎接未来而敞开的心灵,在遭遇了爱情之后,孤独真的消失了么?自由就真的降临了么?虚无也就安妥了么?
医生F只爱过N一人,在与N分手的那个夜晚,他已经把一生的话说了90%,此后只有流泪和沉默。在爱情直面现实的时候,F只能选择沉默,他没有N一往无前的勇气,他在失去爱情的漫长岁月里,他除了沉默依旧是沉默。
女教师O,她遇上了不是丈夫的画家,她在差异和永恒之间,选择了画家,奔向了爱情。可是,她最终死于自己的选择,死于自己忠实的爱情,死于内心最纯粹的善和爱。她至死无法解释自己的“喜新厌旧”,她至死也无法释怀自己追求的爱源于现实的不平等。
爱情就是一枚硬币吧,一和多、新和旧、瞬间和永恒、差异和平等,相生相对,分处两面。当爱情落入每一具肉身,落入每一个长在现实之上的故事时,硬币的一面必定遮蔽在地。好比,女教师O抛弃前夫爱上了画家Z,她内心对于平等的纯粹追求,在硬币的另外一面就开始灼热,直到烧伤了她对于爱的全部信赖。
看起来,爱情不是万能的,甚至,更容易让人陷入绝境。
“我只是希望你能相信我,相信我既是一个真诚的恋人,又是一个好色之徒。”诗人L对于爱情,可能比谁都要坦诚,甚至可以说是真诚。他的真诚犹如洋葱,层层包叠,重重迷雾。史铁生一直在为他拨开这重重迷雾,一直在为他辩解,让他真诚地从“性的激动回到爱的家园”。
这个过程如此漫长,从《务虚笔记》到《我的丁一之旅》,诗人L穿越了层层迷雾来到了“丹青岛”,变成了一个叫丁一的人,结果他发现这个岛有更浓烈的迷雾,不仅仅是性的激动,还有日常生活的磨灭。就让激动去激动吧,就让磨灭去磨灭吧,丁一依然义无反顾,他与娥相爱,也同时与萨相爱,与她还有她们相爱。
“既然爱情是人间最为美好的情感,为什么一定要限制在尽量小的范围里呢?为什么不该让她尽可能地扩大?”丁一嬉皮笑脸,丁一也满脸坦诚,史铁生如此钟爱诗人,怎么会让他变成一个庸俗的情种呢?他更是一具游走的心魂吧,在器皿般的肉身里栖息迷茫,在悠久的时间里游荡寻找,史铁生帮他找到了出路么?
不知丁一在他生命的尽头是否想起了残疾人C曾经告诉过他的一句话。
残疾人C说:“没有什么能证明爱情,爱情是孤独的证明。”
是的,爱是你和我相遇,是唯一看见唯一,如果有许多个唯一叠加,那么最终只能是消灭了唯一。爱情,就是孤独的证明,是一个孤独看见另一个孤独,如果一群孤独抱团取暖,那么孤独只会沦落为彼此肉身的皮相,而不是心魂。
“爱情是站在现实的边缘向着神秘未知的呼唤与祈祷,它根本是一种理想或信仰。”爱可以走向不爱,爱可以自行消失,爱可以不实现,但爱中的唯一确是永恒,被爱看见的孤独也确是永恒,爱就是永恒之信心。
信心
在《我希望成为她的骄傲》里,史铁生再次来到地坛,“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如果佛给母亲一个承诺,磕头二千,还史铁生一双健康的腿,母亲想必是会去磕的,不过佛没有承诺。如果佛被地坛里的轮椅感动,要让时光倒流,让合欢树去拦住母亲的背影,去告诉母亲,她牵挂的儿子已经找到了一条路。史铁生一定会让永恒的合欢树去说的,并且告诉合欢树,那条路的名字叫“约伯的信心”。
约伯的信心,是没有承诺的信心,是既“不需要事先的许诺”,也“不必有事后的恭维”。也就是说,瞎子看不见光明,但可以看见希望;轮椅走不出地坛,但史铁生可以走出残缺。在命若琴弦的无数次拨动中,在轮椅无数次驶入写作之夜时,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
《病隙碎笔》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号手在战争结束回家,发现他日夜思念的未婚妻已同别人结婚,因为家乡人流传他战死沙场。年轻号手痛苦之极,便又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孤独之旅,陪伴他的只有那小号,号声凄婉悲凉。有一天,一个国王听见了他的号声,也听到了号声里的哀伤,便把他唤来。听了号手的伤心故事后,国王很同情他。于是请老百姓来听这号手讲他自己的故事,且静心聆听那号声中的哀伤。日复一日,年轻人不停地讲,人们不停地听,只要号声一响,人们便来围拢他,默默倾听。这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的号声不再那么低沉凄凉。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号声开始变得欢快嘹亮,变得生气勃勃。
有时候,我会觉得,史铁生在写作之初拿起笔,也就是拿起了小号。他并没有想过,自己的文字会有很多人读,自己的孤独可以被看见,自己的信心会在空旷的写作之夜永恒。但是,他越写越喜欢,越写越生气勃勃。他所有的文字,恰如这小号,从忧伤到清亮,从混沌到澄明,从爱到爱。
2016.12.31,我为史铁生老师又写了一首诗,放在这里,权当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12月31日
每年的12月31日
只需要这一天
想起你
其余的日子,我们
迎合你的心意,像孩子一样
快乐而健忘
就是这一天
我们聚集在地坛公园
一起过节,一起想念
一起度过一个
难过之后才能好过的日子
我们,不,不是我们
仅仅是我
仅仅是我,用尽全力
想要成为地坛里的野草荒藤
成为轮椅碾过的叹息目光
想要成为你的印象的一部分
仅仅是我,貌合神离
出于本该长成一棵木棉树的虚荣
我最想要成为你的恋人
成为一直抱住的母亲
我也织一件王安忆式的毛衣
或者在寻找背影的眼睛上,戴一幅
小心翼翼的老花镜,然后
看见你的文字
看见你在虚无的世界里务虚
看你将人间清苦照亮病隙碎笔
在那个痛哭深夜的六年之后
还能看见你
六年之后
我还是两手空空
只留着这满纸荒芜
上面有你亲手,刻下的
约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