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问琴无余说


张爱玲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出自她23岁时写的一篇小说(也有人说是散文),全文只有320个字,是张爱玲作品中最短的一篇,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短文精品,叫做《爱》。原文中有这么一段: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我与丝弦的相遇,就类似于这种感觉。
自2023年5月8日开始学习丝弦,对古琴的认识才越来越“真切”,虽然斫琴三年多,弹琴(钢弦)断断续续一年多,写了三十多万字的斫琴手记,也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以为自己认识了琴,但直到亲自去抚丝弦琴,才意识到从前对琴的认知还是偏于表面化的,也才明白为何琴能名列琴棋书画之首,为何《陋室铭》把素琴与乱耳之丝竹严格区分开来;也渐渐明白,古人对琴的描述,也大多是基于丝弦基础上的,所谓“弦与指和,指与音合,音与意合”之“和”,也只有在丝弦琴上才真正体现出来。
印度瑜伽大师艾扬格曾两度来过中国,粉丝无数,他所著的《瑜伽之树》(B·K·S·IyengarThe Tree of Yoga_)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瑜伽就是连接,个体灵魂与宇宙精神的连接即是瑜伽。但是这个概念太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易于理解的层面上,我说:瑜伽就是有心灵的肉体与有灵魂的心灵之间的联结。”(Yoga means union. The union of the individual soul with the Universal Spirit is yoga. But this is too abstract a notion to be easily understood, so for our level of understanding I say that yoga is the union of body with the mind and of mind with the soul.)抚琴,不也是人与琴之间的联结吗?因此弹琴与做瑜伽、站桩坐禅一样,都是修身养性之法门。宋代苏学士《琴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美学意义上来讲,琴是人的心灵的对象化,人与琴的联结,不过是人与自已心灵的联结,其中的共情大体相似,而指间的曲意又千人千面,各各不同。

世间之事,因缘际会,总与人的注意力相关。当代哲学家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就阐述了人生就是一个相遇的过程:“一切真实的存在皆是相遇”“在活生生的、与你相遇的关系中,内在的你才得以被意识到”,我与琴的相遇,我与丝弦的相遇皆是如此,它是如此动态,如此理所当然,“动态性就是指人们在生活中的相遇和向你的介入与融入。在相遇中,我与你走到一起,相互靠拢。相遇是我与你相会于时间的当下,面对面的在场。”马丁·布伯、苏轼都前瞻性地描述了我与琴、与丝弦的相遇。当我与丝弦“相遇”,专注地关注到丝弦,才发现这个传承像是修仙小说中原地撕裂了空间,竟可以看到另一个巨大而美好的世界,不禁想说:“原来你也在这里。”这便是古人所说的“知音”吧?
当然,丝弦比钢弦更有自己的个性,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丝弦的养护也是一门学问,但这也正是弹丝弦的乐趣所在,这类似于鲜花与塑料花的区别,鲜花有生有灭,一如生命本身,但花开时有花香,以及蜜蜂与蝴蝶,花开花落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丝弦也如是:雨天与晴天不同,冷天与热天不同,有时,甚至会随着心情的变化,抚弦的感觉亦不同,想来手之轻重缓急也会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吧?又像是人的嗓子,悲伤时会哽咽,快乐时会高亢。为了体会更好地感受丝弦,不加鉴别地读了相关的书,比如“太古琴弦”的制作者黄树志先生的《细水长流》、王鹏先生《古琴传统丝弦的恢复与制作》等,感觉更喜欢黄先生的文字,也从斫琴师傅那里购得一付黄先生制作的太古丝弦,时时抚弄,视若珍宝。
为了更好地体会和养护丝弦,感受其变化,整个夏天都只穿桑蚕丝制作的香云纱,感受蚕宝宝所吐之丝的呼吸以及与身体的连接,再触摸丝弦的时候更加亲切。弦上落指,感觉到丝弦与木头真是绝配,丝声不绝,在木韵间流转,犹如人声,散音浓厚、按音圆转、泛音清灵悠远。
2003年六月,在星海音乐学院和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听了刘楚华老师和苏思棣老师“愔愔琴缘”系列讲座,除了一窥蔡德允女史的学艺人生,印象最深的是苏老师讲指法时提到点、线,点之圆转灵动,线之婉转含蓄,与中国画的留白、布局、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讲到抚琴时的放松状态时,苏老师举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说:去菜市场买一个猪蹄,也有几斤重吧?放在琴上,如果我们够放松,沉肩坠肘,凝力于指尖,仅仅从弦上掉下来那个力量,就是最自然的声音,无须再额外用力。这个比喻给了我全息意义上的启发,不仅是弹琴,做任何事:打网球、游泳、说话都无须用力,只需放松、凝心静气,就可以注视到我与对象的空间,在相遇的一刹那,可以发出刚刚好的力量。就像小时候练武术,师傅总是让我和弟弟妹妹练基本功,强调,出拳不必用力,哪里都松松的、软软的,尾闾中正,才能从核心发出力量,借力打力,无须剑拔弩张、张牙舞爪。琴音或婉转或空灵之间,似有一个自己的储物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与琴都获得了自由,琴罢,但觉天地静,唯琴与我共鸣。

