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1年第1期(总第30期) > 你好,母亲

你好,母亲

2大讲堂-1.jpg

2大讲堂-2.jpg


今年的春节,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成为最大热门,电影里关于母亲的温柔记忆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这期“紫荆大讲台”特意邀请了学校机关莫逊男老师和叶美玉老师、生物光子学研究院赵燕平老师、文学院的邓玉环老师以及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崔红丽老师,一起来探讨关于母亲的话题,一起聊聊那些朴素而美好的记忆。


徐珊(文学院):各位老师好,特别感谢大家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一起来聊聊电影《你好,李焕英》,聊聊关于母亲的话题。这部电影是贾玲导演的,也是她第一次当导演,她非常真诚地在电影中呈现了自己的母亲,表达了自己对于母亲的思念。因为贾玲的真挚,也因为电影中深切的伟大的母爱,很多观众在电影院忍不住热泪盈眶。不知您看完这部电影后觉得最打动您的细节是哪一处?是不是也因此让您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您觉得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人呢?


莫逊男:

《你好,李焕英》之所以收获好评,个人认为受益于触动到每一个凡人的痛点:如果能重来!更甚于“重来”是重遇去世的亲人!重遇亲人之“至亲”——母亲!(单纯做电影文学点评的话,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语言类小品,表演艺术等有待商榷。受众欢迎即为票房,无关乎艺术!)

在穿越剧泛滥之前,凡人更多的畅想是“如果有来生”,所有的遗憾都可寄托于来生。来生就是希望,但来生亦是未知!把希望寄托给未知很快就失宠于另一种形式:重生、穿越,带着已知去弥补遗憾!

人是理性的,我们说:“事实是不可改变的!”

人是感性的,我们说:“如果能够重来!”

贾玲带着已知重遇母亲,要弥补的遗憾是“让母亲高兴”。于是给故事画一个思维导图如下:

目的:让母亲高兴

行动1:让母亲成为胜利化肥厂第一个买到电视的人

行动2:让母亲参加排球赛以便得到所谓的“好事”

行动3:让母亲改变命运,跟另一个男人结婚,以便生出另一个让她引以为豪的女儿

这部电影之所以引发了朋友圈中一波又一波的“你好,我的李焕英”,是因为贾玲的“母亲”的形象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母亲,一个爱面子、勤俭、疼爱女儿的妇女,是所有凡人都可以代入自己的母亲的形象。没有“上山下乡”的时代背景,没有“英雄母亲”的人设,没有“牺牲自己成全儿女”的歌颂,所有的细节仅止于“精心为女儿缝补衣服”“操心女儿的学习”“丝毫不嫌弃女儿的‘不出息’”,这都是许许多多的我们的母亲为我们所做事。

“子欲养而亲不待”,贾玲通过穿越让母亲买到了厂里第一台电视机,让母亲参加了排球赛,虽然没有成功让母亲另嫁他人,却也在这个过程让母亲哈哈开怀大笑,在片尾又安排母亲也是穿越回来的情节(个人认为这是电影最大的败笔),满足了贾玲希望母亲知道女儿心思的愿望。电影戳了我们的痛点,引发了已失去母亲的观众的代入感:假如我也能重遇母亲!

我的母亲是在2012年春节后脑溢血去世的。母亲逝世后,我写过一篇文章《母亲去世后我成了孤儿》。写下这句话的此刻我依然是潸然泪下......

主持人问我“母亲是怎样一个人”,我只能说,即使父亲健在,兄弟姐妹六个,还有我自己的孩子的陪伴,失去母亲,我仍然感觉自己是孤儿,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赵燕平:

应该是贾晓玲发现李焕英也是穿越过来的时候,她冲回李焕英的宿舍,李焕英热泪盈眶地转身过来时,贾晓玲回忆起她希望让李焕英快乐的各种行为,发现了其实是李焕英想让贾晓玲开心的作为;这是很像小说《麦琪的礼物》中的桥段,很感动的细节。生活中作父母的多为儿女操心、而孩子亦多希望得到父母的爱,但双方能感受到的感受到和接收到的往往不多,更多地是留下了很多的误解遗憾。我的母亲是很愿意去和家人分享她的情感体验的人,愿意说出来、表达出来便是自我身心健康维护的好处。

