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手记】寻找合适的桥梁书
孩子从亲子阅读过渡到自主阅读,有两大难关。其一是孩子自身对阅读模式转变的适应;其二是家长如何帮助其发现适宜的书单。在亲子阅读阶段,也需要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但那时家长毕竟已在绘本世界中浸润多时,习得了不少选书的本领,相对要顺风顺水一些。突然要开始在绘本之外的世界探索,也真颇需要费一些工夫。自己亲历其间,有一些微小的经验可以贡献。
一、 绘本类书籍的延伸
开始进入自主阅读时期的娃,能明显捕捉到的一个特点就是,绘本已不太能满足其阅读需求了。这是好事,说明孩子的理解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什么书会适合此时的孩子呢?其实,旧有的经验也大可不必弃之如敝屣。沿着绘本这条线索,一些故事容量更大、形式有新意的图画书仍可以引入进来。
就我的孩子而言,意外地发现有两套书很得其欢心,很愿意自己翻看。
其一是金羽毛世界获奖绘本之一的“斯丹利”系列:《斯丹利去学校》《斯丹利的疯狂奇游》《斯丹利的新朋友》《斯丹利的海上冒险》等。这套绘本文字量不少,也不多。文字量太少了,对于理解能力见长的孩子来说,读来可能会觉得不过瘾。字太多了,对于刚掌握了一些常用字、但不时还是会遇到一些“拦路虎”的孩子来说,读起来会觉得太累,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十分重要的是,这套绘本中小狗斯丹利的调皮和故事的幽默感,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好看、好玩、不太难,孩子自然乐得沉浸其中。
另外一套是《小小牛顿科学启蒙馆》。这套丛书是台湾小牛顿科学教育有限公司打造的,其出版的“小牛顿”“小小牛顿”系列多次荣获台湾出版奖“金鼎奖”。除了内容本身之外,形式可能也是吸引孩子的重要原因。早前接触的大量绘本,多是一本书讲一个故事,或一本书的内容为一种体裁。“小小牛顿科学启蒙馆”,则一本书在一个主题下,既有科普知识,又有相关故事,还有艺术手工、歌谣等等。如《小麻雀不离开》《听昆虫唱歌》等等。这一套书深得孩子的喜欢,我想大概跟其形式的丰富多样有关。它既有着书籍的主题集中性,又有着杂志的风格多元化,让孩子在不同的形式中自由地穿梭,乐在其中。
二、 与孩子的“身边”和“附近”关联
动画片是孩子童年时最好的伙伴之一。大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热爱的动画片,《小猪佩奇》《超级飞侠》《汪汪队救援》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动画片就是孩子最熟悉的“身边”与“附近”。孩子出于对动画片的热爱,因此比较容易将其兴趣迁移到同题的书籍中来,自主阅读起来就不那么容易犯难。我的孩子在开始进入自主阅读阶段时,就主动挑选了诸如“海底小纵队漫画故事”“超级飞侠”系列、“奥特曼”系列来展开。这些熟悉的、喜欢的内容,顺利帮助他从温馨的亲子阅读过渡到了独立的自主阅读。
孩子上学之后,课本更是他们日日的“身边”。课本中出现的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如绕口令、歇后语,相关的书籍我们试着引入。有些书名一看就跟孩子的切身处境相关,如《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等,我们往往也找来给孩子阅读。
作为孩子最爱的父母,我们更是他们的“身边”。因此我有时候也会跟孩子聊到自己小时候喜欢看的书籍和影视,像《阿凡提的故事》《三毛流浪记》《白蛇传》《哪吒脑海》《聪明的一休》等等。孩子因为对妈妈的爱,更因为这些书籍本身就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的孩子,它们自然也得到孩子的青眼。
平时我们也比较留心借用孩子日常生活中“身边”和“附近”,迁延到孩子的阅读世界中来。比如,过年在老家时,孩子和表弟表妹们一起饶有兴味地背过“三十六计”,此后看到《漫画讲透三十六计》,自然不会错过。孩子在喜马拉雅上听故事,听过《封神演义》《米小圈上学记》等,相关的书籍我们也试着安置进来。又如我们所在的校园里有孔子雕像,那看看《孔子》这本书吧。孩子此前看过居里夫人的传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那看到其他的科学家传记时,比如《李冰与都江堰》等,是不是也可以试试?诸如此类。借由“身边”与“附近”,借由此前的阅读“历史”与当下的“日常”,试着不断开拓孩子的阅读书单。
三、 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知识兴奋点
