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有爱,君子有情 ——聊聊琼瑶小说和琼瑶剧

编者按:琼瑶“翩然归去”后,因她引发的讨论一直在持续。关于琼瑶式的言情小说,关于她如何对待生死,关于她本人的爱情和婚姻,都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可以说,“琼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名字,而是一种审美风格,一个时代现象。今天我们邀请到文学院的周佩瑶老师、机关的王赵雄老师和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卢渠老师,分别从女性和男性的视角,70后、80后和90后不同年代的视角一起来聊聊琼瑶的文学创作。

周佩瑶 老师

王赵雄 老师

卢渠 老师


徐珊:感谢三位老师百忙之中参与我们这期的紫荆大讲堂。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琼瑶。不知道三位老师是什么时候开始阅读琼瑶的小说,大家还记得那个时候的阅读感受吗?
周佩瑶:我读得早,小学五年级,纯属误打误撞,当时农村里租书的小书摊主要是两类书:港台言情和武侠。琼瑶的小说书名充满古典文学气息,自然吸引了我,然后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到六年级,凡当时能弄到手的琼瑶小说都读了,废寝忘食的。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寒烟翠》,乖女孩爱上不羁男孩,然后修成正果。
卢渠:和周老师一样,我也是从小学开始,但读琼瑶的书其实启蒙于琼瑶的电视剧。小时候《还珠格格》火遍了大江南北,我还记得当时电视剧的片头特效是翻开了一本《还珠格格》的书,那是我第一次认识琼瑶,也才意识到每一部我所喜欢的电视剧背后其实更重要的是小说和作者。但小学毕竟识字不多,所以看书看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也很难找到琼瑶的书,毕竟儿童读物区的图书馆肯定是没有的,只能偷偷从妈妈或阿姨的书柜里面搜索它的身影。可能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小学的时候只觉得它很难得,想了解更多电视剧里面人物的原型和故事,到后来初高中我终于有了自由借阅书籍的“权利”,才真正进入到琼瑶的文学世界当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
王赵雄:看来各位女老师都是琼瑶迷啊。我属于70末80初年代的,记得读中学时,琼瑶小说风靡一时,那时学业压力没那么大,女同学们基本都是琼瑶迷,琼瑶小说的男主角大都是理想型的男朋友,所以当时青涩的我们难入女同学的法眼,琼瑶让我们的青春记忆不堪回首啊!我当时随大流也跟着翻看了一些,但读得并不多。印象中最深的是《窗外》。她的作品以流畅优美的文笔编织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与普罗大众的流行文化紧密结合,风靡半个多世纪,成就了“琼瑶热”。她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成功,还被广泛改编成影视作品,成为几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符号。
徐珊:看来我读高中的时候,各位老师还在读小学啊。我记得我读高中时候琼瑶开始风靡的。我那时也读魔怔了,记得有段时间,我在下午的自习课啥都不干,就读琼瑶。大概连续一个多月狂读傻读,一天一本,好像是读了32本。我最喜欢的是《聚散两依依》,至今还记得催人泪下的恋人重逢的结尾。不知大家最喜欢她的哪部作品,为什么?
卢渠:其实作为一个95后,要去讲“我喜欢琼瑶的哪一部作品”,有种冒着被同龄人评判“我很老土”的风险,毕竟在我们的成长阶段中,已经是韩寒、郭敬明、落落等校园言情小说风靡的时代,再谈琼瑶,就像在恣意绽放的鲜活的夏天当中只身躲入泛黄的秋天。因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对于琼瑶几乎都是电视剧启蒙的,所以我们印象更深刻的可能是那些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文学作品,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烟雨蒙蒙》,和我所看到的电视剧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彻头彻尾的悲剧对于当时还在象牙塔当中的我是一个挺大的冲击,和当时各种校园言情小说对比起来,它让我第一次在言情小说当中意识到了爱情并不能救赎所有的人生,只有放下才能不至于迷失自己,惨烈收场。