邓玉环:

《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很多细节都触动了我,要说最有感触的,可能是李焕英给女儿缝补裤子的细节。我母亲一直不太擅长烹饪,至今吃得也很简单随意。但她会缝纫,不过她也是在成为母亲之后才摸索着学会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场上见不到婴儿服(可能北上广大城市才有),不自己动手做,孩子就真没衣服穿。我家里有台缝纫机,平时盖着干净整洁的布罩,到春节前两个月布罩会被掀开,母亲低头认真在缝纫机前忙忙碌碌操作,给我们姐弟赶制新衣,而我会在一旁看很久,兴味盎然。她还有一个针线筐,空闲时经常给我们缝补衣衫,钉扣子,她会定时拆洗和手缝被子。她退休后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给每一个孙子孙女亲手缝制小棉袄。我的孩子是她最后一个外孙,当年她六十七岁,眼睛已经老花得厉害,做棉袄对她来说已非常吃力。一件薄薄的柔软的适合广东冬天的小棉袄,花了她整整六个月时间才完工。她每天拿出针线布料来做一阵子,手酸眼花就得休息。完成后,她长舒一口气,说,这恐怕是她这辈子亲手缝制的最后一件棉袄了。

我母亲年轻时身体好,很能吃苦,她一直信奉“男女各占半边天”,工作上很要强,绝不输给男性;作为一个山东人,她天然就有很深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多年来不论上班多累,回到家还是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而我父亲则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做家务;她性格刚烈、脾气大,责骂孩子是常事。属于“刀子嘴豆腐心”的那类女性。她不讲究形象,不讲吃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了一辈子。

叶美玉:

最打动我的一个片段是,贾晓玲突然发现她妈妈在年轻的时候还不会补衣服, 也不会把破洞的衣服补成卡通图案,她才猛然发觉她遇到的这个李焕英是一直陪伴她长大的妈妈,她一路去寻找她的妈妈一路看她成长的感动过程。这个片段,也让我回忆起妈妈陪我一起成长的过程。我的母亲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善良的劳动妇女,大大咧咧,说话不经大脑,她说话直白到甚至有时候都令我觉得受伤,但是我也爱这种方式,因为我不用猜测她想要什么,她把一切都摆在面前。


徐珊:在传统意义上,母亲似乎是女性最大的成就,我们常常听到“女性成为母亲才是完整的”这样的观点,您怎么看待呢??成为母亲是不是您人生当中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您觉得成为母亲在您人生当中的意义是什么?您觉得自己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


邓玉环:

成为母亲的确是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件事,至少对我来说如此。至于是否一定要成为母亲女性才是“完整”的,这倒未必。很多专业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都不选择成为母亲,或者干脆放弃婚姻,她的一生同样是有价值和意义的,甚至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她的一生更有价值和意义,受人尊敬和敬仰。但对于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平凡的女性,婚姻和养育后代都是我人生中必然组成部分,没有成为母亲,我一定会缺失掉很大一部分的人生体验,我会很遗憾。

莫逊男:

我不喜欢这样自诩箴言的论断。把人文伦理上升为论断其实就是一种人性枷锁!你可以这样认为,但不能把这一论断强加给所有女性。女性成为母亲是自然伦理,完不完整是情感伦理,大人完整了不代表小孩也完整了。想象一下以下画面:

妈妈:当了母亲后我的人生才完整了!

孩子:但愿我从来没来过这个世间!

