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1年第3期(总第32期) > 也谈为什么读经典

也谈为什么读经典

2紫荆读书节-1.jpg

2紫荆读书节-8.jpg


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诺维(1923—1985)有一句名言:阅读就像在丛林中前进。 他评价自己说:“就主观倾向而言我是个杂食性的读者……我努力节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用于毫无功利的阅读,用于我喜爱的作家,他们富于诗的本质,这是我所相信的真正食物。”挤出时间阅读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富于诗的本质=经典)是人生存的真正食粮。这是卡尔诺维基于现代人在艰难、迷乱的现实生活中极需人文素养和独立阅读品位给出的谦逊表达。他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列举了十四条原因:界定了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典作品,以及阅读经典的乐趣。经典要经得起大众的挑剔;经得起质疑;经得起反复谈论;能引起争鸣,能被解读出不同的味道……这是卡尔诺维的界定。卡尔诺维还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三十多位作家作品逐一点评,其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阅读体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私人阅读书目、心得以及乐趣。卡尔诺维的阅读喜好及选择并不一定是你会喜爱的,但却不失为一座参照灯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自由阅读并享受阅读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做到的。能够选择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是幸运的,你可以进入角色,与小说中的人物,与小说的作者,一起去认识、体验不同的生活境遇,完善自己的精神之旅而不至于迷失在丛林中。

也许你还可以在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有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1930—2019)的《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中找到答案。这位阅读大师倾其一生,梳理西方不朽作品,探索、发现并整理出版了《西方正典》。这份阅读清单上至贵族时代,下至混乱时代,还有作者的真知灼见。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曹文轩将作者哈罗德·布鲁姆视为远在天涯的思想知己,表达了自己遇到这本书时的激动心情:仿佛独自漂流到一座孤岛上的人,忽然看到了天水相接的苍茫处,悄然滑动的一叶帆,朝他这座孤岛悠悠而来。正如书后评价:阅读经典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恰如诗人艾米丽的诗篇所吟唱:

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

To take us Lands away

Nor any Coursers like a Page

Of prancing Poetry –

This Traverse may the poorest take

Without oppress of Toll –

How frugal is the Chariot

That bears the Human Soul –


带我们去远方

一艘舰不如一本书

骏马也赶不上

一首欢快奔腾的诗——

最穷的也能赏

不受通行税的阻梗——

这车运载人的灵魂

它是这么节省——(注:此诗自译)

虽说阅读是无功利的,但阅读的营养早已滋养了你。阅读可以带你去远方,阅读的过程正是欣赏一路风景的最佳方式;阅读可以带你去最终的目的地(死亡),阅读的体验是认识自己灵魂的最节俭方式。

从《西方正典》中你可以随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美食,如自助餐式的享用,亲自品尝后才知道味道如何。

我不是经典作家,也不是具有原创性的评论家,只是一名教师。出于爱好与职业需求也在丛林中漫步了这么久,阅读中也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美食系列清单。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忏悔录》系列。这一系列作品给人的启示:当你随着作者的倾情告白,走进作者曾经的内心生活与情感起伏,看到人在成长过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意无意为之的叛逆行为与当时的所思所想所为所惑所择,面对伟人反思一生过往中的错误与迷惘,作为平凡的读者你会无动于衷吗?参照自己的人生,许多许多的思考自然会潮涌般扑面而来。

以《忏悔录》为名的精神自传性作品有许多,列入文学经典的主要三部是: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独树一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三部作品虽都题为《忏悔录》,但各具特色,每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色与审美价值。托尔斯泰是所有人耳熟能详的伟大作家,其三部史诗性作品《安娜》《战争与和平》《复活》更是家喻户晓。如此伟大的作家却在五十岁左右写下了《忏悔录》这一具有“告解、告白、承认、认罪”(古典拉丁文“忏悔”的含义)的自我剖析作品。知天命的年纪早已应该不再困惑,托尔斯泰却出现了思想上的剧烈震荡与困惑抑郁,在自我告白、深刻认罪的过程中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灵魂的慰藉。圣人般的托尔斯泰也难逃犯错的人生与灵魂的折磨?这着实让人着迷。

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我赌博,挥霍,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处罚他们,过着淫荡的生活,吹牛撒谎,欺骗偷盗,形形色色的通奸、酗酒、暴力、杀人……没有一种罪行我没有干过……”“出于虚荣、自私和骄傲开始写作”……“为了猎取名利(这是我写作的目的),我必须把美德隐蔽起来,而去表现丑。”1……看到这里不能不让人震惊,心目中光辉的托尔斯泰形象轰然倒塌。托尔斯泰犯了这么多的“错”,甚至是“罪”(如果你想知道的更多更细,可以去读《托尔斯泰大传——一个俄国人的一生》)。

“我有些迷惑不解,生命停顿了,似乎我不知道该怎样活着,该做什么;我惶惶不安,心情抑郁。”“我竭尽全力要抛弃生命。自杀的念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我像一个在森林中迷了路的人,因为迷路而感到恐怖,到处乱转……为了摆脱这种恐惧,我想自杀。”“我在一切知识中寻找答案,不仅没有找到,反而坚信,和我一样在知识中寻找答案的那些人同样是一无所得。……那个使我绝望的原因——生命毫无意义,才是人可以得到的唯一确定的知识。”“我的问题,使我在五十岁的时候要自杀的问题,是从无知的婴儿到大智大慧的老人心里都有的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不能再欺骗自己了。一切都是虚空。没有落入尘世的人是幸福的,死比生好,应当摆脱生命。”“生命的源泉枯竭了,我陷入绝望中,并且感到,除了自杀,我无路可走。而最糟糕的是,我感到自己连这一点也做不到。”这还是人们心目中被列宁喻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吗?托尔斯泰抑郁了。

犯错不可怕,不自知才可怕;知错不改更可怕。

抑郁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从抑郁中解脱出来。

人生道路上谁没有经历过坎坷? 谁没有犯过错误?谁没有迷惘甚至抑郁过?谁没有思考过生命的意义?谁没有过面对死亡的恐惧? 

托尔斯泰经历、体验了平凡人生命中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伟大之处在于贵族出身的托尔斯泰能够抛弃身份,从灵魂深处反省自身、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平凡劳动者身上、从大量阅读东西方经典作品中托尔斯泰找到了一条灵魂自我完善的道路。这也是他奉献给全人类的伟大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宽恕、顺从、博爱的精神;道德的自我完善,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按上帝的意志,为灵魂活着这一精神归宿;用爱的宗教统摄人际关系、消灭社会罪恶、达到人与社会和谐、使天地人浑然一体,进入四海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这是《忏悔录》写作后托尔斯思想的巨变,不仅让他摆脱了抑郁,也让他重拾信仰、找到精神归宿。“宗教信仰是对人类生命意义的认识,由此人才不毁灭自己而活下去。宗教信仰是生存的力量。”“没有信仰,人就无法生存。”(你还可以阅读《生活之路》,托尔斯泰著)

当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变得忧郁时,不妨读读经典,写写自己的《忏悔录》。 你不是圣徒,写不出奥古斯都的《忏悔录》,你不是伟人,也写不出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你只是一介平民,也许可以写出比卢梭还卢梭的《忏悔录》。一介白丁的你,去阅读卢梭的《忏悔录》吧。也许你会书写自己的《忏悔录》,也许千年之后也成为经典了呢,也许梦想某一天就实现了呢。

以上仅是一已之见,一已之荐,不足为道。


1.《忏悔录》,托尔斯泰著,冯增义译,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年3月,文中所有引用均出自此书。

Copyright © 2024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