王赵雄:我看书有个偏好,看书的时候还想了解一下作者,类似于吃鸡蛋还要顺便了解一下下蛋的母鸡。我反而被琼瑶的自传《我的故事》吸引,里面写了从幼年时期对文学的热爱,到青春期的迷茫与挣扎,以真挚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普通女孩蜕变为知名作家的心路历程。对于自己与平鑫涛从相识、相恋到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琼瑶也都以深情的笔触娓娓道来。她的作品都多多少少投射了她自己的爱情经历和爱情观。我觉得琼瑶本人的经历和她的书一样精彩。自古湘女多情,她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她的经历就是一本精彩的爱情小说。她面对所有人的反对,背负骂名十六载,义无反顾与平鑫涛在一起,最后三年全心全意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时光,她用生命在践行自己的爱情信条,也算是知行合一的理想主义者。从我一个男性的视角来看,彼此能遇到这样的伴侣实属人生幸事,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一生深爱一人也算是人间值得!
徐珊:琼瑶去世那天,我有朋友说,金庸和琼瑶都离开了我们,意味着一个时代过去了。各位老师,你们认同这种说法吗?
王赵雄:12月4日,琼瑶在新北市家中轻生去世,终年86岁。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非常愕然,顿时陷入沉思,直感叹一个时代过去了,当年“琼瑶热”时洛阳纸贵、风靡大江南北的场景至今犹在眼前。
周佩瑶:我接受这种说法,或许有对自己年轻时代的自恋因素,毕竟成长于1980年代后期的我们大概都曾有过对爱情世界和武侠世界的热烈向往,把恋爱和浪迹天涯看作人生大事。而当下的年轻人尤其是00后的大学生,他们几乎都过早地习得人间清醒,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爱情有敬而远之的审慎,不像我们年轻时那么容易地因为阅读而变得痴傻,时代确实不同了。
卢渠:和王老师、周老师的感受不太一样,可能对我来说,我明事理真正读懂小说的时候,琼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对金庸和琼瑶的印象就存在于电视剧、电影、书本当中,对我来说,这些作者就好像早已经离我远去了,只留下文字和影像记忆。而当他们真正离开我们的时候,反而在年轻人的心里又活了过来,让我们意识到,原来小时候那些快乐的童年记忆,或者是潸然泪下的伤春悲秋,都是他们笔下流淌出来的赋予我们的情感,此时又感觉他们离我们近了许多,始终都没有离开过。只要琼瑶和金庸的作品能引起每一代人的共鸣,我想属于他们的时代就不会过去。
徐珊:我和王老师、周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觉得一个时代过去了。不过,卢老师说只要作家的作品一直被不同时代的人阅读,他们的时代就不会过去,也让我内心很触动。我自己特别特别热爱金庸,我想他的书我是会一直读下去的,而这也意味着他的时代永远存在。
徐珊:说起来,金庸和琼瑶的小说被改编影视剧应该是中国作家里面最多的吧。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琼瑶电视剧就开始在中国内地掀起观剧热潮,到今天,她的电视剧依然吸引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不知各位老师看过琼瑶剧吗?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剧?您怎么看待捧红了无数明星的琼瑶剧?
周佩瑶:琼瑶剧看得很少,只记得看过一点《婉君》。琼瑶剧及其铺天盖地的海报,直接影响了我年少时的女性审美,好看的女孩一定得有水汪汪的双眼皮大眼睛!然后,单眼皮小眼睛的我彻底丧失了外貌自信。
卢渠:哈,周老师这话说的,不过好在我是双眼皮大眼睛,这种单一的审美观我当然喜欢。说起琼瑶剧,其实这才是我接触琼瑶作品的第一个媒介。对于电视剧来说,我可能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我第一部看的《还珠格格》吧,直到现在,它可能还是我的“电子榨菜”。因为我记得小时候上学背的书包、用的小镜子都印着还珠格格,甚至连我的父母在我调皮发脾气的时候还会喊我“小燕子”。我觉得是琼瑶把这些明星送到了观众的面前,让他们带着角色去诠释书本里面的悲欢离合,对于演员来说当然是独一无二的机遇。但也是因为有了这些演员,琼瑶的剧才能走向大江南北,所以说是互相成就吧。
