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
广州地铁八号线中大站,B出口走上来,回头便能看见中山大学美丽安静的校园。树木郁郁葱葱,教学楼的设计古色古香,学子来来往往,广东最高等学府坐落在海珠老区中心,颇有一番闹中取静的意味。学校西门外,一栋不起眼的小楼被一堆食肆与商铺包围,与中大一起见证海珠闹市的起起伏伏与吵吵闹闹。
下午三点,昏昏沉沉的秋阳斜斜地照着这栋小楼,透过厚实的玻璃窗格打进楼内,金黄的光泽得以与轻盈的灰尘共舞。学而优书店依旧是那么地优雅低调,躲藏在这里,历经风风雨雨,仍是骄傲地抬着头。天气有点阴暗,书店的招牌灯早早便打开了,洞穿阴霾愁雾与细细的飘雨,在一片灰暗中亮出炽白的微光。而大大的透明落地窗里,木制书架方正沉稳,长条白灯的光朦胧温暖。工作人员安静地进货计算,躲雨的客人悠悠晃晃地在新书栏和小说区徘徊,角落的旧书区有老人家细细地寻宝。耳旁徘徊着键盘的敲击声,沙沙的翻页声,若有若无的雨声,当然还有催促到吃饭时间要赶紧喂粮的猫叫声。
当知道书店的主人陈定方老师是我的古文老师肖少宋老师的师母时,我瞬间觉得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小小的圈子。在中大周围,曾经屹立着许多书店,成为周边学校学子们流连忘之地。可惜时过境迁,大声书店失声,博尔赫斯迁址,很多书店殒没,空气中那种油墨书香,也没有以前浓烈了。学而优书店便有点像风中独烛,幽幽地亮着火光,周围大片灰暗。幸而有小古堂等老邻居作伴,使她没有变得更孤单。
经过长久的联系,我们终于敲定与陈老师见面的日期。细细濛濛的雨天,店前刺鼻的汽车尾气味也变得淡然。从侧门进去,外墙依旧贴着一年前我们寻觅到此处时搞怪的文学薯片广告,顶上没有灯光,只有尽头的小招牌亮着,洞穿薄雾。玻璃门外,二楼咖啡厅的今日菜单用诗意的手写体描绘着手制卡布奇诺与摩卡,楼梯间贴着下一次读书会的日期。
侧门进去是收货区,一位戴眼镜的老伯一边和送货人确认订单,一边吩咐杂工弄来拖车搬进仓库。说明来意后,他指向远处角落的另一个楼梯示意我们自行上去办公室,而后继续工作。他坐在老式大砖头屏幕后,厚厚的瓶底眼镜反光,神情专注,活像上世纪九十年代茶楼记账伙计的架势。进货区教辅类书籍居多,纸箱用胶带捆住,一叠叠一堆堆放着,形成小山。恰好附近小学放学,一位老奶奶带着孙女来买课后练习册,奶奶精心挑选的时候小朋友嘟着嘴一脸不悦,让人刹那回想起被作业围困的童年。
还是先干正事吧。兜兜转转,在三楼的狭间走廊见到了陈老师,她正和生意伙伴商讨工作。见面寒暄后,老师带我们到二楼的咖啡厅就坐,品茶过后便直奔主题:询问老师对于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目前状况的分析以及意见。
“最早实体书店受到冲击应该是互联网崛起。”老师如是说。“互联网和数字化是两回事,在互联网的时代,其实在各种商业类型里,实体书店是最早遭到互联网冲击的。网上书店应该可以追溯到当当,后来是卓越,卓越后来被亚马逊收购。那么广东也有大洋书城和后来的精彩书店。基本到2000年就开始了实体书店的落寞。但是这个是属于互联网的冲击,就是在网上书店卖书,那个时候我们实体书店基本上没有反应过来,而且那个时候我们认为互联网怎么能成气候呢?所以就是觉得不大可能。”几声叹息,说出了书店业从业者的心酸。
做书店的人,心中都有着那么一股子文人气。每个人都想扎扎实实地去打理那么一小方天地,与一本本书作伴,与一位位书友打交道。但现实就是那么地残酷与苦闷,柏拉图们找不到自己的理想国。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已经有人开始走出象牙塔了,但更多人还在怀念往日的威风,以至固步自封。“在2006年,在重庆开一个图书业会议的时候,我已经在业内说到这个严峻的问题,他们一些内地的城市觉得我是天方夜谭而且危言耸听。但是我们已经实际感受到了这个严峻的形势。到了2008年左右,他们网上书店已经完全成气候了,实体书店已经在水深火热的境地了,到了2010年左右完全就是万丈深渊了。说到底,到目前为止,整体上来讲在中国,实体书店受到网上书店的冲击最大。”
寒冬已至,夜夜歌唱的蟋蟀们方知夜风的冷冽刺骨。饥饿的猎食者们在后脚追赶,蟋蟀们自身难保,长久的夜里再也没有满耳余音绕梁的雅曲相伴。纵使偶有几声叫唤,终也不成气候了。
