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4年第1期(总第43期) > 邢丽丹:一直在这里

邢丽丹:一直在这里

3紫荆人物秀-1.jpg

3紫荆人物秀-2.jpg


2003年,潮州村野间的一位女孩,因为对化学的热爱,选择了华师化学系作为高考志愿。可在化学考试过程中,由于自己更改了做题模式,导致题目无法完成,原本以为要与高考志愿失之交臂,但人生的安排却将她重新引回了华师。

从激动进华师,到安静做学问,细细数阅年华,邢丽丹与华师的缘分已经延续了整整20年。

 

选择:既来之则安之

刚坐下来交谈不久,便能感觉到邢丽丹骨子里那股属于风象星座的自由精神。

本科保研、国家公派留学、留校任教……在邢丽丹人生的重要节点上,没有一步是刻意规划的。她坦言,从本科到博士阶段再到留校工作,她都能找到很好的榜样,这些榜样让她看到了“原来还有这样那样的选择”。

刚进大学时,优秀的兼职班主任给邢丽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也因此了解到保研这一可能。在大学期间的寒假和暑假,她都选择留在学校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以及实验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的鼓励下,她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攻读研究生时,由于还不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她选择了一位最优秀的导师,跟随着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一样,她也经历过出国读博、留校任教等经历。在华师师长们的榜样引领下,加之邢丽丹天生的“随遇而安”的随性,她在众多可能性中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不断地探索、钻研,逐步铸就了属于自己的科研之路。

博士毕业后,钟爱“自由”的邢丽丹选择留校任教,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在她看来,高校工作时间自由,且有浓厚的研究氛围。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觉得我目前所取得的一些印象比较深的成果,并不是因为我有明确的目标去做这些事情,而是在从事其他工作时意外获得的。”邢丽丹讲述自己的科研经历时,眼睛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她沉浸于科研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向往在未知的领域中偶然发现那些尚未被人察觉的灵感火花。许多实验成果都是她在进行主要研究项目时顺藤摸瓜,意外衍生出来的“旁枝”。“所谓的意外收获是什么?它建立在你打好基础、积累丰富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这个现象与另一个现象的关联性。否则,即使发现了这个现象,你也无法知道它可能与其他现象有何关联。”所有的意外之喜,都是长期努力与积累的结果,邢丽丹就像一棵生机勃勃的树,在行动中不断延伸自己的枝干,茁壮成长,最终硕果累累。

科研中总不免会遇到瓶颈期,然而邢丽丹却能以“风”一般的姿态,轻松应对。她承认,失败在科研中是常见的。有些实验可能在当前无法解决,只能历经数年甚至十年八载才有所突破。然而,科学总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致命吸引力,“当我暂时搁置某项研究时,或许需要一段很长的空白期,但理论界却在不断进步,自己的认识与感悟也在增长。也许两三年后再来思考这个现象,就会突然找到解决之道。”

回首来时的路,她已经得出了一套经验之谈,那就是阅读文献和广泛交流。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她与苏州大学的教师讨论到钠离子电池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她发现自己目前的研究方法正好可以应用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她便将部分精力从锂离子电池转移到了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上。在这种不同实验领域的交叉之间,邢丽丹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走的时候,干脆停下来,了解同行们在研究什么。通过深入了解同行专家的成果,你会自然而然地获取一些灵感,发现一些未曾实践过的想法,从而产生新的机遇。”

除了乐于沉浸在实验室的小小空间,把弄手中的仪器,邢丽丹心中更有责任与大爱。她的研究方向是与应用相结合的基础研究,“如果把生产这一链条比喻为一股大麻绳,我在里面的贡献就是其中的一小根纤维。”怀揣着为现实生活造福的愿望,邢丽丹已与通用汽车公司进行了长达四五年的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汽车电池的问题。她特别关注新能源汽车电池爆炸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经常跟学生说,“既然我们在研究电池电解液这个领域,终极目标就是把它做到安全、不燃不爆”。她相信,这个领域的每一个人都贡献一小步,相信有一天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接受:多重身份的人生演绎者

事业中的邢丽丹拥有多重身份,算得上电化学界的“斜杠女将”。她认为电化学研究所所长的身份是服务的角色,目前的工作重心仍是科研。而在科研工作之余,邢丽丹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她会把自己在研究中新学到的知识与学生分享。在她看来,如果学生听得有趣,她的成就感会更多。曾经有一名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选修了邢丽丹的课程,本来并非必修电池知识,但毕业后却意外地进入了电池企业工作。这名学生回校与邢丽丹交流时,说起当时并不完全理解的知识原理,竟然在工作中忽然豁然开朗。学生的成长一直是她心头的暖流,邢丽丹笑着说:“所以我觉得教学还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当被问及女性身份在教学和研究中是否有帮助时,邢丽丹思考片刻说:“女性的思维可能会更加细腻一些吧。”她解释道,自己的一部分精力用于解释传统电池体系中的电化学现象,她推测女性思维在“机理解释”方面可能更有帮助。邢丽丹还指出,目前国家和省部级的一些项目在申请年龄方面对女性有更大的宽容度,她对此表示非常欣慰。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层面对女性科研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有着更深的理解。她进一步解释说,相较于大部分男性同行,女性在家庭职责上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可能会对科研项目的进展产生影响,而这样的政策调整为女性科研人员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除此之外,邢丽丹还是一名母亲。在外人看来,女性科研工作者平衡事业与家庭是件难事,不过,她却自然地接受自己的身份,并享受其中。在她眼里,家庭始终是第一位,这是她的心安之所。偶尔在工作中积攒的坏情绪,在与家人相处时就会随风消散。即便面临出差,放不下家里的孩子,这对邢丽丹而言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家庭和生活占据了她很多的时间,但当孩子睡着,重获个人的时间时,她又会重新思考工作。很多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闪闪发光的科研工作者也可以是令人敬佩的“生活家”。在她看来,做科研是一项需要大量思考的工作,看似回家后没有自己的时间,其实做家务时可以放空脑袋,什么都不用想,因此,很多时候“回到家是一种放松”。

       

缘分:一直在华师,从未离开过

回顾邢丽丹的变化与成长,华师一路在见证。本科机缘巧合般的提前批录取对邢丽丹来说是既来则安,或许也是一个小小的起点。受到许多师长榜样的鼓舞,读研、读博,再到留校任教,邢丽丹每一次瓶颈期的回归文献,每一次偶然收获的意外之喜,都被校园从来就有情的一草一木见证着。

对华师的感情,邢丽丹用理科生的务实道出了另一种浪漫。她说,对华师的感情就是对华师人的感情。从读研究生的时候,她就一直跟学校的科技处的老师打交道。那个时候是以学生的身份,等到毕业留校,同样是这些人,但已经是同事关系,这样的缘分与变化触动着她。在华师求学数载,她与本科时就认识的学院老师们也非常熟。留校工作伊始,老师们会叫她“邢老师”,但她却总说“我永远是你们的学生”。如今看着熟识的老师们慢慢退休,邢丽丹感触良多,“好像我站在一个点,就这样看着时间在变化。”邢丽丹不再是当时小小起点上的她,但似乎,她也还是那个她。她设想过,当科研压力减轻,有更多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之后,自己希望能用更多时间给本科生上课,跟本科生交流。

她回忆道,因为自己一直都在华师,亲历了本科同学离校,见证了研究生们踏上新征程,目睹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离开,“但是我自己从来不知道离开是什么感觉,因为我一直在这里。”最后,邢丽丹笑着补充道,“就像我的恩师李伟善教授,他兢兢业业,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华师,一直在这里,从未离开过。”

Copyright © 2024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