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从不言弃


今年的春节,中国女足姑娘顽强拼搏,连克强敌,时隔16年,铿锵玫瑰再次华丽绽放,重回亚洲之巅。为此,人们欢呼雀跃,争相赞美。这期“紫荆大讲堂”特意邀请了外文学院的汪隽老师和肖娜老师、体育学院的赵海军老师、音乐学院的张学樑老师来探讨关于中国女足的话题,一起聊聊永不言弃的女足精神,聊聊铿锵玫瑰的美与自信。

徐珊:各位老师好,特别感谢大家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一起来聊聊中国女足,聊聊女足精神。中国女足主教练水庆霞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女足精神就是不言弃、不放弃!确实,在本届亚洲杯,中国女足将永不放弃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三场淘汰赛里,中国女足都在上半场丢球,都处于落后局面。然而,中国女足都笑到了最后。不知您眼里的女足精神是什么?除了坚持和不放弃,您认为还有那些精神品质也是属于女足精神?
赵海军:我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一直关注中国体育的发展,更关心作为“第一运动”的足球运动。关于这次女足亚洲杯夺冠,我也是由衷地为中国女足的姑娘们感到高兴。当我们从体育比赛中感受到精彩、刺激,享受体育比赛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时候,我们更多地是在享受体育精神的强大魅力。中国女足在比赛中展现出的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就是体育精神在足球场上的表现。如同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所说的那样要“敢于亮剑”。与对手过招,狭路相逢勇者胜。女足姑娘们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不服输、不放弃,一息尚存,拼搏不息,才战胜对手,笑到最后。此外,足球作为集体比赛项目,不仅依靠个人技术能力,更依靠团队合作,为了同一个目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才能够争取胜利。这次的亚洲杯,女足姑娘们也是把集体精神发扬到了极致。
汪隽:我觉得女足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都说女人如水,水滴石穿,靠的是韧劲;水可以变成坚冰,成为利器;也可以升华为气体,润物细无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有静。所以我觉得女足的优点也是源于女子的这样一种品性,看似柔弱却坚强,可以绕指柔,也能百炼成钢。
张学樑:我从小就喜欢足球,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踢,一直踢到了高中,正好也是从1992年到2002年这十年中国足球的辉煌时期,无论我们的中国男足还是中国女足。女足当时就是最优秀的就是孙雯啊,拿到了很多荣誉,带领我们的国家队也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当时对强队美国队,每次比赛都是不含糊,不畏惧。我们女足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精神。我觉得女足的精神就是吃肯吃苦,敢拼,敢打,不怕输。
肖娜:“不言败不放弃”的精神应当是所有从事竞技体育的人的共同点。输了就垮,甚至还没输就已经垮了,怎么可能挑战极限,怎么把每一个不可能硬生生扛过去?但是为什么中国女足的胜利如此弥足珍贵?不仅仅因为她们对面站着输得难看的中国男足。要在所谓男性占统治地位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要有成绩,要被看见,要在当今“没商业价值就等于没价值”的大众体育里面博得刷短视频的亿万中国人的眼球,中国女足付出的汗水肯定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所以她们的胜利让我特别感慨。