一步步走来,陈老师坦白说,有过颠簸,有过坦途,但更多的是无力改变现实的惶恐与踌躇。从1994年至今,25个年头,辉煌与落寞结伴而来,作为广州规模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民营文化学术书店,站得住脚跟之余,回头遥望路程的艰苦,总是百味杂陈。陈定方老师是中山大学古代汉语音韵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经担任过西南师范大学教师、花城出版社编辑、《随笔》杂志编辑。工作经历的丰富,让她更加理性去思考,实体书店的未来何去何从。“实际上我觉得我们学而优最高峰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店也有300个店的时候,我们都有变革。只是说我们有没有能力来变革,只是说我们有没有能力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以我们店来说,我们自己这个店面也改变了很多,当时我们这个店面的设计在全国来说是排在前几名的。这个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变革。到了后来,因为互联网的影响,我们的销售额就腰斩了,但是租金和人员的工资在涨,各种费用都在增加,所以就很艰难。但是我们一直在想着如何变。”经济与现实,总是实现理想路途上的两块巨大绊脚石。而在实体书店的下一站目的地前,兴盛的网络成了他们的新敌人。
但至始至终,陈老师依旧是一位可以自豪地念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先驱者。面对书店的价值观问题,文人们心中的方刚豪情与一腔温婉,都藏在这一方天地与卷卷墨宝中。“我觉得从我这个角度来看,没有哪个就一定好,哪个就一定不好。就是先不要用价值去判断。实际上在我们国家,确实更多的是大众性的……如果撇开资本,无论是大众化还是精英化,还是根据创办人或者经营者他认为那种是自己所适合的就是好的。当然,我们是坚决反对那种见了钱就挣的那种价值观,这不是那种一般的商业化。你看像西西弗确实是青春一点的、大众的,跟我们这种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我觉得相对其他一些拿书做噱头的书店还是不同的。方所和西西弗这样的书店整体上书还是占很大的比例的。我个人觉得有一些是店里有几本书就觉得高大上起来,觉得自己就是书店,那样的我个人是不喜欢的。”
这是一种坚持,或者说一种执着。开书店仿佛一种信仰,要长期的耕耘与陪伴,一朝一夕,隔着尘世的喧嚣,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恰如浩叔那种纯粹的坚持,每一位书店主,都在自己的朝圣路上虔诚地前进。正如老师说的那个词:责任感。不论是人之于书店,亦或于书店之于人之于社会之于文学之于世界,二者之间的纽带是坚实且长久的。
但是,无论我们如何去遐想如何去美化,我们身边的书店,而且是那些特立独行的精致的独立书店,终究是越来越少了。
“至于说独立书店,我个人觉得不必过于纠结于‘独立’这个概念。第一点,我觉得时代在变化,书店必须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如果说不管时代如何变,我都一成不变,那么我觉得这样的书店就真的没有办法了,也就只能消失了。像我们这种已经熬下来了的书店,可能翻过2018年就会好起来。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怎么升级,怎么去改造,比如空间上有视觉效果。因为顾客需要体验,不改造就没有人会去关注你。那么我觉得这些就不必去拒绝,这不代表独立书店就不独立了。”
“第二点,我觉得既然是独立书店,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想法,就应该跟你同气相求的那部分人联系在一起,跟他们一起办活动等等等。我认为这个行业的前景真的是水深火热,比如说增值税等,这都是挑战。我觉得独立书店自己也要去寻求生存的道路走出困境,而不是说‘我就是独立,我就是不食人间烟火’这样是不行的。”言罢,老师沏了一壶新的茶。很浓的红茶味,香得异常,彷如精灵飞舞般灵动,又恰似落花闲散般幽深。
“喝茶喝茶。”老师说。
咖啡店里人很少,远处的音响放着不知名的爵士乐,昏暗的灯光下有人在用笔记本电脑办公,蝶式巧克力键盘的敲击声洞穿困倦下午的阴霾。咖啡师在细心地拉花,牛奶高高坠下,不出一朵水花。咖啡香和茶香混杂,奇妙得像化学方程式的爆炸。偶尔会有书店工作人员上来询问一下工作的事宜,老师便停下稍稍指点,我们便忙不迭地松口气,转而赶紧想出下一个问题。
回想起来,当一位员工问完工作离开后,老师的一番话语,是着实地牵动了某根心弦:“我们就是因为有责任感所以才会熬下来。当时我们很艰难的时候有150人左右的员工,那么你会想你熬不下去了,那么你会觉得不合适。因为我们有很多员工真的是因为喜欢书才来到这里的,你做不下去了,那么这些员工怎么办?还有一个就是,一个品牌做了这么多年,你还是想要对社会、对这个品牌有个交代。你相信那些年这么艰难,如果没有这点社会责任感,怎么会做把老公的工资和住房公积金等补贴下去?”
