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讲台下一片寂静



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是比较普遍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下有时会出现台下一片寂静的情况,而原因也分为几种。
首先一种情况,学生真的很困。古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闻鸡起舞等等,为了多争取时间学习想出了不少办法。自从有了人造灯之后,我们就不再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限制。但这个极其有用的发明也带来一些小小的弊端。毕竟人的进化速度相当缓慢,生物钟的调整远远落后于科技的发展。白天的功课太满,下课之后有趣好玩的事情太多,时间变得很不够用。
我们的课室冬暖夏凉,在里面睡觉的舒适度极高,欠的就是一张床。如果有学生趴在桌上,鼾声大作,且摇晃之都不醒,可以断定他确实是太缺觉了。
有学生公然在课上睡觉,对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考验。我属于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那类,于是用过很多方法来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软硬兼施,连哄带骗。叫站起来活动,让出去洗把脸,适当来点娱乐活动,甚至在讲台旁边留出睡觉专椅(绝对没有人想坐,但这个办法不宜久用)。
有次H又在自己的座位上舒舒服服地睡着了,我示意领座的同学叫他,但半点都没有动摇他的睡意。我走到他的旁边,左看看,右看看,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办。看了半分钟之后,别的学生有点好奇,问Eva你在看什么呀?我不好意思地如实问答,说:我比较关注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总结了学生课堂睡觉的7种典型睡姿与性格的关系,我在看他是属于哪一种……
这帮学生乐了,有的说是东倒西歪型,有的说是黑道大佬型,我笑。H同学也醒过来了,不解地望着周围兴奋的同学们……
在我读书的年代,几点关灯几点起床是有严格规定的。现在也有,只不过被遵守的程度可能减弱了一些。有一次跟他们谈到“你们晚上几点睡觉”这样的问题,答案从最早到最迟的排序为晚上十一点到凌晨六点,也有的说“经常失眠,没有睡觉”。我回想自己这个年纪的时候,还真的不知道失眠是什么意思,因此还是表示同情的。
第二个情况是我讲得实在太无趣。我本来想说是因为教材内容本身太无趣,但字打出来之后马上就删掉了。我意识到,一个职业教师这样归因好像不太科学。教育学和教学法一直都强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不是同样适用于教的内容,没有无趣的内容,只有无趣的老师。我暂时也不能下结论。
就雅思考试的阅读文章来说,有的话题,如果涉及旅游、文化、动物、人物、人工智能等,学生就比较感兴趣。如果一篇文章讲得是考古学、神经学、美学或是某种失落已久的语言,那么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支持他读下去的动力仅仅就是,说不定考试会有这篇文章呢。就连我自己,也有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一节课讲得有趣或许不难,但每节课都有趣,有一点难度。况且每个教师的性格气质不一样,有的不擅长有趣,有的他本身就自带有趣因子,要求不能一概而论。
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没有被上课吸引,而在别处。他们藏着看手机,跟我们当年在书桌底下偷偷地看金庸三毛,性质其实是一样的吧。只不过是时代变了,媒介换了。所谓开卷有益,有时候我私下里也偷偷地想,看自己的书比索性睡觉还是要可取一点的。
但不管怎么说,把课讲得生动有趣,倾倒众学生,既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一门要修行很久的艺术。
第三种情况则很难归类。既不是上课内容无聊,学生也不想睡觉。学生没有想看的东西或是要聊的微信,坐得很端正也很安静。老师在台上讲脱口秀,甚至翩翩起舞都不能启动他的听课模式。这时候坐在那里的,仅仅就是他的躯壳而已。
怎么办怎么办?
在以课堂为表现对象的影视作品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某某学生正在忙着发呆,一支粉笔(或一个粉笔擦)强劲有力而又异常精准地朝他飞来……这都是戏剧性的表现而已,现实的课堂早已不是这个样子。且不说一般的教师都没有这般武艺,粉笔也已经是近乎被淘汰的教学用具。
说到这里倒有点怀念我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了。老师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留着齐耳的短发,刘海用两个发夹向后面夹着,笑眯眯的非常和蔼,一丝不苟地教我们声母韵母,带我们到校园一角观察花儿草儿。乖的时候抱我们坐膝盖上,调皮的时候她的尺子就毫不留情地往手心和屁股上打,还保证下次不犯才不告诉家长。尺子有书桌那么长,木板做的,人人闻风丧胆。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随着时代的改变在不断变化。打是亲骂是爱早已被彻底否定。就连父母,现在付诸体罚的也越来越少。但我始终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会也不应该变成仅仅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我也想起了G同学。他在这里的第二个学期,没有参加考试就提前出国去了。走之前给我发微信,说老师谢谢你总是把我叫醒。我有点惊讶。他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么古风的一句话从一个孩子口中说出来,让我忍不住地笑了半天,也感动了好一会儿。
值得指出的是,有时候讲台下面一片寂静的时候,以上三种情况均不属。那是听众沉浸在讲课人所营造出来的世界里,彼此在进行着一种形而上的高级交流。那就是每个教师都渴求的氛围和境界了。讲台是教师的舞台,其余的地方属于学生,课室的这种分配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至于这种重新分配要怎样进行,每个教育者只能慢慢体会不停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