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2年第1期(总第34期) > 【悦读者说】用耳朵阅读(二)

【悦读者说】用耳朵阅读(二)

6读书咖啡吧-1.jpg

6读书咖啡吧-2.jpg

6读书咖啡吧-3.jpg


用耳朵阅读,对于还不识字的孩子而言,近乎一种本能。正是经过给什么听什么、听什么学什么的阶段后,敏锐的父母发现:孩子和孩子之间,不一样了。

对于这个给什么听什么、听什么学什么的特殊阶段,学界已有相当多的研究,集中在儿童思维发展和儿童词汇习得过程的探讨方面,可以参看。如《儿童思维发展》所指出的,从18个月起,儿童的词汇量表现出急剧增长,即“词汇骤增”(vocabulary spurt)。这种快速增长要持续好几年。

此外,也有来自芝加哥大学教授达娜·萨斯金德 (Dana suskind)博士的“3000万词汇差距” (30 Million Word Gap)理论。

儿童词汇学习在某个特定时期呈现的速度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显然不能只依靠每天的日常生活语言。这提醒作为普通父母和非教育专业人士的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这个特殊机会。

举例来说,对于主题领域和纵深序列,是首先需要考虑的。

我们已经明了,孩子的听,处在这个非常特殊的你给什么他就听什么的阶段。至于他要什么,那是以后的事情;并且,将来他要的,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第一次给他听的是什么。因此,选择什么内容和主题作为“第一次”给到孩子,要格外留意。


3.jpg


通常,父母的选择是“适合”孩子年龄的读物。比如,倾向于给孩子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巧克力工厂》《夏洛的网》等故事。这些故事并不是不好,而是它们没有“后续”,没有纵深,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听完就完了,它们不影响“以后”,也没有“以后”。因此,到孩子识字后,可以自主阅读了,没有相应的资料接续上前面所听过的内容。也就是说,当我们把眼界拉宽,看到孩子在五年、甚至十年里需要掌握的技能和了解的文化,那当下选择的读物,就非常重要了。

因此,给孩子的读物要成序列,要有纵深,要可以从听过渡到读,且一直处于文化的重要位置。以这样的要求来衡量,如果在这个时候,从幼儿版孙悟空的故事、水浒的故事、三国演义的故事、孔子的故事、史记的故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到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袁阔成评书,从四大名著的原文到百家讲坛的讲解……那等孩子喜欢读图的时候给四大名著连环画、史记连环画,到了九岁左右进入读字敏感期后,把四大名著和史记的原著版给到孩子,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读了。

因此,以四大名著(去掉《红楼梦》)为主的幼儿、儿童故事,可能是小孩子父母可以重点考虑“第一次”给孩子听的素材。在孩子方面来看,从幼儿版到评书版,从原著到讲坛,听的资料可以贯穿始终。四大名著尽管很通俗,却构成了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部分。不仅是听,在孩子后期的阅读中,围绕四大名著的资料也有极佳的战略纵深:从连环画到精简本,从原著到会评,从街头卖艺的说唱到印刷数只有1500册的纯学术著作,四大名著都能成为其主题。

当然,孩子听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以四大名著和神话故事为主要素材的社会文化领域,和以科学类书籍和动物题材纪录片为主要素材的自然科学领域,按照成序列、有纵深的要求,需要仔细考察,给出具体听单。在此不赘述。


Copyright © 2022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