我喜欢孩子,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有多几个孩子。但是孩子的出生从来不是孩子的选择,是大人自己的选择,因此完不完整重点在于自己有没当好母亲,而不是当不当母亲的问题。

邓玉环:

我是一个比较容易紧张焦虑的母亲,从孩子孕育长大这十几年里,我经常会处于非常焦虑的状态,小的时候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上了中学担心孩子的学业和未来。独生子女政策让我们这一代人格外重视子女的教育,是没有其他选项和退路的必然付出和投入。二胎政策确实可以减轻父母的焦虑心理,但生儿育女的身心疲惫和经济上的沉重压力会让很多母亲望而却步。

莫逊男:

我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应该是由我的孩子来评判吧。反正目前从她的作文中我大概感觉到在她心目中我是位凶巴巴但挺爱她也挺民主的妈妈。

我对养育孩子最强烈的感悟是相互陪伴。我是不是优秀的母亲,我的孩子是不是优秀的孩子,我真的无能为力,无法改变,但我可以努力做到我对她的陪伴以及表达我对她陪伴的需要。无论日后我的孩子是否远走高飞,无论我什么时候成为空巢老人,现在每一天的陪伴才是最重要!

叶美玉:

我觉得是否成为母亲是每一个女性的自由选择,完不完整应该是由自己来定义,而非由他人来定义。于我而言,在我成为母亲之前,可能我都没有非常认真地考虑我是否应该成为一位母亲,应该怎样成为一位母亲。真正成为母亲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不简单的角色。成为母亲,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吧,价值观等都有了一些改变。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负责的母亲,但是却不是一个强大的母亲和女性,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心中认可的伙伴和榜样。

赵燕平:

男女有生理结构的天然不同,一个小生命的孕育与诞生非常奇妙,对于女性而言,怀孕、生产、养育是生命中的不同体验,当一位从小到大接受了各种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角色培训的女性怀孕生产之后,她的社会角色往往要退后一步,而生理的母亲的角色成为必要的和必须的,在这个成为具有多重角色的女性的重要时刻,女性需要学会不断学习、放弃、选择、接受以及发现自我转化,子宫的生理功能实际上促进了女性从自由的个体被动或主动地接受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带我们去更远的地方,见到更多的风景、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内在的情感……从这一点而言,成为母亲是一种特别的人生体验。

崔红丽: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每位母亲对这个社会的基石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母亲既是生命的孕育者,创造了新生命,并辛苦地把孩子抚养成人,也是新生命的导师和行为模范,母亲是成功的榜样,是不断推动我们走向成功的人。


徐珊:我们常常说母亲是伟大的,认为母爱永远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的情感。但是,现代心理学家也提出,奉献的母爱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给孩子爱和自由。作家周晓枫曾经这么说过:“这个世界给予小孩的,总是比他需要的多,爱,连同损害。”请问您是如何理解母爱中的奉献与控制、爱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呢?


赵燕平:

来自于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但因为无私便往往忽视那个小小生命的自我内在需求,在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时期的孩子往往会去通过服从来自母亲的各种在生活习惯的安全感、情感、成就感等方面的要求以获得母亲的肯定和赞美,在这样的彼此互动中形成了不同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而这样的关系往往也因为不同的母亲奉献与控制在孩子所获得爱与所限制的自由之间形成了各种情绪的发生、甚至性格偏向的形成。 

莫逊男:

如果每个人都能讲得清楚“母爱”与“爱的枷锁”的关系,都能把握好这个尺度的话,就没有家庭教育这一研究领域了。我是讲不清楚的。反正我解决的方法是多想想:如果我是小孩,我会怎么想?如果我是小孩,我这时最需要什么?如果我是小孩,希望怎么样?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通俗来讲,就是首选激励小孩自发自愿为之,其次就是通过谈心给老妈一个面子吧,再次就是“不然后果自负”,最不济只能武斗。我相信所有的母亲都有自己的套路和招数,讲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道理只有一个:父母也会错。

崔红丽:

从母亲那里传承下来的精神,以及自己身为孩子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让我对母亲的责任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母亲的职责有这么一些层面:

1、要明白教育对孩子们的未来至关重要。教会孩子终身学习的理念。

2、传递孩子一种推己及人和仁慈的人生价值观。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能透过别人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不能只为一己之私着想,不能冷漠无情。教导孩子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并富有责任感。