徐珊:周老师的外貌焦虑我也有,当然,我觉得不是琼瑶剧导致的,金庸剧应该也功不可没。说到这,大家都知道,从大陆到台湾地区,皆有“琼瑶公害”的说法。有人说琼瑶的爱情观毒害了女性读者,让女性读者拥有了一个恋爱脑。还有人认为琼瑶根本就不是作家甚至声称要“击碎琼瑶编织的白日梦幻”“还你一片纯净的文化乐园”。请问您怎么看待这样一些说法。
王赵雄:琼瑶去世的消息瞬间成为热点话题,那天在一个学术交流群里,一名北大的学者严重批评琼瑶小说戕害了无数青少年的心灵,义正言辞、气愤填膺,应声者众。我下意识地反驳了一句“刀可以用来切菜切水果,也可以用来杀人,关键看拿刀的人。琼瑶的小说也一样”,结果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我不禁哑然,琼瑶的小说真有那么罪大恶极吗?当然,确实也有一些青少年“沦陷”于琼瑶构筑的罗曼蒂克里难以自拔,对爱情的美好过度憧憬。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毋庸置疑的是,她优美的文笔、炽热的情感代入,滋润了多少人寡淡的心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卢渠:我并没有觉得琼瑶的书全部都是所谓的恋爱脑,就像刚刚前面提及的《烟雨濛濛》,反而我在琼瑶的书里面看到了非常多独立自主又富有个性和解放意识的女性。当然不可否认,琼瑶作品当中也有一些可能至今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关系,但我觉得这就是艺术创作吧,可能通过一些极端化的非常特殊的展现来传达某种思想,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可能会拿这个点来进行炒作,从而给她扣上了一个恋爱脑的罪名。
周佩瑶:我上中学后就不再看琼瑶,也没关注过对她的批判。但在后来的恋爱中,倒是常常感到琼瑶的幽灵左右着我的恋爱心理,因此觉得她恋爱大过天的观点确实有毒。
徐珊:看来,琼瑶不仅仅是“毒害”70后、80后,也“毒害”了像卢老师这样的90后啊,听到这,我放心多了,哈哈哈。不过,当很多人常常会说这是个“村庄消失,回不去故乡”的时代时,我会觉得这也是一个“罗曼蒂克消亡,回不到爱情”的时代。而当琼瑶的言情小说被贴上“三观不正”的标签时,是否我们也要问问,这个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情呢?在这里,我也想问问几位老师,你们觉得言情小说或者说爱情小说应该呈现怎样的爱情观呢,您读过的最好的爱情故事是出自哪部文学作品。
王赵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古往今来,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无论是男女还是老少,爱情天天都在不同时空、不同人群重复上演一段段缠绵悱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节,多少痴情男女为之痛彻心扉、刻骨铭心而凝固成内心一辈子难以愈合的伤疤。因此,爱情是古今中外作家恒定的主题,而琼瑶则是爱情小说的典型代表。虽然我更偏爱路遥的励志类小说,但也不排斥琼瑶的爱情小说,一些情节经常能触动深藏内心的柔软。
周佩瑶:理想的爱情小说,应该是能激发人对爱情的渴望,又能让人体会到爱情之于个人成长的强大力量。我认同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爱情观,一个终生信奉和等待爱情的人获得了对抗衰老与死亡的勇气,超越了时间和世俗对生命的必然侵蚀,在爱情中抵达真正的心灵自由。
卢渠:爱情这个东西非常主观,每个人的爱情观可能在别人看起来都会有三观不正的风险。我认为言情小说或爱情小说至少应该表达出爱情当中的两个人也是独立的个体,在一起可以有让步,可以有牺牲,但是不能涉及原则性问题,或者是单单只有一方的退让。另外既然是小说,那么也希望它能够给冰冷的现实生活多编织一点理想的世界,可以给年轻人多一点憧憬和期待吧。我读过的爱情故事,不能说最好应该说也带给我一些启发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应该是《傲慢与偏见》吧,我们所求的爱情除却身份地位、财产家境之外,更多的还是爱本身。
徐珊:非常感谢三位老师抽空聚在一起探讨琼瑶,聊聊爱情。“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首《在水一方》是由琼瑶根据诗经《蒹葭》改编填的词,是琼瑶1975年电影《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可能也是很多琼瑶迷最熟悉最喜欢的一首歌。我想我们这次的聊天就以这首歌作为结束吧。愿佳人有爱,愿君子有情,愿世间永远有勇敢的爱情,愿每个时代都有最真最善最美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