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1年第2期(总第31期) > 疫情下关于生命个体的随想

疫情下关于生命个体的随想

3文学手工坊-1.jpg3文学手工坊-2.jpg


从立夏到芒种,广州已经入夏三十日,每当端午临近的时候,校园池塘里的荷花开始一年一度的开放,标志着炙热夏季的到来。荷花又称水芙蓉,与之相对,本应在晚秋开放的木芙蓉却在这个夏日的广州开放了十几日了。花开有时,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写道:“水芙蓉之于夏,木芙蓉之于秋,可谓二季功臣矣”,本来在不同季节开花的芙蓉之植物相遇于初夏,却是第一次遇到。在网上查了下,原来关于“广州木芙蓉一年两度开花的罕见情况”已从2017年就开始出现,生态学专家推测温度明显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湿度偏低,是导致木芙蓉花期提前的原因。对于赏花者,有机会看到水中的芙蓉在烈日与暴雨下每日绽放,婷婷玉立,而木芙蓉一日从白到红到紫呈现不同的美丽色彩变化的时候,无疑是特别美好的视觉体验。

在遥远的中国西南方的西双版纳,这几天原本栖居在此地山林中的一群野生亚洲象家族成为了网络关注的顶流,这些巨大的野兽拖家带口,从暮春开始了超过40余日、八百多里的北上迁移之旅。在这个周五大象们要终于走进昆明,当野生的大象进入了人类的居住范围的时候,对于人类便是有很多紧张与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存在。研究大象的专家认为大象北上迁徙的原因在于大象所生存的森林环境已经碎片化了,大象的出走或为寻找新栖息地、亦或为太阳爆发活动异常引起了地磁的活动异常。然而在这个云南拥有近千万人口的省会城市里人们终将第一次有机面对这些巨兽,象与人会有如何的故事发生,这些巨兽还要迁徙何处,一切只能等待这些尚无法与之沟通的大象们的选择?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与外界并无联系的个体,人与人、人与其他动物亦存在着宏观世界的关系;人亦和那些不为人们所见的细菌、病毒及其他微小原生物微生物共生在这个地球上,并可能在这场持续一年多的疫病大流行中成为可能的寄主与寄生物的关系。在所居住的广州这样一个超大型的城市,人们也同样紧张、焦虑和恐惧,紧张的原因是因为目前尚查不到感染源头的印度新冠变异毒株在人群中的快速传播,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在茶楼里、医院里或者其他的环境中以空气中或以直接非接触的方式默默地传播,而对于这座城市的政府而言,如何有效阻断传染源头、快速物理隔离、跑在病毒传播前面成为了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告别家人毅然奔赴抗疫第一线,而关于全员核酸检查、封路、甚至封区、抢购食品等等的信息则在大众的网络中此起彼伏,人便以这样的方式与病毒发生着某种联系。

从医学角度观看,人类的历史亦是疾病的发展史,是各种来自微观世界的传染病对人类的冲击的历史。“疫,民皆疾也”(《说文解字》),在中国从公元前674年的霍乱流行的最早文字记载到至1840年鸦片战争, 共发生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不少于500 次。在长期的与急性传染病作斗争的医学实践中,我国对于相应疾疫理解、积累诊疗不断积累着宝贵经验,如东汉《伤寒杂病论》便是一部辨治急性传染病的专书,而历代《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温病条辨》等医著与疫病专著为现代疫病防治提供了大量从避疫到防疫的方药参考。然而在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演化的新形势下,我们或许正在经历医学再一次创建新的理论体系和积累更多宝贵经验的历史当下。

自古到今,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如何与这些不断快速进化的微生物相处一直是人类个体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作为个体的我们因为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凭借以往的生命经验与医学健康知识体系进行思考与判断,同时也因为我们深层情感需求激活我们当下的情绪。在校园的湖边,荷花依旧按时开放;在遥远的西南,可爱的小象在象妈妈的带领下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长途旅行;在我们所居处的广州,我们亦要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下接受不断调整的防疫措施和生活方式改变……,而面对当下所发生的事情或许会引起我们去思考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命题:我们真的是所以为的世界的中心吗?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目的吗?或许我们也只是同那棵木芙蓉、那一群大象以及变异的病毒一样,是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的生命的个体而已?”

 面对人与自然客观存在的永恒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富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和谐观或是使“人能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的解决途径吧。


Copyright © 2025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4636114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