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3年第2期(总第39期) > 张新帅:一直在路上

张新帅:一直在路上

3紫荆人物秀-1.jpg

3紫荆人物秀-2.jpg


六月,毕业的季节。生态研究所门前,身着学位服的毕业生们三两成群,手捧鲜花,穿过埋头学习的静寂,走向毕业的喧腾。那些藏匿于这几年学习时光中暗淡或璀璨的一瞬,终于在此刻有了最好的归宿。

笑声、掌声渐渐飘远,张新帅的办公室归于平静。她戴着银色细边框眼镜,蝴蝶结耳坠安静地垂在脸旁,干练而温柔。毕业这件事,她经历过不止一次,从硕士到博士,她从“学生”的身份毕业,经过博士后阶段的磨练,又以“教师”的身份迎接新的毕业季。未来的道路将通向何方,她不知道,惟有带着一颗热烈的心,一直在路上。


张老师3.jpg


重回校园

硕士毕业后,张新帅进入一家外企工作。丰厚的报酬、轻松的任务与融洽的同事关系,这是一份让人满意的工作。“但是可能就那个样子了”,张新帅说,或许过几年会换个地方,换个企业,但很难有提升的机会。工作三年后,她决定重回校园,这一次,她选择了美国。到美国读书不是一拍脑袋的莽撞,也不是埋藏内心深处多年的种子,她走到那儿了,于是想法萌生了。身边的同事来来去去,他们之中也有人选择去更远的地方深造,张新帅从中得到启发。工作这几年,她有了积蓄,也找到志同道合的另一半,他们在工作的最后一年准备托福,着手申请,顺利拿到offer。张新帅把这一转折的发生归结为他人的影响与家庭的支持等因素,但透过她坚定的眼神,谁也无法忽略她不安于现状、积极追求的内心。

重回校园,张新帅的生活轨迹开始发生变化。如果说本科时期更注重通识教育,那么研究生教育则是“个性化定制”,跟哪一位导师,学哪一个方向,不同的选择指引他们走向不同的终点。与中国的教育体系不同,美国不承认中国的硕士学历,因此在美国博士深造周期通常长达五至六年,而张新帅提前毕业,只用了四年时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并且Graduation with “Distinction”。博士毕业后,在恩师的推荐下,顺理成章地进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做博士后,但这次从纯化学转向了生物化学,这一晃又是六年半。

理工科学生常把导师称为“老板”,张新帅也不例外,称自己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是“做酶的老板”。在当今追求效率与成果的时代,她很感激遇到自己的博士后“老板”,给没有生化基础的自己一个在他实验室从头学习、转变研究方向的机会。从与瓶瓶罐罐打交道的化学实验到离不开酶的生化实验,张新帅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来适应。适应后走上正轨,手上的课题与项目变得顺手,她渐渐在微生物新酶功能鉴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创新成果。“不是读了博士就能搞科研,有了一定的成果,然后你才有起点自己搞科研”,张新帅说自己的机遇很好,博士后也“比较顺利”,她“顺理成章”地走上了科研之路。

做科研需要有想法,也需要“抓手”,如果没有从博后“老板”那儿学到“基因组酶学”策略(其核心是生物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SN、GNN),或许她的视野会有局限,这条路也会艰难许多。现在回顾起自己的科研之路,张新帅总是很庆幸自己在博士后老板实验室学习的那段经历。同时,张新帅叹服于“老板”的学识,更敬佩他对科研发自内心的热爱。在早已可以安度晚年的阶段,他仍然以最饱满的状态投身热爱的事业。中国人的用功皆有目共睹,但张新帅在看到“老板”的热情后才知道,原来还可以有这样的努力。


张老师1a.jpg


来到华师

从博士后到高校教师,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2019年3月,张新帅作为“青年拔尖人才”加入华师,对她而言,最大的挑战还是身份的转变,她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老板”,不仅需要着手课题和项目的申请,独立主导和推进科研项目,还要购置仪器设备、组建团队、培养学生。度过首个聘期考核,张新帅感觉自己在华师的科研工作终于步入正轨。

