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3年第2期(总第39期) > 本期话题: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本期话题: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5紫荆大讲堂-1.jpg

5紫荆大讲堂-2.jpg


编者按:为喜迎90周年校庆,校工会委员会、校女职工委员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弘扬优良家风,涵养初心使命”主题活动,其中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的亲子阅读活动引起老师们热烈反响。每一位家长都有与孩子共同阅读的过程,在阅读中感受真善美,在阅读中一起成长。这期《紫荆大讲堂》邀请了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李雪萍老师、生物光子学研究院的赵燕平老师、文学院的张建炜老师,一起聊聊亲子阅读的故事。


徐珊:感谢三位老师百忙之中参与我们大讲堂的聊天。我知道三位老师都是爱读书的人,赵老师爱读书爱摄影,也爱写作,对于陪伴孩子成长也有丰富的经验;李老师这一年多都在我们杂志撰写读书推荐文章,对选择书籍有着独特眼光,对如何阅读也有着独特思考;张老师是我微信读书里读书时间最多的人,阅书无数,和女儿也会一起探讨读书收获,想必有着许多可以分享的经验和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阅读和成长这个话题。首先,我特别想知道大家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是什么呢,可否简单介绍下,以及这本书值得推荐吗?

赵燕平:

最近在进行学生考试焦虑和音乐干预疗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工作,由于研究和个人兴趣的需要,最近一直在读《迈向健康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本很特别的关于健康和教育的论文集,由2006年瑞士歌德馆医学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举办的围绕教师和医生而开的会议论文集结而成。这本书里有非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如在疾病、教育和医学的关系中,“疾病的预防根本上就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医学的问题。”“童年期和少年期的发展模式和过程,对于老年期的慢性疾病和退化衰退现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面对当前大中小学生心身问题发生率如此之高的当下,或许对于我们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家长的都有必要重新去思考何为健康、教育的图景等问题,而在这本书里,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如何激励孩子的主动性、获得自我发现的快乐和内在积极性的特别的参考方法。

李雪萍:

最近在读京东前副总裁蔡磊的《相信》。这本书的字句间,都是一个人的韧劲。正如这本书的简介一样,人生半程,一边是幸福的开始:事业有成,成立家庭,初为人父;一边是绝望的袭来:确诊绝症,无药可治,无医可救。怎么活?蔡磊给了一个答案:勇敢就是了。你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是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作者身体受困于渐冻症,但是心灵却没有陷入虚弱和负面情绪中,而是尽可能用所剩下的时间做自己想做和该做的事情。这份坚定和勇气非常难得,也很鼓舞人心。

张建炜:

因为这个学期刚好讲到小说,所以最近看了好几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张天翼的小说集《如雪如山》,印象比较独特。张天翼是一位当代女性作者。女性小说有很多,我也在想这本《如雪如山》让我印象独特的地方。怎么说呢?《如雪如山》里的作品用了很多心思和技巧,它们的短处也很显见。但比起多丽丝•莱辛,作为一个本土的作者,张天翼所写,更接近我们的生活,而且这些故事本身也特别生活化,很接地气,不会让人有故作高深的感觉。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女子,为此作者甚至特地都让她们叫做LILI(音)——丽丽、莉莉等。这些LILI遭遇的,都是生活中一些庸常的、琐屑的事情;她们的感受,也很平常很平凡——但是,绝不平淡。这些感受我们平时都有,它们细微但固执地存在着,我们很多时候无法准确地表达,或者说心知它们属于“不值得”表达的一类,但是在《如雪如山》中,这些感受被呈现出来——尴尬、虚荣、伪装、逃避等等,带着很独特,又让人很熟悉的女性体验色彩。所以,于静默处潜流暗涌,大概就是这个作品最动人的地方。


徐珊:三位老师不愧都是读书达人啊,你们在看的,我都没看过。不过,我最近都在喜马拉雅听书,和赵老师的研究内容有些相关,听的都是心理学方面的,哈,沉浸式听书听入迷了,又想改专业了。先不说这个,我们继续聊读书。说起来,三位老师都是母亲,想必都有陪孩子读书的一些经历。不知大家还记得和孩子小时候一起读过的那些童书吗?您觉得母子最有共鸣的书是哪本?

