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3年第4期(总第42期) > 读书与思考——读书分享会发言

读书与思考——读书分享会发言

7读书咖啡吧-1.jpg

7读书咖啡吧-2.jpg


承蒙同事们厚爱,今天我在这里就班门弄斧,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读书经验和个人思考。

其实每个人阅读的口味、兴趣点、关注的方向不一样,我今天仅仅和大家分享比较私人化的两点,一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一是最近正在看的书。我们一起交流。

一、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

有这样几本书,大概长长久久在我心底徘徊,成为我精神世界中的一种背景色。这也是我后来才明白这一点的,它们为我打造了一种理想的前景。对它们进行归类的话,大概可算是女性学人自传。

1.《我们仨》

最早开始接触,是2003年春天我读大一下时出版的杨绛的《我们仨》。因为学编辑出版学的缘故,对书业相对了解,第一时间我就关注到了这本书。那种女性学人穿越生活的洪流、琐碎,有自己的精神、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与成就所在,同时收获的家庭温暖与真情的故事,让我觉得很美好,那大概是最早投下的一抹理想的光辉。

2.《三生影像》

研究生时期读到另外一本书,聂华苓的《三生影像》。我在刚刚公布的国家社科项目,看到武汉轻工大学一位学者中的课题是:中国作家与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交往史料整理与研究。这个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就是由聂华苓和她先生安格尔所筹备。中国作家最早走出去与世界交流就是从这里起步。聂华苓是武汉人,看到这个课题,无论是题目还是武汉的研究者,我都觉得特别好。《三生影像》,其意就是作者聂华苓大概认为自己一生像活了三世一样。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我的根在大陆,枝在台湾,叶在爱荷华。该书从她在武汉的童年,就读于中央大学的青年,到台湾,后来去美国爱荷华一路写来。那种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女性学人一生坚韧的求索前进,其婚姻的不幸与后来的幸运,其作出的不斐的成就与贡献,其性情、其风度、视野、见识,都让人心折。

3.《巨流河》

再后来,另外一本深深地打动到我的一本书是齐邦媛的《巨流河》。她们几位女性学人的年龄相差不大,齐邦媛和聂华苓一样是在战时读完的大学,一位是在武汉大学歌乐山,一位是在中央大学即今天的南京大学,二者都是我的母校,读来尤为亲切。重点其实也不在这里。里面有两个细节始终让我唏嘘不已。一个是,因为她的先生要从台北调往台中工作,她因须随迁,向台湾大学辞职时(她当时在此任教职),台大的校长说,Miss齐,你确定要辞职吗?从来还没有人从台大辞职过。为了家庭,齐邦媛是第一个从台湾大学辞职的人。一个是,她赶在年龄的最后截止期限前,44岁那年出国访学。在美国访学的那一年,齐邦媛说是她一生最劳累也最充实的一年,用词节制的她甚至用到了“不顾性命地修了六门主课”这样的表达。“不顾性命”四个字,何其之重,只因为“我自己最清楚地知道,每一日都是从妻职母职中偷身而来!”“得入此宝山,一日不能虚度。”齐邦媛说:“我在印第安纳大学那开花城的春花冬雪中也似梦见了我的学术天梯,在梯子顶端上上下下的,似乎都是天使。”她本来是希望申请再延长半年的,但由于家庭需要,他父亲(国民党高层将领齐世英)也给她去信,让她回来,无奈,她只得回来。对此,齐邦媛说:“在她初登阶段,天梯就撤掉了。”这带给她好多年的惆怅,经过好多的醒悟和智慧才认命。

这两个细节,看得我唏嘘不已,久久难以平静。女性在问学路上的因妻职、母职种种之不易、之挣扎、之平衡,使我心有戚戚焉。有感慨,有共鸣。同时更为感叹的是,齐邦媛说:“我虽被现实召回(从学术的天梯中召回),却并未从梯上跌落。我终于明白,我的一生,自病弱的童年起,一直在一本一本的书迭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从未停步。”