六七岁的小孩对脑筋急转弯,尤为着迷。不仅孩子之间热衷于互相考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孩子也时不时把家长拿来“练手”。那看到有关于脑筋急转弯的书籍时,何不赶紧纳入囊中呢?与此相近的猜字谜类书籍,自然也颇可考虑。
跟孩子的日常相处中,我们发现孩子时不时会冒出一些成语,用得鲜活有趣。有的很准确;有的介于准确与不准确之间,但特别新鲜灵动。这个时候显然是孩子对成语的敏感期,因此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任溶溶主编的《中国成语故事》,以及其他品类如《成语故事大全》等,自然是值得尝试。一些成语故事类书籍本身编得也不错,又有成语故事、有拼音、有插图,还有延伸的“成语接龙”、例句等,显然也适合刚展开自主阅读的孩子。
要想发现孩子对什么读物感兴趣,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在书的海洋中,孩子会去寻找和翻阅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有一次带孩子去图书馆,他发现了一些“植物大战僵尸”的书籍,喜欢得不得了。那自然可以借来看看。
不过诚实地说,一开始时自己对这从游戏衍生出来的书籍还是抱有一定的成见。其格调恐怕不高吧?得空时,自己也会翻阅一下孩子最近在看的书,同步一下其最近的阅读世界嘛。嘿,不得不说,偏见是要不得的。“植物大战僵尸”系列漫画书形式可人,内容有趣,知识丰富,还不无笑点。出版方显然也充分重视“植物大战僵尸”这一IP的打造,除了有《植物大战僵尸·科学漫画》,还有《植物大战僵尸·恐龙漫画》《植物大战僵尸·人体漫画》《植物大战僵尸·机器人漫画》《植物大战僵尸·历史漫画》《植物大战僵尸·中国古诗词大会漫画》等等,主题多元,洋洋大观,够孩子探索一阵子了。
四、 拓展孩子阅读的边界
孩子的阅读兴趣需要尊重。孩子喜欢《植物大战僵尸》,我们借回来给他看。借由这一套书,我们瞬间理解了漫画书对于自主阅读时期孩子的重要作用。从亲子阅读过渡到自主阅读,从绘本到以文字为主的书籍,如果我们能蹲下来看孩子的话,会发现这一步不可谓不大。这一阶段,孩子需要他们喜欢的、易于理解的书籍,作为通往远方的桥梁。而漫画书,一方面有大量的图画,可以辅助理解文字;另一方面文字多以对话或短句展开,理解难度不大。因此它们深得孩子的喜爱。
借由《植物大战僵尸》系列,我们也进一步发现了一片漫画的新天地。在漫画书中找到一批适合孩子且孩子喜欢的书籍,如《大中华寻宝记》系列、《科学实验王》系列、《冒险岛数学奇遇记》系列、《儿童百问百答》系列、《漫画读史记·超有料超有趣》系列、《漫画中国简史·少年版》系列,等等。在选择漫画书时,我们尽可能将其主题进行拓展,有故事类、科普类、数学类、历史类,等等。在孩子喜欢的基础上,尽可能拓展孩子的阅读种类,让孩子在阅读上不偏食,尽可能地打开其眼界。
孩子的阅读也需要引导。漫画书可读,但孩子如果一直只停留在漫画上,恐怕也不太行。如何引导孩子慢慢地进入到文字为主的阅读世界中,家长们可能需要做一些努力。因此,在给孩子借阅其喜欢的漫画时,我们同时也有意识地加入一些带拼音的经典儿童文学类书籍。如梅子涵的《小木耳》、冰波的《大象的耳朵》、郑渊洁的“皮皮鲁”系列、《安徒生童话》《彼得·潘》《柳林风声》等等。此外,我们还积极地引进一些其他类型的书籍。比如“儿童哲学智慧书”系列,如《艺术和美,是什么?》《幸福,是什么?》《情感,是什么?》《社会,是什么?》《好和坏,是什么?》《知识,是什么?》,给小小的孩子心里,播下一些哲学的、思辨的种子。这些书有些孩子会看一看,有的孩子不太想看。不必强求,也不必着急,保持持续地引入与引导就是。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尝试后,最近我们终于发现了一批孩子喜欢的纯文字类书籍——八路创作的“特种兵学习”系列、“我是一个兵”系列、“少年特战队”系列等军事题材小说。孩子对它们非常着迷,哪怕出去玩,也想带着这些书见缝插针地看一看。实际上,无论是从文字量来说,还是从内容的理解难度来说,都略微超过了孩子的水平。但孩子因为喜欢,这些小小的障碍也就不成障碍了。
如今孩子一边仍迷恋着漫画;一边对文字为主的书籍的接受度大增,而且“长势喜人”。至此,协助孩子从亲子阅读的绘本世界过渡到自主阅读的文字世界,走过长长的一条甬道后,总算是看到黎明的微光了。这一段寻找“桥梁书”的旅途,有很多尝试,遇到一些曲折,结果也比较光明。事实上,无论哪个年纪置身于阅读的世界中,我们始终都需要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阅读之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我们家长始终在侧:陪伴着他们,满足着他们,引导着他们。接下来的探索之路中,又会遇到哪些难题,收获怎样的风景呢?很是好奇,有些忐忑,非常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