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三宝


最近疫情严重,常宅在家,多会怀旧,心态也灰了起来。很多陈旧的事情、物品、场景都会在脑海里呈现,督促自己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作为那个年代记忆的痕迹。在记忆中,小时候的乡村有三件宝:帆布床、救火车、铁大锅。
村中三宝,首先是属“公”,是公家的东西。其次是公益性质,是为全村人服务的。第三是放置在村里的公共场所,用起来很方便。
帆布床,其实准确来说,应该是帆布担架,以前放在生产队址的门厅,平时就拿两根绳子栓着,吊在那里,闲着。偶尔有调皮的小孩或者小青年,打开来躺一躺。关键时刻才会派上用场,什么用场?主要是抬病号。骨折啊,行动不便啊,急病者啊,或者临盆孕妇啊,都有可能用得上,用帆布床抬到镇上的卫生院救治。抬帆布床可以两个人抬,也可以四个人抬,主要根据病人的体重来决定。体重较轻的,两个人抬,一前一后,一根绳子挂在肩膀上,两手分别抓着横杆,就可以了。四个人抬的话,每个人站一个角,抓一端杆。一般右手抓杆就比较顺手,左手抓杆的就不那么顺手。不管是两人抬还是四人抬,假如路途远的话,还需要有候补,跟一两个人做候补,随时换人。那时候乡村的急救就主要是靠这个帆布床了。大家都知道它的作用,不会有人破坏它。
第二件宝贝是救火车,这救火车不是现在消防队的汽车式的消防车,而是纯手动的,是清朝时期村里就添置了的,用于村子的救火任务,保证村的安全。以前村里专门建了一间小房子放这台救火车。救火车主要由铜和坤甸木头两种材质组成。主体部分是水箱和加压摇杆。水箱下面装了轮子,可以推着走,水箱用帆布管接着一杆铜质的水枪。加压杆左右各一条,左右两边配合,这边压,那边抬,快速按压,压力大,从水枪喷出去的水就又快又急又高,达到灭火的效果。小时候发生火灾还是比较常见的。因为那时候做饭烧的燃料,主要有稻草、甘蔗苗、树叶、破旧的竹竿和木头这些。烧完的草木灰容易复燃,引起火灾。记得那时候每年夏天村子里都会出现火灾,最严重的,村子里面一个晚上三次火灾。那个时候没有报火警的,都得村子里自救。发现火灾了,马上敲锣,没有锣的话,就拿锅啊,盆啊等敲,顺着整个村子的主干道跑一遍,就算是报警了。各家各户的大人就会迅速出动,无论在干着什么,甚者上床睡觉了,听到敲锣般的报警声音,就要迅速起动。有人去推救火车,有人提水桶,聚集到火灾发生的地方附近。然后分工合作,有人从池塘里提水,倒到救火车的水箱里,几个大汉摇加压杆,一会儿水就喷出,直到把火灭了。火是无牙老虎,危害极大。有一年,村里养蚕的蚕房火灾,把旁边家庭养的几头猪都烧死了。主人都哭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有了消防队,真正的消防车,配备了消防栓,只需要打电话报警,就有专业的消防队来救火。
第三件宝贝是两口铁铸大锅。铁铸大锅,是公社化生产队吃大锅饭时代的产物。后来呢,主要是生产队有集体活动,比如分粮啊,聚餐啊才会用上。更多时候,是村民家里喜事做宴席使用。从生产队借来大锅,用砖头和泥巴砌起灶台,架起两口大锅,烧香拜过灶神,开锅!蒸炒焖炖焗,样样都可以。特别喜欢那种氛围,红红火火,充满烟火气,菜品都堆放在一块,吃什么菜一目了然。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在大锅附近围观,一来看看宴席有什么好吃的自己喜欢吃的菜,二来呢,希望哪位熟悉的叔叔伯伯婶婶赏自己一块肉尝尝。现在村民做酒席,有钱的到镇上星级酒店去,省钱的,在村里的祠堂做。酒席不再是村民自己做了,是由专门的做宴席的团队承包了。协商好吃什么菜,多少钱一桌,主人家就不用管了。桌子,凳子,碗筷,锅盘瓢篮,服务员,甚至牙签,桌布,人家都全部解决,主人只需要招呼客人就可以了。村里的那两口铁铸大锅基本派不上用场了。
时代在发展,物质生活在提高,社会各种保障都在进步。帆布床已经不知踪影,代替它的是120急救服务,打电话一会儿就到了,有专业的医生护士,救治就更及时,不会有以前抬帆布床担架常出现意外,孕妇中途就生下孩子等等了。救火车被放到了“玄坛古庙”里,作为村历史的见证,而两口大铁锅,也已经锈迹斑斑堆在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