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1年第4期(总第33期) > 张舸老师访谈录

张舸老师访谈录

3紫荆人物秀.jpg


张舸,1971年生,广东梅县人。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8年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专业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导师为周小兵教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导师组组长,又任华南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兼为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师、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服务组“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与测试类”专家、广东省演讲学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中南修辞学会会员、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员。

未见其人,已闻其“名”。在采访之前,我找到了张老师做客青春演播厅的视频。里面的张老师温声细语,但说出来的话却那么有“重量”,把在外国教学的故事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最后升华主题:年轻人的未来方向能和国家的发展前途联系起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张老师的一番话把她身上扎实的应用语言学知识、高超的语言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能和这样一位“语言大师”对话,我感到既兴奋又不安,真怕自己一窍不通的语言技巧在张老师的衬托下更加捉襟见拙。但接触到张老师之后,一切忐忑都在平等欢乐的交流中消散了。


一、热心推普,保护方言

谈起张老师投身语言学专业的契机,用张老师常说的“机缘巧合”总结再合适不过。张老师大方承认一开始自己对外国文学更感兴趣,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就是外国文学方向的。但偶然的一次机会,张老师被选中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普通话大赛,经过学校老师的指导,荣获全国三等奖,并因此在大四被学校安排承担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由此和语言学结下缘分。张老师提到,语言学有着独特的魅力,自己越学越喜欢、越教越喜欢。

在教学之余,张老师还积极推动普通话推广工作。华南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是广东省首批获国家批准的推普基地,作为其中的工作人员,老师的骄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张老师参与了基地举行的众多普通话推广项目,如: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教师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班、“话语的力量——战疫必胜,让我们一起加油”活动、粤港澳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推广及教学能力提升班等等。经过多年的推普工作,张老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推进教育部2021年“童语同音”计划四川攀枝花仁和区幼儿教师师资培训工作时,老师强调希望通过培训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老师、老师教好孩子、孩子带动家长的方式,扩大普通话辐射范围,不断提升大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素养。

因为同时从事普通话推广和语言保护工作,张老师特别提醒我们,方言的保护与普通话的推广是并行不悖的。不同的语言只是使用场合不一样,而且必须强调方言包括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语言发展历史,十分值得我们珍惜。张老师曾在课堂上大胆创新,请学生使用自己使用的方言诵读诗歌。一首诗经过五湖四海的方言的阐释,带上了独特的韵味。部分幼儿园会专门设立方言日,教学生方言儿歌童谣。除此之外,国家还组织了系统的语言保护工作,语保工作人员会专门寻找能说纯正方言的老年人以采集俗语、童谣、民谣等方言材料,并将此以音像方式保存于国家语料库。

张老师提到,在流动性更强的现代社会,方言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年轻一代出于交际、自我提升等需要,偏向选择更为广泛使用的普通话和英语,因为有限的精力不得不放弃方言学习。这更突显了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我们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支持年轻一代“走出去”,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不必为了保护方言而限制某个地区人员流动。

此外,因为流动性增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多方言家庭,而孩子的方言选择问题对语言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张老师和我们说到多方言家庭可以做一个家庭语言规划,充分考虑家庭的语言态度、孩子与家庭的发展问题、个人的选择等因素。每个家庭都可以有自己的模式,在多方言家庭的语言使用方面,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此复杂又如此有趣,让张老师沉醉其中,不断为之付出精力。张老师说,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大家掌握沟通的语言、技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微信图片_20211229120047.jpg


二、乐于助人,尽力而为

除了教学和推普工作,张老师还参加了不少公益活动。老师回忆起自己曾前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做公益项目,那个小学的环境用小、差、简陋形容再合适不过,学校内有唯一一个操场,和篮球场一般大小,里面的草长得很高。张老师一行提前一天到校踩点时,看到羊在操场吃草,原来是当地人为迎接宾客而修整环境。还有另一件事,张老师每次回想起来总觉愧疚不已。在吃饭之前,当地人端来一盘清水,请张老师洗手,张老师不明习俗把手完全浸没于盆中搓洗。事后,张老师才了解到因为水源稀缺,当地人不多用清澈的水来饭前洗手,最多只是用手掌从盆里舀出一点来洗手,而不会用一整盆的水。张老师感慨道,当地的百姓虽然物资稀缺,但拿出了最好的待遇照顾他们,如果早知道情况,自己一定不会那样奢侈地洗手。其中给张老师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位17岁的五年级学生。因为家里离校甚远只能住宿,在女孩12岁时,家里终于交得起在校吃饭要交的粮食——土豆和胡麻油,女孩才正式入学。支教的教师听了都感触良多,于是第二天特意为同学们准备了点心和饼干,大家收到礼物都很开心,女孩子也是,但她没有吃,而是等着放假分享给留在家中的爷爷奶奶。

做这些看似“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老师回答,希望自己的培训给落后地区的老师带去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老师转变观念,如果他们能因此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提高教学的效率,那收益最大的还是落后地区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见到不一样的人,能为他们做一点事,是幸福的事。”张老师始终微笑着。

三、耳濡目染,心系华师

张老师从中学阶段开始,就住在华师,大学本科和硕士也是在华师就读,除去出国教学两年时间,张老师已经在华师生活了三十多年,对华师的感情不可谓不深。张老师颇有感慨,从初中生到中年教师,自己能见证华师不断壮大,期间自己也同步成长,很荣幸也很开心。谈到华师人,张舸老师认为“实在”这一词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的了。华师的教师积极配合教学工作、学生认真努力,都是华师值得骄傲的地方。

令张舸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华师“老带新”的精神,也就是老教师对新教师无私的帮助和提携。对张舸老师的教学生涯和为人处世影响大的老师有很多,其中一位是陈一平老师。陈老师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除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他还会在“怎么上好课”上下功夫。为了让学生喜欢上他的课、在他的课上有所收获,陈老师还专门去学写相声、演相声,并把相声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收获了许多学生的好评与喜爱。张舸老师被陈一平老师所影响,她也一直在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希望给学生带来精彩的课堂。此外张老师的班主任陈妙云老师上课耐心细致,课后乐于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和学生平等的交流,让人如沐春风。张老师刚工作时的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王桂安老师对她的关心和帮助她一直记在心里。那时接触这些老师,张老师只是心怀无限感激,如今回望,自己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他们的影子。华师教师的精神品质大概是这样润物细无声、代代相传的。


微信图片_20211229120637.jpg


四、张弛有度,成就自我

工作上是认真负责的教师,在家庭之中呢,张老师又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听到这个问题,张老师略微不好意思地笑了,她提到自己也没有很好的方法,都是在不断地进行各种协调罢了。比如出一趟差会打乱原本稳定的节奏,只能和家人沟通让他们更多地照顾老人和孩子,自己回来再想办法弥补。张老师强调,沟通和协调很重要。兼顾多方可能会很辛苦,但倘若让张老师放弃事业,张老师直言这完全不可能,也不符合她的性格和理念。

由此谈到,当代女性能实现独立十分重要,这是幸福的前提条件。在新时代,女性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达到的高度,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自由的选择,这是张老师给予华师女同学最真诚的建议。因为生理上的独特性,在努力独立的时候,女孩子还要照顾好、保护好自己。张老师强调,独立与依赖并不是互为对立的,女性也可以有情感上的依赖,但是要有能独当一面的信念和能力。这应该就是张老师口中当代女性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


Copyright © 2021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