我想这也是这些女性学人传记深深吸引我的地方,她们的人生并非一马平川,但她们的韧劲与追求,是如此的动人和闪耀着光辉。以及她们的文字间显露出的不同的性情,她们的真诚、学识、品味,她们一生中所收获的真情,长长久久地在我心里回荡。

对我深深有过影响的女性学人自传,这个书单还可以列下去。杨步伟的《杂记赵家》,资中筠的《资中筠自选集》一套5本和前两年她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九十自述》等等。资中筠与陈乐民夫妻俩的感情,我跟我先生说,是我所知道的最为理想的爱情。真正男女平等,始终同步,智识相当,互相启益。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阅读它们,就像掉入一个个美的梦中,这些梦余韵始终在你的心里回荡。我很想感谢她们,向她们表达我真挚的感谢。

二、最近在看的书

先安利一下学校图书馆一楼的新书空间。我特别喜欢这里,这里于我而言,就像是一个方便的、最新的学术书店,隔一阵子我就要去逛逛,每次虽然都经过反复掂量,这本书确定要借吗?是否有这么多时间来开拓这一片阅读天地?但每次都会满载而归。它们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渴望、拓展了我的视野。

简要介绍几本我最近在看的书。

1.《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由瑞典的两位学者所写,此书把民俗学放在历史的视野下加以观照。我们今天的主打生活模式,即中产阶级的生活模式,是如何成为主流的?与历史上之前的农民、工人的主打生活模式有着怎样的不同?是在哪些维度上进行了建构与区隔?这两位学者的分析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他们线性的时间观、崇尚自然的观点、对核心家庭的重视,对洁净得体的新定义等等。使读者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2.《成为母亲的选择》,这是以色列一学者的研究著作。女性天然关心女性的人生与命运,关心母亲、儿童的话题。这也始终是我的兴趣所在。这本书的作者寻找后悔成为母亲的那些人,并以她们为研究对象,加以访谈来展开研究。一个全新的视角。后悔成为母亲,这是一个不在话语体系里的话语,社会不接受这样一种情感与认识。身处这种局面的人,也不敢给自己的这些认识和感受命名,更难以与人言及。但她们就真的是不存在的吗?后悔成为母亲的人,怎样的情况才能纳入到这个问题域?是不是真的只是阶段性的。作者研究的对象甚至包括了已经是祖母的女性,哪怕已经是祖母了,她们也没有像社会认为的那样母亲最终都走向了一个快乐的结局。后悔成为母亲的人,她们就是错误的、有问题的吗?还是我们的社会不允许?社会为什么不允许?而社会的不允许,这带给这部分有着此真实感受的人怎样的影响?如果正视这个问题,又将带来怎样新的景观?这些后悔成为母亲的人,她们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厌恶母亲这个身份。

里面的一些话或许稍稍分享一二。

母亲的经历如同一段死亡的过程,从前的自我死去了,有母亲身份的新的自我诞生了,过去那个未曾当过母亲的自我已经一去不复返。

虽然未为人母的女性常被认为是不健全的,甚至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这些“健全的”母亲(社会认为为人母才健全)却认为母亲身份使她们变得残缺,她们生育前的人生经历反而更丰润,更让人满足。换句话说,她们并不认为自己从“残缺”变得“圆满”,而是从“丰足”变得“空洞”。

母亲身份会提醒她们:她们曾经是没有桎梏的,但现在作为母亲,她们没有任意翱翔的自由,她们感到自己如同社会所希望的那样被母亲身份套住,而且没有逃脱的可能。

看的时候我也在想,成为母亲不是所有雌性的天职吗?动物会不会有不愿意成为母亲者?但这个问题不完全或者说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因为人类为母亲,才是无休无止的,永远的责任与压力。而且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后悔成为母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母亲的角色侵占了或者甚至掠夺了自我的这个角色。

我也在想,会不会有人后悔成为父亲呢?会不会有这个问题研究的对照组?

但我想后悔成为母亲的大概远超过后悔成为父亲的,因为母亲角色对自我的侵占要大得多得多,那何以会如此呢?跟社会的性别分工,社会对女性职责的建构,有很大关系。这一谜题会有得到破解的一天吗?

时间关系,其他的我就不再展开了。耽误大家的时间了,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23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