说起学习丝弦的缘起,正是我的斫琴师傅建议我学习丝弦琴的,他说:“要是你听不到风声,就不要弹琴。”学习丝弦几个月,事实上主要是这个暑假,每周去惠州三天,住在酒店,跟老师学琴,虽说只学了几首小曲,但在一抚一弄、一呼一吸之间体会到了自己与自己的相遇,一曲《仙翁操》,反复练习之间,体会到了小时候习武扎马步的感觉:吐纳之间,张驰有道,其中的秩序美、变化美都令人神清气爽,在我看来,实在是修道的仙品。配以看似简单的歌词,幽默恢谐,微言大义:
仙翁仙翁
仙翁得道仙翁
仙翁得道仙翁
仙翁得道仙翁
仙翁得道仙翁
仙翁仙翁
仙翁仙翁
得道仙翁
得道仙翁
仙翁
有时弹着,和以歌词,感觉自己的声音就是琴的第八根弦,老师也说我的声音和琴声特别相和。我的年龄、阅历与学琴有益无害,在学琴过程中,感觉自己更自信、更有定力。历来琴友有“一曲仙翁走天下”的说法,话间多有嘲笑之意,但在我,却是实实在在的感觉,曲不在多,若能认真领会,可得大道至简之秘。在《仙翁操》反复抚弹之际,体会到与自己周旋是那么快乐的一件事。
后来弹《秋风词》《古琴吟》,反复练习之间,体会到琴是人精神的外现,琴声似己声。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指与意合之间,可见天、见地、见自己,细听琴吟,似可对话,体会到“木韵”的瞬间,感受到“简净”琴声之时,心与意合,十分舒适。
一日,在酒店练琴后,突然想到庄子的《疱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髋,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弹琴(丝弦)不也是如此吗?抚琴之际,弹弦如解牛,可以如庖丁一样指如刀、弦如牛,“因其固然”,合于呼吸,配以曲本身的节奏,可调息静气,不必用力去弹,可得养生养心。
专心练琴时,整个人都是放松的,同时感知也更灵敏,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风吹面颊的声音,自己呼吸的声音,以及琴弦呼吸的声音,还有槽腹因为丝弦的震动而发出的老木头的香气,萦绕不去,又似喝一点小酒微醺的感觉,毛孔的开合都似在眼中,树叶在微风间的颤动也仿佛慢了好多倍。一日,练完《古琴吟》感觉原词与曲意相去甚远,就动手改了词,又与古代文学专业的谷维佳老师共同修改,在琴上一试,感觉新词与曲意更合,吟唱之间,每句尾字都可融入绰上、注下与推出指法之间,很是和谐:
相思曲(古琴吟)
(風華填詞:初稿于2023.8.11日,合琴定稿于2023年8月24日。)
柳燕輕,霜露重,蘿衣寒,參商動。瑤琴啞,弦絲凝。
春宴一曲偏驚動,歎白駒攪亂離人夢。
淡月疏星夜釅沉,秋千院落白雲深,斷橋風涼草木啞:
青青子衿,誰知予心,獨立一人,煢煢隻身。
弹唱罢,想起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的诗句“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每次弹琴,都觉有风过耳。琴罢,但闻口舌生香,无言胜有声,琴弦有道,了了分明,正所谓:
我来问琴无余说,风绕指间道萦弦。
完稿于2023年8月26日星期六下午,华南师范大学瑞幸咖啡馆,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