李雪萍:

亲子共读的书很多,特别是低幼时期的读物,各种绘本和巧虎之类的期刊。但是我们那时候看得最多的是童话和神话。我闺女一直到上小学二年级还很喜欢《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年级之后她都是独立阅读,《神奇的校车》《哈利波特》《查理九世》等,还有学校推荐的各种课外读物。她上初中之后开始给我推荐书了。《追风筝的人》《摆渡人》《生命清单》《萤火虫小巷》《云边有个小卖部》等都是她推荐给我的。我从她不同时期推荐的书里能感受到她当时的心情和思考的问题。比如《生命清单》让我感受到她对死亡和人生规划的思考。有段时间她看余光中《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我当时就很惊讶她会对我年轻时候的偶像感兴趣,并为她能喜欢上这样的作品感到高兴。

赵燕平:

故事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人类想象力的发展和彼此建构,而独特的故事情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各种有趣之处。很幸运曾经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讲过很多故事。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曾经给他睡前讲《西游记》,他很喜欢孙猴子,每每自己读到快睡着的时候,小朋友在床上跳呀跳呀,不停地用小手拍着我问着:“后来呢、后来呢?”,最后他自己也终于跳累了,睡着了……现在回想起来,讲了什么并不重要,但是当时的那种情境恍惚如梦,留在在记忆中。

小朋友从上幼儿园起就开始了他独立的社交生活,做家长的都会为他在他的小小世界中受到过什么样的困扰或者困难而焦虑或者困惑。在这里有一本书想特别推荐给家长,这本书名字叫做《故事知道怎么办》,是被誉为“故事医生”的澳大利亚作家苏珊•佩罗(Susan Perrow)所著,在这本书里有很多很有意义的小故事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丰富的事例,讲述了如何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通过故事来化解孩子的各种挑战性行为。当聪明的家长觉察到孩子成长中的种种困扰和情绪问题的时候,除了焦虑之外,其实是可以在睡前选择一个合适的故事作为积极的交流与沟通。在白天,小朋友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发生了或喜或悲的情绪、甚至也会体验着当今这个社会的紧张与压力。在夜晚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在孩子睡觉的时候放小小声的柔和音乐、点上一盏蜂蜡灯、准备一些薰衣草精油、帮着孩子舒缓一下后背和足部的穴位按摩,在这样一个仪式感的舒适的氛围下,小朋友能够和妈妈爸爸在一起,他的身体和情绪无疑得到了放松,而这个时候听故事犹如通往孩子内心的幽径,作用于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发生正向的转变。

去讲一个故事给孩子听,在孩子倾听的过程中故事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如实呈现孩子的心灵状态,他们会得到的是在家里的稳定的包容的感受,感受到的是来自于爸爸妈妈的爱、鼓励和正向的讯息,而不是来自于家长各种说教或者强势的说服企图。他在接下来的沉沉的酣睡中自我意识会默默地整合,找到他的解决方案与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在新的一天,小朋友便开开心心地去上学,元气满满地开始了新的一天。

张建炜:

我们家的也是女孩子。小时候陪她看过一些拼音读本,还有一些主要是小朋友的杂志,启智类的吧。这个轨迹跟李老师的很像。印象中大概在她要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读过一本拼音读本,是讲一个小女孩要上小学一年级了,要做哪些准备的故事书,目的是帮助她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拼音。这本书她自己看完了,这可能是她独立看的第一本书。

后来也是一样,会去看《魔戒三部曲》《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等这些奇幻类、悬疑类的作品,或者《追风筝的人》《无声告白》等这些情感类的小说。她也会去网上看一些小说,比如晋江大P的作品。

不知道李老师有没有这个感觉,就是现在的女孩子读书的领域开阔多了,言情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是她们的选择,所以,她们真的更独立更自在更自我。

李雪萍:

是的,张老师说的我也有同感。我们那时候看的琼瑶应该被我们下一代淘汰了。现在的女孩子不仅仅关心个人小天地,更关心生活的这个时代,无论是见识还是思想,都比我们更深刻更辽阔。


5紫荆大讲堂-3.jpg


徐珊:是的,我也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女孩子更会读书,视野更宽广,既有性别意识,也有时代意识,有担当,有勇气。三位老师的孩子现在有高中生,有大学生,还有研究生,不知你们现在还会和孩子一起交流读书感悟吗?您了解孩子现在读得最多的是什么吗?你们有没有因为一本书争论过呢。

张建炜:

我和孩子主要在聊天的时候会谈起各自读过的书。说起这个,我觉得,可能有时跟孩子聊天要“弱”一点,这样她会更愿意说。比如,她推荐我看网络小说的时候,我就特别虚心,会请教她一些“专有名词”,一些文章类别的含义,一些作者的风格倾向。这些时候,往往她是主场,她的交流意愿似乎也更强烈些。

前段时候,因为课业的原因她读了不少俄国文学作品,比如《死魂灵》《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时大家会在微信上交换一些看法,也促使我去重读了一些作品,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赵燕平:

我的孩子高中刚毕业,他很喜欢读书,但已经是到了是他选择他要读的书而不是去看我推荐给他的书的时候了。每每遇到一些问题或者重要的选择的时候,似乎他更愿意选择在网上或者读书去自我探寻答案。我经常把自己感兴趣觉得很有意思的书带回家,放到显眼的位置好让他看到。但他似乎对我开会带回来的例如《大脑核磁共振图谱》更感兴趣。

李雪萍:

我家姑娘20了,我很开心的是我和她依然保持很顺畅的沟通,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毫无保留的爱意。每年彼此的生日我们都会送一本书作为生日礼物。去年她送了一本韩国作家申京淑的《请照顾好我的妈妈》,我们做了书里附赠的问答手册,发现彼此的答案还是很接近的。最近她开始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正在看《行为心理学》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目前我们的阅读习惯,争论的不多。当然存在阅读兴趣的分歧,对于我推荐的有些书她不爱看,比如我特别想让她看看的《只有医生知道》。


徐珊:虽然我自己也觉得读纸质书更有感觉,但是因为手机阅读实在方便,我很多时候都是在微信读书上挑选读物。现在的年轻人也是更多在手机上完成阅读,不知你们是怎么看待阅读方式的改变的。你们会给孩子们买纸质书,希望他们也稍微保留一些传统阅读方式吗?

张建炜:

这几年读书的话,主要是挑选具体的书,倒是不怎么挑阅读方式了,好像已经习惯了电子阅读。平时怎么方便怎么读,我觉得电子阅读是一个蛮好的方式。平时上课也会推荐学生在同一个APP上一起读书。所以,我不会专门从保留阅读方式的角度去给孩子买纸质书,但会从喜欢的角度去买——比如喜欢书的装帧,哈哈哈……书的颜值党。

我孩子喜欢送我书。她有时会注意我在看一些什么书,或者有什么生活状态,然后就会买相关联的书送我。比如我开始养猫的时候,她送了我一本关于猫的诗集图册,哈哈哈。

赵燕平:

身体是唯一的巨大的知觉感官,而向外探寻的视觉是很重要的感知觉通道。我记得有一个很早的研究报道,当被试面对同一内容的纸版和屏幕电子版的书籍内容的时候,大脑的激活状态和身体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研究的结果发现纸版的阅读过程是具有让人冷静的作用,而对着屏幕读电子版则是让人更加兴奋的作用。研究者对于前者用了“Cool down”,而后者则用了“Warm up”的英文表达。从这个研究和生活的实践而言,睡前远离短视频、远离手机、找一本真正的书去阅读是快速入睡助眠的好方法。

