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校庆专刊(总第20期) > 一直在华师——写于华南师大建校八十五年之际(经管学院 邓于君)

一直在华师——写于华南师大建校八十五年之际(经管学院 邓于君)


 


       从1996年研究生入学算起,不知不觉,我已在华师学习、工作了22年,算是“老华师”了。高校教师,收入不高是常态,但仔细想想,华师还是给予了我不少“福利”。
       福利一:享受美丽的风景。华师校园一年四季总有美丽的风景,春天有绚丽烂漫的紫荆,夏天有田田娉婷的荷叶,秋天有金黄满地的落叶,冬天有傲艳挺拔的异木棉。如无心事纷扰,步行或骑行在美丽的校园,会觉分外惬意。于这般环境里长期工作,亦觉无比庆幸。
       福利二:结识一些一辈子都可以聊天打趣的朋友。华师本部给我印象最深的两栋楼是研17栋与研18栋,我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美好的研究生生活。读书的同时,结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研究生同学,下课回宿舍后,我们相互窜门,热闹得很,初来南国异乡的孤寂一扫而光。我们或在一起争辩学术问题,或在一起用电饭煲煲汤煮食,更多时候,是海聊。聊学业与工作、聊导师与同窗,聊爱情和生活,聊南粤风土人情……有什么烦恼,向同学,更确切地说,是向朋友,一吐而快,顿觉轻松;有什么喜悦,与她们一起分享,更觉开怀。这些研究生阶段认识的同窗好友,大多留在了广州各高校或事业单位,我们现在偶尔会聚在一起,依旧像二十年前一样,调侃打趣,既畅聊青涩的青春过往,亦坦诚无奈的中年重负。其中的两个闺蜜,在我受挫时,数次给我安慰与共情,至今感恩。正是这些在华师读书时结识的好友及我与她们之间的情谊,促使我把曾经的异乡广州,渐渐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福利三:遇到我景仰的恩师与令人尊敬的师长。我在华师攻读硕士的导师是丁家树教授。丁老师慈眉善目,待我们这些“关门弟子”,如慈父一般,无论多么复杂的学术问题,他都能向我们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将问题的背景渊源、现实矛盾、发展态势,说得一清二楚。除景仰他老人家的学识,我还敬佩恩师的豁达坦然的心胸品性与可贵的人生智慧。恩师在退休前,与同仁一起努力,筹建了华师经济学第一个博士点,他本可理所当然地成为华师经济学第一批博导,延迟退休,但他却以身体欠佳为由,六十岁时照常退休。他跟我聊起当年费尽心力筹建博点之事,说他自己当时完全为公,并无私心,令我钦佩!丁老师,现已八十三岁高龄,用小孩的话说,已成为白眉毛老爷爷,腿脚亦无以往利索,但他依然坚持每天在华师校园里行走二十分钟,即便高龄亦努力做到自立自理,尽量减轻家人负担。他一向替他人着想考虑,在身体有小疾或生活需要外力帮助时,他也极少向我们这些居住在华师附近的学生求助,怕打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心目中,丁家树教授堪称师范之楷模,是最值得我敬重的恩师。除丁老师外,华师读书期间,幸遇李江帆、汤在新、方兴起、李健英、江波、俞梅珍、吴超林等诸位教授,均是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待人诚恳的好老师,向他们求学,或与他们交谈,均受益良多。
       福利四:华师的同事与领导多为平实、包容、低调之人,工作氛围较为愉悦。在华师经管学院工作了十九年,我所在的学院以及学校社科处、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等多个处室的同事及领导多为平实、包容、低调之人,他们勤勉工作、真诚待人、务实平和,对不同性情及价值观的同仁,多会包容与理解。这或许就是华师人的特质吧。尽管华师的物质待遇不高,但绝大多数华师人都会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做到无愧于心,无数华师人的努力,造就今日华师能在中国百强高校之中傲然立有一席之地。
       福利五: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美味可口的华食饭堂以及华师子弟独享的高水准幼小基础教育,均是令我们华师人骄傲的福利。有时,我们会去教工俱乐部练练瑜伽、舞蹈、合唱;不想做饭时,去陶园、沁园处吃各种风味小食,华师饭堂一直以品种丰富、价廉物美而斐声于华南高校群。良好的生活氛围,造就华师人爱生活、会生活的品性,不少华师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至于华师子弟,更独享其他单位子弟难以拥有的高水准的附幼与附小教育。我对华师附幼与附小的教育理念,深为认同,着重培养孩子阅读能力与健康身心,让孩子在幼年时尽可能地多多玩耍,而不应过早地被囿于机械化、功利的应试训练之中。我相信,我们的孩子在华师附幼与附小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定有长足的发展后劲。
       岁月匆匆,在华师的二十二载,如白驹过隙,蓦然回首,自己已从青葱青年步入负重中年。在华师,幸遇恩师与众多好友;在华师,享受良好的工作与生活氛围;在华师,慢慢炼就豁达、包容、务实、低调的华师人品性,受益一生。我为母校奉献最好的芳华,母校也给予我很多精神福利,对此,我感恩并知足。

Copyright © 2025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4636114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