老师说出这段话的时候很自然,不是那种所谓商业采访里成功人士不可一世的提高身份的自吹自擂,而是真切一股大难不死后回想起来的淡然。有点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勇士,年岁垂暮,抱着孙儿看日落时,悠悠地说出:“爷爷我年轻时杀掉恶龙的那天,落日也像今天那样好看。”
责任,热爱,坚持。这些词汇,写出来很简单,不过寥寥几笔,但真的去贯彻这些信念时,又有多少人是咬牙去撑住的?
至少我知道,陈老师与她背后无数员工,是撑过来了。所以我们才能在海珠这最为繁华的一条路上,去看金黄晕开的日落黄昏。
采访完毕后,我们与老师道别,继续在书店里闲逛。二楼的咖啡厅走出去,是为学术区。相比一楼较为宽松欢快的氛围,二楼摆得满满当当的书架风格突变,这是老师很自豪的一点。学而优是以社科学术类书籍为卖点,窗边的玻璃上刻着古书名句,偶有一些书画收藏静静摆在墙上,与厚重的字典为伴。哲学、艺术、人文、社会,整齐分割在方正的区域中,埋着知识的荣光。年轻的员工分拣着刚进货的新书,一本一本塞进书柜,或者摆出漂亮的几何形状,放在展示台上。管理员在一台大砖头屏幕后埋首录入信息,逐字逐字敲打,噼里啪啦,与窗外开始渐渐变大的雨声和弦。他们泰然自若的神情,配上嘴里哼着的歌儿,活像是英国皇家图书馆的馆长在巡逻自己心爱的藏品般快乐。
一个阴沉沉的雨天,呆在书店中浑浑噩噩,貌似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墙上一个塑料牌写着:本店有猫。似乎很多书店都喜欢养猫。有时候一个毛球跳上来膝盖,就变成一种临幸。一人一猫一书,一个下午就过去了。学而优有三只猫,一只橘猫,一只奶牛,还有一只狸花。狸花和橘猫睡在旧书区的纸箱上,全然不顾几米外大声交谈的顾客与员工。我们轻轻摩挲这它们的头,挠挠它们的下巴,它们一副鄙夷的样子,却又非常享受人肉按摩机。不一会儿,被吵醒的它们又打着轻轻的呼噜入睡。
活得太滋润了吧。
我不禁遐想,这家店,经过二十五年的岁月,沉浸了多少风霜与精神。书店看着多少人长大,多少猫儿容身此处穿梭于墨香中;多少人又看着书店长大,怀念自己蹲伏在门前细细读着喜欢的小说的时光。店铺生根发芽,出现在广州角角落落;顾客们开始长大,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再度踏入这个像被时光封存的地方。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店名截取学而优,我猜想,老师应是注重“学”字。优是“悠”,指有余力,并不是优秀。并不是说学习的最终目的便是为官从政,过于功利性的融入社会恰恰是扼杀文学的非公利性的最大凶手。学习是终身的,在长久的岁月中,人应该是陶冶自己的性情身心,在知识的无边领域中畅游,去探索其中的边边角角。我们一辈子终不能穷究世界的奥秘,但我们可以保有一颗学习的心,用谦卑的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书籍、对待知识、对待生活,充实自己,充实生活,充实人生。
临走时,我用相机给书店拍照。收银台那里有一块牌匾,是老师颇为自豪的一张奖状,内容是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与中国新华书店协会表彰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最有影响力的民营书店。调好焦距,摁下快门时,可能是光线缘故,画面很暗,光线全部打在了“致敬影响力民营书店品牌”几个字上。本来是一个光线很差的废片,但是整个画面中,时钟滴答走着,学而优书店的名字用大红色表彰,颇有一番寓意。想了一下,还是保存了下来。似是沧桑故人忆,一张牌匾,道出了多少辛酸与艰辛。
愿每一位好学者,皆能学,而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