作为老师,“得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还希望她们能发些好文章,出些成果”。团队起初仅有零星几位硕士新生,她便近乎手把手地带她们熟悉研究项目和实验过程,提前准备详尽的操作指引,事无巨细安排妥当。在给每个学生课题之前,张新帅会做非常详尽、充分的前期生物信息分析,从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挖掘有待探索的科学问题和缺口,确保有较高的可行性后再交由学生做实验进行验证。她坚信,只有前期分析到位了,后续实验才会比较顺利、高效。她要求每位学生每周提交一份“lab note”,记录本周的工作进展和实验结果,既追踪学生的实验情况,也作为进一步指导学生的依据。张新帅用女性特有的严谨细致的工作风格影响着团队,给同学们以扎实的历练和成长,也感染着与之交往的师生朋友。看到学院教授们夜以继日的勤勉治学,她感觉自己的努力或许也不足为道。

谈到在华师的“高光时刻”,她说,是实验结果如自己预期work的时候;是学生凭借高质量期刊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或申请到理想的深造机会的时候;是研究项目顺利开展,自己的独立科研能力得到验证的时候。2020年获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也让她开心了一段时间,因为能够得到实验经费支持,又可以拓展自己的研究版图了。这些关于成就感的质朴表达,源自张新帅对科研的真正热爱,也与她举重若轻的处事方式巧妙相契。她在具体的探索中乐此不疲,笑对教学和科研上的压力,只将这些当作“工作必然的副产品”淡然处之,豁达非常。


张老师2.jpg


简单生活

如果说科研之路一路披荆斩棘,那么张新帅在华师的生活就是一键开启“简单”模式——在“工作”和“带娃”两种状态中切换。作为女性、作为母亲,她需要更多地承担料理家庭生活起居、孩子教育等多重角色。上班伏案工作,下班后陪孩子玩耍、辅导孩子功课。每天晚上孩子睡了才开始忙自己的杂事,洗洗涮涮。张新帅家里没有电视机,她也没为自己安排其余的娱乐活动,得空了就看些育儿书籍和视频,周末她和先生各领取一天“带娃任务”,当天休息的那位可以再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专注手头的科研任务。“带娃”几乎就是她业余生活的全部。

彼时,张新帅和先生一同到海外留学,他们从同一家公司离职,申请到同一所高校深造,以相近的步调朝着更广阔的世界生长,探索未来的另一种可能性。他们相互鼓励,彼此成就。结婚多年,二人都沉浸在孜孜向学的状态中,或受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影响,或是心态发生转变,崭新的小生命在张新帅的博士后阶段悄然降临。“当时剖腹产,临产前一天我还在实验室写paper,确保去医院之前将初稿提交给老板,这样就不会影响我发表论文的进度,生完宝宝在医院呆了三天,家里休息了十天,就回实验室继续工作了,实验室楼里设有母婴室可供处理哺乳问题,老人也有来美国帮忙照顾孩子一段时间。”她的语调轻快,像是在讲一个从别处听来的故事,仿佛十月怀胎对她来说不足挂齿,过程中可能存有的辛酸苦楚也被她轻巧地消解了。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她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坚强和勤奋交出了令人赞叹的答卷。

光阴似箭,孩子在不知不觉间长大,从10个月大送到幼教机构托管,到一岁多跟随父亲先行回国,待母亲两年后结束学业归来,张新帅与孩子的关系似乎变得有些生疏,这让她再次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孩子的变化以天为计,她也更加珍惜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时光。“做科研其实是全年无休的,春节也在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节假日与否对我而言,主要区别就在于娃上不上学。”平衡工作和“带娃”绝非易事,她的简单生活承载着她对事业的进取心、对家庭的责任心,回应着生命赋予她的幸福与难题。

连续多日的雷雨天后,窗外阳光猛烈,蝉鸣清脆,广州的毕业季总是显得更加热烈些。今年,张新帅带的第二届硕士研究生就要毕业了,她大概也会被他们簇拥着,在天朗气清的日子用纪念照画下句点。在这样热烈的季节,她一如既往地清醒而冷静着,她知道毕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知道在这条不曾刻意预设的路上,她就该坚定地这么走下去。


Copyright © 2023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