3、把追求卓越的精神灌输进孩子的头脑里。教育孩子设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教育孩子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而勤奋努力,教育孩子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奉献自我。

4、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

叶美玉:

我觉得“奉献”“控制”“自由”都是母亲表达爱的方式。爱的理念不同,爱的方式也不同。我觉得,我的孩子认可我的方式,那就是最好的爱。

邓玉环:

孩子最终都要离开母亲,独立生存。与孩子的逐渐分离,是父母必须接受的事实,然而,我们常常无法做到理性地放手,不自觉地会以爱的名义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让孩子听从母亲的意志和安排。如何平衡好爱与自由的关系,的确是个很难的课题,是一门艺术。我不想成为那种不称职的母亲,而且我也乐于陪伴孩子成长,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不愿未来回想起来有内疚和遗憾。但是,我是否过度控制了他的自由,忽略或压制了他渴望自由的心理需求,这是我无法准确客观评判的。什么时候放手,放手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我是第一次遭遇,也将是人生唯一的一次,没有借鉴,没有参照,无人指点,错了又不能重来,真的是太难了。


徐珊: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面,作家都会从各个角度去赞美自己的母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母亲的形象都是完美的,同样也有一些文学作品会刻画一些形象并不完美甚至是负面的母亲形象,比如张爱玲的《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诗人尹丽川在其《妈妈》一诗中这样写母亲:“你成了个空虚的老太太/一把废弃的扇。什么能证明/是你生出了我,妈妈。/当我在回家的路上瞥见/一个老年妇女提着菜篮的背影/妈妈,还有谁比你更陌生”诗中,奉献到老的母亲不仅没有被歌颂,反而解构为空虚和颓废的形象,母女关系则呈现出有着隔阂的陌生感。请问您如何理解这些负面的陌生的母亲形象。


邓玉环:

母亲形象不应当是固化、模式化或被神圣化的,母亲她首先是个人,是个女性,母亲是后天的角色和她的诸多身份之一。她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不是神,她完全可能形象不完美、性格有缺陷、人品有问题、心理不健康,空虚、颓废、虚伪甚至堕落,甚至她根本不爱自己的孩子、母女关系疏离甚至敌对,都是有可能存在的。赞扬女性的伟大和无私奉献固然是对母亲的尊重与爱的表现,但文学是人学,更应当表现出女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然也包括对母亲形象的真实再现和塑造。为何一定要把母亲形象架在高高的祭台上?或许出于对母亲对家庭和子女奉献一生的无尽感恩心理,不忍心、不愿意将母亲塑造成负面的、陌生的甚至丑陋的形象,这是大多数作家的心理状态吧。

赵燕平:

每一个家庭的母亲都有她的母亲,她所来自的家庭所给予的、她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最终形成了她的社会经验与生活智慧、甚至情绪产生的源泉、甚至疾病的发生来源。当她面对她的孩子的时候,她的任何想法和行为都是由她的潜意识影响,而消极、负性的生活态度往往成为孩子被迫去接受的生命之重。生活中积极的态度、真、善、美的体验和培养是作为母亲送给自己和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叶美玉:

每一种角色,其实都不一定是完美的吧。负面的母亲形象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是可以见到的。当然并不是说这个母亲一无是处,她肯定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只是她给孩子或者他人的负面印象或者影响更多了一些。就像社会上存在的好人与坏人一样。我觉得女性成为母亲之后,她还是需要承担很多责任的。而这些负面的母亲形象,是多种原因形成的,但母亲个人因素很重要。

莫逊男:

我在上面就勾勒过这样一个画面:

妈妈:当了母亲后我的人生才完整了!

孩子:但愿我从来没来过这个世间!