徐珊:翻开资料,事实上自86年开始参加亚洲杯,中国女足就是只劲旅。捧起过9座亚洲杯冠军奖杯,甚至创下了“七连冠”的惊人记录。同时期,90年、94年、98年的亚运会也获得了三连冠。并且八次闯入世界杯,99年更是破天荒杀入世界杯决赛。所以,媒体的大多数评论说这次女足夺冠是女足的复兴。但现实是,作为主流体育项目,其存在感远不及其他两大球。央视这次甚至没有购买女足的转播权,到决赛才匆匆宣布直播解说。请问您如何看待女足的这种历史辉煌和现实“惨淡”之间的矛盾状况?您认为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作为中国女足的粉丝,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汪隽:关于女足的辉煌和现实收视的惨淡,我觉得这个跟体育项目的观赏性有关系。毕竟足球它是一个对抗性的运动,而对抗性的运动,如果有力量的加持就会更精彩。所以呢,男足的可视化效果的确是比女足要精彩。作为普通观众,作为女足粉丝,我觉得想改变大的现状也很难,能够做的就是看他们的比赛,给他们捧场,给他们加油。
张学樑:其实我们国家的足球水平,像女足,在鼎盛那十年也是在世界前列吧,但现在我个人觉得算是二流水平,因为我们的个人身体素质上面是远远落后欧美球员的。足球作为集体运动项目,对手不是看你最强的一点,而是抓住你最弱的一点。即便孙雯如此优秀突出,但假如我们后卫这条线上的球员个人能力比较弱,就容易出现薄弱环节,被对方攻破。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中国足球总是在一种落后的情况下,在最后逼平或者反超对手呢,同样也跟我们的球员有关。就如王霜说的,她们每天的训练都超过1万多米,100多天的训练,说白了其实就是体能上的训练,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体能训练。
所以就是九二年到零二年那十年期间,有非常非常多的球员都在海外踢球儿,也成就了当时的辉煌。
肖娜:央视不转播,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冬奥会消耗了大部分媒体资源,二是因为没有商业收益。没有观众,没有广告商,没有高水平,女足亚洲杯是不可能分到央视的半碗羹的。换做女足世界杯就会不一样,参赛球队的水平整体高过亚洲杯,央视不可能不转播。
所谓足球是主流体育项目,隐含的说法是“男子足球”是主流体育项目。其他球类项目例如篮球,也会有女子项目不被看见的问题。当然,项目成绩优异会很大程度提振观众热情,至少短期提振。例如94年的女足世界杯,之后就有很多中小学组建了女子足球队。但是这种短期提振蔫得也快。原因当然不止一个两个,最主要还是踢足球没前途,家长和孩子都看不到上升通道。当然,这个是个难以破解的循环,没成绩→没观众→没商业价值→没转播→没可见度→没前途→没后备力量→没成绩……说起来,我初中也踢过女足,坚持不下来的主要原因是队里人少,其他学校也这样,没有那种“撑不住的时候找其他姐妹安慰安慰”的团体氛围,跟男足没法比。
赵海军:1991年第一届女足世界杯在广州举行时,我在读高中,一直观看女足比赛。当时,作为女足世界强队、夺冠热门之一的中国女足遗憾地输给瑞典队,止步四强,我也十分懊恼和沮丧。其实,中国女足的开展并不晚,当世界女足开始起步发展时,中国女足就已走在世界前列。这一点与中国男足相比有起步发展早的优势。中国女足在早期也算是世界强队,曾经获得过奥运会和世界杯的亚军。因此,在我看来,早期的中国女足凭借着起步早的优势,位于世界前列,更是在亚洲傲视群雄,有着还算是辉煌的历史。近十年来,随着世界其他足球国家女子足球的迅猛发展,包括亚洲的日本队、韩国队,以及申请加入亚足联的澳大利亚队实力上升很快。在逐渐失去先发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女足成绩渐渐下滑。这种情况的出现,实属正常。一个国家女足的后备人才、联赛机制、训练体系,乃至教练员水平,都会直接影响这个国家女足的水平和成绩。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好女足联赛,鼓励女足队员“留洋”,凭着中国的女足精神,一定会重返世界强队之列。作为球迷,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女足。