听觉是向内的通道,电子设备播放音频确是一个好功能,因为可以边听边做事情。目前看来,去微信读书等APP里听书逐渐成为了我自己的另一个读书的好选择。

我们面对的是在的情况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非常的快速便捷,知识似乎都可以在数码网络上下载使用,就像在《流浪星球》里的情况一样,最终我们是支持数据化的生命方式在网络中生活、体验,还是在某一个好天气的周末下午,自己的肉身可以带着一本自己想翻一翻的纸版书去户外草地上度过一个闲暇时光。 

李雪萍:

我是依然会买纸质书,虽然也用微信读书和帆书听书。我女儿也喜欢纸质版书,有时候也用kindle看电子书。电子阅读的好处是方便,随时随地可看。可纸书更能让我静下心来,有些需要反复看的书,我还是首选纸质版。


徐珊:看来我们四位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师啊,有着一颗古典心,对纸质书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赵老师的分享都带着专业角度,告诉我们亲子阅读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读书过程,而是一起完成心灵成长的历程。那么,我也想了解一下,不知有没有一本书让您和孩子更加理解了彼此,或者说有没有一本书让你们共同理解了生活然后理解了彼此。

赵燕平:

他最近推荐我看鲁迅的《故事新编》,尤其书中的《铸剑》一文,这篇小说看完我只能说打开了我对于鲁迅写作冷峻犀利以及魔幻风格的新视野。少年长大了,似乎有着仗剑天涯的梦想,我只能庆幸小时候我们曾经一起度过许多宝贵而和谐的母子读书时光。

李雪萍:

这样的书还不少呢。印象比较深的是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应该是她上高一的时候推荐给我看的。这本书让我们都明白不管你爱或者不爱,时间都会带走一切,有些告别真的是不告而别。除了珍惜,也还要学会放下。

张建炜:

其实我跟孩子的阅读口味还是挺不同的。我们有意无意间共读的书倒是不少,可能有很多的共同话语和理解也在有意无意间达成了。

现在的话,有时候我还是会通过孩子推荐去看一些“潮流”一点的书,了解一下年轻人的课外阅读倾向或喜好什么的。

前段时间因为一起去看了音乐剧《赵氏孤儿》,全家把《赵氏孤儿》的原本和相关的一些改编本都翻找来看,又在网上看了其他形式的《赵氏孤儿》,比如戏曲、电影、话剧什么的,也是一种蛮好的体验。


徐珊:最后,我想请大家推荐一本适合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书。谢谢。

李雪萍:

《天蓝色的彼岸》是之前我曾经推荐过的,这是一本以特别的视角讲述生命教育的温柔童话,适合9岁以上的所有人阅读。作者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对生命意义的反向思考,告诉每一位读者:死亡是一种回归,它并不可怕。我觉得生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不能逃避的一个话题和现实。让孩子越早明白死亡的本质,才能更热爱生活,爱自己和他人。

赵燕平:

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的系列中国旅行作品,在《空谷幽兰》《禅的行囊》《黄河之旅》等书中这位行者用自己的行走中国的旅程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中国文化和有趣的人物。这位作家的文字简单明白,诙谐而又意味深长,非常适合和孩子一起阅读,如果能按着书里的介绍带着孩子一起去旅行,那就更加好了。

张建炜:

不知道要推荐哪个年龄段的书。推荐两种类型的书吧,一种是童话幻想故事书,一种是科学幻想故事书。具体的书的话,前者推荐王一梅的《鼹鼠的月亮河》,我觉得这本书有趣又动人,可以算一本中国的《柳林风声》;后者推荐刘慈欣的《三体》和他的其他科幻作品。我觉得,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并不是科学技术的想象,而是这些技术所带来的社会伦理变化,后者在以特技制作为根本的大片里是无法细细品味的,甚至都不是它们的制作点,但是通过看小说,你可以看到作者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描述,蛮有启发性的。

徐珊:非常感谢三位老师。我知道大家都非常忙碌,但是我相信大家在一起聊聊读书,聊聊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记忆,还是会觉得这是一件幸福而有意义的事情。就让我们继续读书吧,继续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再次感谢赵老师,感谢李老师,感谢张老师,谢谢。


Copyright © 2023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