当了母亲又不是成了神仙或上帝,没人说母亲就是圣人。母亲之所以比起父亲更为柔软温情,或许是来源于孩子在母亲子宫中的孕育,真正意义上的同命运共呼吸。大众普遍接受文学意象中的“母亲”是生命孕育的代名词,是温暖、关爱、无私的载体,因此母亲多为歌颂的对象,当出现被丑化被唾骂的形象时就变成了异类。

世间何其大,差异何其多,我们要做的是我们自己不要成为孩子的劫数。


徐珊:当女人成为母亲,在热爱她的孩子的同时,也更懂得热爱这个世界。前不久某女星的代孕事件沸沸扬扬,人们在指责这种违法行为的同时,也看到大多数女性渴望成为母亲这样一个事实。现代社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人选择高科技手段实现母亲身份,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


邓玉环:

如果一位女性确实因为健康方面的原因无法亲自完成怀孕生子的过程,而又极其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试管婴儿和代孕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纯粹是从科技的角度去解决生育问题,代孕行为就不必上升到出卖子宫、身体伦理的高度去全盘否定和道德指责。如果是因为某些自私的、奇葩的理由或违法的企图,我会坚决反对这种违背自然伦理的行为。

赵燕平:

一个胎儿在母亲的子宫中孕育是很奇妙的事情,循环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输送氧气和生命反应发生的重要场所。受精卵要在母亲的子宫膜上着床,来自于母亲子宫的毛细血管最终成为胎儿的胎盘以提供胎儿最初的外界营养物质给予途径。来自母亲身体中新鲜的充满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通过由胎盘毛细血管汇合而成的脐静脉流入胎儿组织的静脉,而子宫中的胎儿从它的心脏发出,将胎儿期间体内代谢废物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脐动脉运送至胎盘,转移至母体的血脉,这就是母亲成为一个母亲的从身到心得无私奉献的开始!与此同时,这个小生命与这位母亲血肉相连,具有着共同的血液循环的频率,母亲和孩子之间也因此心灵相通,感同身受,没有什么比母亲拥抱和抚触一个婴儿更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从这一点上,代孕的方式使得母亲和孩子之间存在了第三者的加入,个体和个体间的直接联结关系从机体的身体层面便已经被剥夺,在心灵感受等层面彼此的感应、共情没有更多的可能。

莫逊男:

依然是那句话,不是当不当母亲的问题,是如何当母亲的问题。不是孩子选择出生,是父母选择生了孩子,俗话说得好啊,敢作就要敢当。

叶美玉:

我觉得在有法律等约束前提下,高科技手段帮助女性实现母亲身份一个利大于弊的事情。事实也证明,有很多的女性在高科技手段的帮助下实现自己的愿望成为母亲,家庭生活幸福而快乐。所以,我是支持高科技手段的,但是在此之前,请认真思考并决定你要成为母亲角色,并且承担母亲的责任。


徐珊:最后回到《你好,李焕英》,影片中,贾玲穿越了时光去和年轻的母亲相遇,和母亲成为了闺蜜。假如您也有机会穿越时光,去看看年轻的青春的母亲,您最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莫逊男:

妈妈,您已经用尽全力做到了最好!感谢您35年的陪伴,您的生命还会在我的余生中得以延续!

赵燕平:

这是这部电影特别让人感动和思考的地方,我们往往建议母亲要尊重一个孩子的内在寻求,但当她们年老的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真正懂得成为一位老人的母亲的内在需求。也希望能够告诉正值风华正茂时的母亲,对自己更好一些,保持她的积极开心的心态,谢谢她对我们的爱!

邓玉环:

我很难想象会和母亲成为闺蜜。我的母亲是个直脾气,常因心直口快无所顾忌而得罪人,有时候一句话没说对,就可能就伤害了同事朋友,当然家人孩子因朝夕相处,更难幸免。如果真的有机会穿越时光,看到年轻的青春的母亲,我最想对她说:对待他人温柔和善一些,你会有更多好朋友,你会更受丈夫和子女的喜爱;不要重男轻女,自己曾受的歧视不要再延续到后代身上,对自己好点,不要因为想要儿子而不断生育;工作固然重要、三八红旗手的荣誉固然重要,但要留点时间给自己,学会享受生活吧。

叶美玉:

假如有机会去看看年轻的青春的母亲,我最想对她说的是:我爱你,你也好好爱自己,青春飞扬不落幕,每一天都是美好的自己。

Copyright © 2024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