徐珊:在为亚洲杯女足决赛做现场直播时,足球解说员黄健翔和足球评论员徐阳都流泪了。黄健翔说,我们两个大男人说了一辈子足球,徐阳还踢了小半辈子足球,我们同时在为男足的丢人和耻辱而难过。确实,几乎每一次女足获得胜利的同时,我们都会把不争气的男足相提并论,对男足的失败感到遗憾和痛恨。您是如何看待男足和女足的表现具有如此巨大反差的现状?
肖娜:我倒是没有特别想骂男足。都在竞技体育里,难道男足队员不想赢?球迷或者伪球迷的愤怒,前者是恨铁不成钢,后者是嘴巴缺德。男足和女足的竞争程度不一样,成绩不太好比较。中国女足优于男足的地方是队员彼此间更熟悉,更团结,配合更流畅。逆境翻盘了一次两次,也会更自信。
汪隽:关于男足和女足的表现反差,本身实力就摆在那,男主的确实力是不够。而且呢,各个国家都是更看重男足,所以在其他国家对于男足训练所投入的经费跟精力也会更多,所以我们男足技不如人,一方面是他们自身有差距,另外一方面也是别人比我们更努力。也许正是国内外对于女足有相似投入,而中国的女足能够更加努力,所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赵海军:至于中国男足,那真是“说多了都是泪啊”。按理说,中国男足早在1994年就与世界接轨,走向市场,开始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曾几何时,联赛火爆、队员高薪、洋教练执教等等都是热门话题。每每到了为国家荣誉而战的世界杯外围赛、洲际大赛时,更是牵动中国亿万球迷的心。可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中国男足如果有那么一点还算说的过去的成绩,就是2004年亚洲杯的亚军和2002年唯一的一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还有1998年汉城奥运会进入奥运会比赛。这也是近二十年前的成绩了。目前,别说进入世界杯决赛圈,就连亚洲,我们男足顶多算是个二流的球队。时不时与三流球队“过招”,互有输赢。足球名将范志毅就当着媒体说,“把脸都丢尽了!”,正是“恨铁不成钢”啊!
其实关于国足(男足)的讨论,早就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如火如荼了。为了提升国足水平,有关部门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比如上个世纪派出少年球员整个队伍留洋巴西,取真经学“桑巴足球”的技术风格,实践证明,行不通;比如,学欧洲足球的硬朗风格,学英国、学德国、学荷兰、学西班牙,总之,哪个国家的足球厉害,我们就学哪个国家的足球,甚至我们还东渡日本考察,学习日本的足球经验。再比如,认为本土教练能力有限,就弃巨资聘请洋教头执教国足,如走马灯一样换了一个又一个,实践证明,还是不行。中国男足水平不行,除了技术水平差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有球员的职业素养太差,不自律,没有职业球员应该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其实就是缺乏体育精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球员的心智低。大多数职业球员的文化水平很低,足球学习能力差,就直接影响对足球运动的理解,影响阅读、判断、纠正比赛的能力。此外,从各种媒体报道的信息,我总觉得,男足球员的“江湖气”一直太重,从教练员到球员,“圈子”痕迹太重,各种乌烟瘴气的东西太多,缺乏凝聚力。反观女足,相对好很多。
我发现,在中国体育界,男子足球是一个很奇怪的项目。球员高薪、全国上下都很重视,媒体关注度高,球迷数量庞大且痴迷,成绩却很差。中国男足,任重而道远啊。作为球迷,我支持中国足球。只是,我对作为职业化的男足球员素养、足球氛围、足球文化不报太大希望。也就是说,中国男足作为亚洲一流强队冲出亚洲的这个目标,实现难度很大。我可以悲观地预测一下,中国男足近二十年内没有希望。当然,我非常希望我的预言是错误的。
张学樑:我们这些球迷,一直对中国男足有期待,也是因为我们对足球的热爱,其实我们爱女足也是因为我们热爱足球这项运动。但是真实情况就是我们国家的足球人口少。足球人口不是说你喜欢足球,就是足球人口,是真正从事足球这项运动的人才是足球人口。我们的足球人口现在不超过1万,这个数甚至输给越南,越南的足球人口都是我们的好几倍,好几万人,那么在韩国,日本的足球人口都超过了30万,所以他们可以从30万里面挑最好的球员。
造成我们这个足球人口少的原因,一是我们这个环境和意识,我们不太愿意让孩子去从事足球、篮球这些运动,觉得这两项运动出路并不大。大家都认为足球是全世界最挣钱的一项运动,但大家不知道,它的前期投资其实是非常烧钱的,像当年马拉多纳在任教阿根廷国家男足的时候,其实马拉多纳之前是欠了很多钱的。像现在国家队的主力 ,有一些是从徐根宝主教练带的青训队伍里培养出来的,经过20年的努力,他们才成长成为一线的球员。所以不是一开始就想到依靠足球发财,而是真正地有长远眼光,既发展足球人口,也拿出钱和时间发展足球人才。


徐珊:黄健翔在微博上表达,足协给女足的奖金必须翻倍,另外蒙牛和支付宝,身为女足的赞助商,在女足夺得冠军之后,也是分别给出了1300万和1000万的奖励。之前男足每一位球员都拿着几百上千万的年薪,而女足则相形见绌,无论是网友还是观众都为此打抱不平,请问您是如何看待的?
赵海军:关于女足的待遇,是个很有探讨意义的话题。我们都知道中国男足成绩差,却不影响拿高薪;而中国女足成绩好很多,薪酬却低的多得多。从媒体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如果和国外顶级的女足强国和俱乐部比较,中国女足的年薪也算是接近最高的水平。这很无奈。因为足球是高度职业化的项目,市场的因素很大。男子足球运动全球关注度高、球迷庞大,就意味着市场价值高,就会受到资本的追逐和青睐。女子足球相对来说,关注度不高,市场的因素就小很多。
体育项目中,有很多项目关注度不高,少人问津,也就决定了这些项目的运动员的付出和报酬不匹配,比如摔跤、柔道。从项目的发展来说,我是希望国家层面对中国女足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帮助。也希望更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多支持中国女足。中国女足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荣耀,理应受到尊重和优待。从薪酬上就要体现出应有的物质回报和价值认可。
汪隽:关于男女足报酬差别这件事,其实不仅仅是在足球领域,各行各业拿报酬时候的的性别差别都是有的。只是男足辜负了大家的期望,而女足却超过了大家的预期,所以这个落差就特别明显。所以真正想改变这件事情并不只是一只球队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肖娜:这一点是很戳球迷的心。拿钱的不干活,不拿钱却捧了个金杯,反差太大了。同工不同酬,也不是稀奇的事。大众体育越来越被商业化,搞女子足球俱乐部不挣钱,转播女足比赛不挣钱,所以女足队员也不挣钱,似乎就是这样。这种情况也不是中国特有。商业化职业化的体育项目,例如网球,它的四大满贯都有男单冠军奖金远超女单冠军的情况,当然奖金差距逐年在缩小,是全世界反性别歧视运动不断推动的结果。我相信公平合理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相比起1863年女子足球刚开始,苏格兰女子球员被男观众嘘整场,比赛结束还有观众直接砸东西,至少当下的整体氛围是友好的。我很乐观。跟观念斗争,怎么可能一蹴而就?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从18世纪末有人提出,到1918年最后真正得到,用了一百多年。

