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一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优秀现实主义剧作


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名小说,该作品获得了2017年茅盾文学奖。《人世间》就是一部中国普通百姓在这个人世间里生存百态的历史镜像。故事年代从1969年开始一直到2016年,横跨近半个世纪,剧作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极为丰富,是一部贴着生活创作的现实主义优秀剧作。
全剧共58集,在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作品中相对集数较多,然而并不给人以拖沓感,这得益于故事结构和戏剧节奏的张弛有度,既舒缓又紧凑的叙事带给观众一种久违了的观剧舒适感。整个故事情节的演进是按照时间的自然时序,在关键时间节点都会给观众清楚的提示。近50年的时间跨度中,剧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时间阶段重点讲述,如1969年、1976年、1978年、1980年、1992年等,一方面与特定时代生活节奏相契合,耐心细致地展现这个错综复杂的人世间林林总总的生活景象。改革开放前国人日常生活节奏不疾不徐,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化、人的模样的改变也是缓慢的。另一方面,采用舒缓的叙事节奏才能让头绪众多的故事线索、人物经历不显得杂乱,尽量呈现出一种最贴近生活的自然状态。许多平凡生活场景的连缀,让真实的生活质感一点点浮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一寸寸彰显,这是一种最为朴素、令观众感到舒服的观剧节奏。紧凑则是因为尽管故事的叙事节奏慢,但并无冗余拖沓,相反,繁多的叙事线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处理得严密周到,剧中常常会出现紧张激烈的故事情节,意外事件、矛盾冲突、情绪失控,但都因前有细致的铺垫和足够的时间酝酿,人物在时代浪潮中沉浮的经历一段段自然衔接过渡。与当下普遍的快节奏叙事、眼花缭乱的镜头组接、空间跳跃转换的高频率不同,《人世间》的叙事节奏自然舒缓、张弛有度,就如同这部剧所聚焦的中国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一样,亲切质朴,观剧情绪不由自主地就变得平和耐心起来,尽管是一部长剧,但观剧时你会沉浸其中,忘记拖动进度条或倍速观看——对于习惯了追剧“效率”、强调观影“性价比”的观众而言,这是久违了的舒适观剧体验。
这部2022年的开年大戏剧制作精益求精、细节处令人赞叹。观众沉浸式的观剧体验不仅来自于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命运的戏剧性变化,同样来自于那些作为人物生存背景的生活环境细节、道具服装细节、音乐声响细节等等所共同营造的高度“真实”性历史还原。为了拍摄这部剧,剧组专门斥资搭建了上千平米的摄影棚,按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样式重新建造了几条街,打造了“光字片”社区——一个典型的东北城市的老区。火车站、商店、医院、邮局、饭馆、书店、木材厂、酱油厂、出版社、兵工厂、兵团、学校、机场……剧中不同年代所有出现的建筑、工作生活场景无不严格按照真实样式予以再现,这无疑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布景工程。那些砖木结构的连栋平房、酱油厂的出渣车间、旧书店的柜台、堆满杂物的小院、吱呀作响的木质门窗、舒服的大炕和矮脚炕橱……所有的这些旧式建筑构成了中老年观众熟悉的生活实景,为了真实,剧组甚至直接将正在拆迁建筑的木板等旧物进行再利用。除了大环境建筑街区的真实复原,剧中还有太多的物品细节让人赞叹制作的用心和精细。周家大门旁墙灰多处斑驳脱落、小院破旧的篱笆木板、储水的大水缸和葫芦瓢、房间土质的地面、昏暗的光线、被烟火熏黑了的墙壁、墙上挂的炕帚和旧军用书包、美女挂历、座钟、蓝色竹子熊猫的窗帘、大花棉被和枕巾、开灯的线绳、印着红色“奖”字的茶缸、黄色搪瓷碗盆、烧饭的柴火锅灶……随着时代变迁生活条件发生改变,房间家具以及日常用品也随之悄然更换,从炕到床,从炕橱到大立柜再到组合式家具,从烧火的锅灶到煤气灶……随年代和生活场景变化进行道具的精心配制,让故事环境与故事情节、人物的成长变化相和谐统一,是严肃的现实主义剧作不可少的。
服装细节也是营造浓重时代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蓝灰黑单调的整个时代色彩到颜色图案多样的棒针毛衣、翻领衬衫、花裙子,从棉袄棉帽大手套到风衣、夹克、西装,如同建筑、家具、生活用品一样,服装色彩样式的变化也与剧情节奏保持高度一致。剧中人物穿着的服装细节令人动容:周秉昆穿的多种颜色毛线编织的毛裤、周蓉在贵州乡下穿的蓝衣服上打着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图案补丁、周秉义戴的假领子、郝冬梅和冯玥扎的头花、冯化成戴的眼镜、蔡晓光穿的部队军呢子大衣……此类细节实在不胜枚举。不要因剧组为这部剧准备了上万套服装这样的数据而感到惊讶,没有大量的心血、精力的付出和严肃的创作态度,制作出永留史册的优秀作品就成了一句空话。87版《红楼梦》的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先例。本剧音乐、配音细节也处处显示出制作的投入:清晨高亢的鸡鸣声、街巷里的狗吠声、雪地行走的咯吱声、春天的布谷鸟叫声、风雨声、自行车清脆的铃铛声、街市人们的寒暄声等等都令观众身临其境;还有那些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歌曲,如50年代优秀儿童歌曲《快乐的节日》,70年代火遍全国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80年代末《大约在冬季》等在剧情适当的地方穿插,熟悉的音乐旋律立即唤醒了观剧者的时代记忆。
