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者说】《幼童文库》里的童年



中国家长对教育的重视,有力带动了儿童阅读。“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据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各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报告显示,我国0-17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4%,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71本。其中,各年龄段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都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与十年前的数据相比,0-8周岁儿童阅读量提升最大,从4.78本上升至10.02本,十年间数量翻了两倍多。

与此相应,中国童书比重逐年递增。“得少儿者得天下”成为出版界名言,无论对于书店还是出版社,都一再显效。在高速发展的路上,童书出版依然存在着原创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回头看看曾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最优秀的儿童绘本——《幼童文库》,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若论中国第一套具有现代意义的原创儿童绘本图书,充分体现了中国儿童绘本的原创能力的,非《幼童文库》莫属。
《幼童文库》是193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一套大型绘画书,全书共200册,包含故事类、社会类和自然类等12个类别,内容丰富,适合3岁以上幼儿以及小学各阶段的孩子们阅读,是献给低幼小读者的精神食粮。

作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套经典儿童绘本,《幼童文库》也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鲜有的精品少儿图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很多著名的学者在少儿时期都阅读过这套书,并对这套书产生了很深的感情。王选说起父母购置了数百成千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从学龄前的《幼童文库》到《小学生文库》《中学生文库》;卞毓麟少年时代就爱看一些关于大自然的书,其中一套叫《幼童文库》的令他念念不忘,“那套小小的百科全书什么都有,每本书都很薄,但每张纸倒是厚厚的,彩色的图画很美丽……”
《幼童文库》是幼儿启蒙读物,文字有趣易懂,表现形式颇多:故事类《小鸡学啼》似连环画,有连续的情节发展和对话;自然类《益虫》《害虫》《蚂蚁》则似绘本,有讲解、肢体说明、细节展现等等。整套书以图画为主,共计3500余幅手绘插图和封面画。插图画风淳朴,充满民国时期的味道,而与图配搭的文字简洁明了、童稚有趣,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真实亲切,如:“月亮团团,像个银盘。月亮弯弯,像只小船。”念读有韵,易记易懂。儿童阅读时容易引出天真的想象。
这套图书的编写理念是回归儿童本身、回到人性的纯真。
儿童喜欢小动物,《益虫》里就告诉孩子们:“有些虫类,会帮助我们除去害虫,和做别种有益的工作。我们喜欢他吗?当然是喜欢的。”这样的问答写得如同大人与孩子在进行对话,生动有趣。“大石头对大树说:‘请你让开些,我的眼睛看不见了!’大树不理他。”这样稚拙的话语,看似简单,实际上编写者需要怀有一颗稚拙的心,加上平和细腻的笔触,才可写出这样童趣的小故事。

《能干的孩子》从几个铜板换小鸡,换一群鸭子,换牛羊,最后开了大工厂,是不是有点早期财商启蒙的味道呢。
另一篇故事《两夫妻》,讲老爷爷用牛换车,用车换羊……最后一手空空回家。一个贩牛的路人看见了,和老爷爷打赌说,如果老爷爷回家后老奶奶没有吵他,就把自己所有的牛都送给老爷爷。结果老奶奶对老爷爷只有关心,贩牛路人就把所有的牛都送给了老爷爷。一个一个的故事,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类别丰富,简简单单却寓意深刻。
更有意思的是,整套书的设计是繁简对照的。图画上是繁体,下面的文字是简体。由于故事简单,孩子看图时很容易就看懂了繁体字。几本看下来,很多孩子已经习惯只看毛笔字,忽略了简体字的存在,只有遇到不懂的繁体字才去看看简体字。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和认识了繁体字。
1970年9月,时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的王云五先生在商务月度会议上提出了“创造性出版物”的概念,认为“一个出版家能够推进与否,视其有无创造性的出版物”,并由此推论过去的70年只有30种出版物可归入其类,包含《幼童文库》和《小学生文库》,其余万余种统统不在此列。
《幼童文库》注重将教育融入生活,利用传统文化塑造品行,文字浅显、言简意赅,辅以数百幅手绘插图,当年细腻的画风和优质的内容,放在今天众多的儿童读物中,依然是佼佼者。
《幼童文库》的重版序言,为王云五的儿子、台湾商务印书馆前董事长王学哲所写。他提到,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争中,上海商务印书馆才刚被日本飞机炸平,半年后商务印书馆立即复业,在艰难困苦的物质条件下,王云五策划出版了《幼童文库》200册和《小学生文库》500册,在1934年2月出版。联想到其时艰难的时运,百废待兴,唯有教育没有被荒废。多少大家如叶圣陶、丰子恺等,都在躬身为孩子们编写一册册薄薄的读物。而在物质极大丰富、技术极其发展的今天,全国孩子都在使用的教材上,插图、审美和内容方面都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实在令人震惊。
时光考验了《幼童文库》,也成全了《幼童文库》。曾经的文库读者,在喜爱的书目里保留了美好的童年记忆;今天喜爱阅读文库的儿童,从这依然经典的图画和文字中品味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汲取文化的营养。待他们逐渐成人,也许会认识到中国绘本的特色,体会到前辈们在常识普及教育方面的远见,开始思考何谓经典的问题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答案。
(若需借阅本套书,可与作者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