徐珊:在很多人心中,足球、滑雪等等,甚至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不适合女性的。国际足联的报告显示,有超过30%的人认为“足球不是传统意义的女性运动”。这样的偏见,给女足项目的发展设置了文化上的阻碍。所以,我会觉得女足精神不仅仅是不放弃的精神,还是一种自信的女性精神,从女排到女足,再到冬奥会万众瞩目的天才少女谷爱凌,都具有这种对于性别的自信,对自身独立意志的崇尚。请问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汪隽:我非常赞同您说的让女性去做一些社会上认为是男性运动的体育运动,是一种自信的女性精神。虽然因为生理原因,女性和男性在运动上会有一些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就完全不可以去尝试这些项目。科技的不断进步,个性的不断解放,告诉我们的就是未来是一个年龄不是界限、性别也不是界限的社会。以后不仅仅是女性会更多投入这些男性的运动,男性也可以去多多加入属于女性的一些项目。那么这个话题展开来也就是说,可以男主外女主内,也可以女主外男主内,科技的发展能够让我们性别的差异不断缩减,接纳女性去参加这些小众项目,其实也就是接纳人类的无限可能性,接纳未来社会的新结构,接纳一个全新的人类的未来。
赵海军:在中国,女性的地位史无前例地得到认可。中国女性在各个领域,乃至世界舞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体育项目中很少出现歧视女性的现象。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女运动员获得的冠军、荣誉甚至比男运动员还要多,在中国的体育界还曾有“阴盛阳衰”的说法。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女性在中国的地位以及所受到的尊重程度。
前有女排精神,现在又有女足精神,与运动项目没什么关系,其实就是女性精神,即勇敢、自信、独立、坚韧的精神。
张:说到谷爱凌,我觉得她的教育是成功的,尤其她的家庭教育。因为她的家庭支持她拥有和从事广泛的爱好,并帮助她持续发展这些个人爱好,真正做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真的做到这种包容和鼓励兼并的素质教育了,让一个人全面发展,成为一个领域的拔尖者,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引申到各个行业的。


徐珊:水庆霞在谈到女足的未来时表示,“我们现在正在追赶日本和澳大利洲女足,未来要追赶欧美女足。女足有战斗力,有拼搏精神,但这不过是足球的一部分,只有在心智、身体、技战术、体能各方面都提高了,我们才能在世界大赛中走得更远。”中国女足精神是否也影响到了您?在虎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您对自己,对我们学校的女同事,以及中国女足想表达有什么样的祝福语呢?
赵海军: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拼搏与付出,也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女足精神激励着我们坚持,永不放弃。同样,也带给我乐观进取的拼搏精神。在虎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祝愿华师女同胞节日快乐,风雨彩虹,芬芳绽放。也祝愿中国女足铿锵玫瑰,永不后退!
汪隽:中国的女足当然也会影响到我们,比如说我有时候在朋友圈吐槽国足,甚至于连男同胞都会来说:国足现在是女足,男足要专门加上中国男足。甚至于在群里面跟某些男性友人谈到男女分工的这个话题,他们都会主动说:你们女足赢了,你们说什么都行。所以女足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扬眉吐气,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里面,给我们更多的自信。中国女足有她们自己的目标,她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祝福她们能够心想事成,也祝福所有女同胞能像中国女主一样有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而不是一个被铁链锁住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