一部优秀的剧作能够打动人心的根本当然是其深厚的内涵与思想情感,《人世间》以一个工人家庭为代表和缩影,书写中国当代近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包含的内容可谓广阔而丰富,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细部透视整体,众多小人物的命运吟唱组成了中国时代发展的交响曲。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和思考,叩问和折射了整个大时代的重要命题。周家小儿子周秉昆是全剧人物核心,是作品集中笔力塑造的男性形象,除此之外,整部剧中其他次要人物形象,无论是父亲周志刚、母亲李素华、小儿媳郑娟、大儿子周秉义、大儿媳郝冬梅,女儿周蓉和女婿冯化成,以及和周秉昆一起长大的春燕、“六小君子”等等,都刻画得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而电视剧中的两代家庭妇女——李素华和郑娟则是最能打动女性观众的人物。
李素华是传统家庭妇女的典型写照,作为不识字的家庭妇女,三个孩子的母亲,她总是夫唱妇随,一生都在家中全身心照顾丈夫孩子,八级瓦工的丈夫在家里是绝对的权威和顶梁柱,说一不二。她明事理、识大体、心地善良。小儿媳郑娟的命运极为不幸,她和盲弟弟都是被收养的孤儿,受教育程度不高,18岁被强暴,在那个未婚先孕被看做极为不耻、“唾沫星子淹死人”的年代,她注定了要背负极大的社会舆论与道德压力。养母信教不许打胎,所以她未婚生子,儿子取名楠楠(难上加难)。郑娟娇小柔弱、少言寡语,但她是顽强不屈生活着的女性,身上有着一种坚韧柔软的力量。她自尊、坚强,周秉昆第一见到她,她衣不蔽体,但她一开始不接受水自流、骆士宾的金钱补偿,养母为了那笔钱给秉昆下跪。养母去世她靠糊纸盒艰难养家,贫穷压不垮她。她被周家接受的过程极为不易,三年的时间才让秉昆终于下定决心娶她,又用了三年时间才让周家彻底接受了她。郑娟看似依赖着秉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没有秉昆的“收养”,她这一辈子可能会过得非常不幸。但她更在秉昆最艰难的时候帮助他撑起了这个家,让周家的父亲、大哥、姐姐都能够在外心无旁骛地工作。她多少年忍辱负重抚育孩子,少言寡语埋头做事,抗下所有的生活重负。郑娟的确是周家的大恩人,她每天要给全家人做饭、洗衣、打扫,任劳任怨照顾病人,让在炕上整整躺了两年半的婆婆重新恢复了知觉。她照顾病人的同时还要抚育盲人弟弟、周楠、冯玥,以及后来的孩子。郑娟的双手因为过度劳累而长满老茧、粗糙变形,婆婆素华最能理解郑娟的委屈与艰辛。
剧中关于郑娟的三个故事细节特别动人。一个是骆士宾来争取孩子抚养权的时候,恰逢弟弟出家的寺庙被烧毁、生存困难,19岁的孙小宁公开对周秉昆的爱慕,几件大事终于压得她开始无法克制自己,慌乱无助、委屈焦躁,和丈夫发生了矛盾。婆婆素华虽然不知其中原委,但她并不盲目站在儿子的立场,而是贴心抚慰夸赞郑娟,叹息自己对于家庭妇女的地位价值“一辈子也没想明白”,这句话让郑娟当场泪流满面。郑娟性格坚强,不轻易流泪,当了一辈子家庭妇女的婆婆却是最理解、最心疼、最懂得她的人。周父多次称赞郑娟是周家“大恩人”以及婆婆素华失落感慨的背后,是作家/编剧关于女性身份、家庭妇女的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的深入拷问。第二个细节是当孙小宁毫不掩饰对秉昆的好感、对她挑衅说出“我想嫁给周秉昆,想和他生活一辈子”时,郑娟却能够拉着孙小宁的手,平静而坚定地告诉她:“我最了解你,因为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一样一样的。”她的温柔大度坚定善良让孙小宁深受震动。第三个是郑娟极力维护着家庭的幸福,面对楠楠对他身世的质疑,作为母亲她不愿告诉儿子自己当年受辱的真相,更不想让儿子对他的出身感到自卑,愤怒无奈之下她狠扇自己的耳光——这一幕着实让人震惊心痛,这样一个不幸的女性(后儿子在美国留学被抢劫犯枪杀),除了自责、除了向骆士宾太太下跪去请求饶恕周秉昆,她又能怎样去反抗不公的命运呢?人世间不仅有温馨美好、幸福和谐的一面,也有苦难黑暗、人性扭曲、痛苦绝望的一面,作品没有回避生活的苦与痛、泪与恨、生与死,不回避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动荡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社会风气变化等诸多问题,让观众看到最为真实的中国当代社会历史与百姓生活现状。
《人世间》充满了热烈浓重的烟火气,是反映中国普通家庭普通人生活的一出精彩大戏。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进,从文革到上山下乡、支援三线建设、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到经济体制改革、特区发展、国企转型,从计划经济走向商品经济,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半个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向、中国社会在探索中谋求发展道路的故事,就这样被一部贴近生活认真创作的电视剧娓娓道来。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原著、著名编剧王海鸰、王大鸥的改编,知名导演李路(代表作《人民的名义》)的指导,萨日娜、宋春丽、张凯丽、丁勇岱、雷佳音、殷桃、辛柏青、宋佳等众多实力派演员的参演,让《人世间》真正实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理想,成就了在中国影视历史上“能留下来”的一部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