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4年第4期(总第46期) > 【耕耘手记】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

【耕耘手记】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

5麦田守望者-1.jpg

5麦田守望者-2.jpg

5麦田守望者-3.jpg


《双城记》的开篇是脍炙人口的名段。第一句话是It was the best of times——中文的翻译版本有不少,比如说"那是最昌明的时代""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好的时代"。前阵子从一个人那里听到这句话,突然让我想起了这本小说。本文说的与这本小说无关,只跟这句话有点关系。

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我的学生Joey这样跟我说。他是由衷地这样认为,我思索了一阵,也由衷地同意了他这句话。

当时他正跟我讲自己的专业选择。他要到意大利的一个大学读美术去了。我说我现在教的这个班也有好几个喜欢画画的学生,也都准备将来读美术专业。

“对啊”,他说,“现在的小孩越来越有自己的方向了,我觉得是件很好的事情,不会一味想着从商赚钱。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很多家庭都有能力支持孩子的兴趣了。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只要能体现自己的价值,都是好的。”

Joey的话有点让我震动。我很惊讶他已经在思考这样的命题,毕竟他是个才19岁的少年,他的同龄人中,很多都还处在玩手机度日的懵懂阶段。而他有自己的目标,并且已经在为之付出实际行动。不单如此,他的话也让我想到了先于他们的那个年代。

话说我也曾经梦想过成为艺术家。那时我读初中一年级。有一天父亲问了一个小孩经常被问到的经典问题:长大后想做什么?

我说我以后想写作。父亲说,可是写作能赚钱吗?

我记得那天我的好朋友也在。也清楚地记得当时心里满满的失落感。也许是因为父亲对我热衷的事情竟是如此不以为然,也许是下意识地认为他说的或许是对的。

中考的志愿是父亲决定的,虽说我后来也刚好喜欢所读的专业和从事的行业,但始终有一点小委屈。

所以直到现在还对艺术家保留着特有的崇敬。上阅读课的时候如果有人用手机玩游戏,我会马上劝阻;可是如果有人拿着素描本在画画,我就有点不忍心制止了。这好像有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推广。

我也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成为艺术家才好,从商从政,做警察厨师清洁工人,只要做得好,是自己喜欢的,都是好的。但我们应该有机会去探索自己喜欢什么,去发现自己擅长什么。

现在似乎就是这么一个时代。比起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充分的条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许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但这个时代好像给了他们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去发现自己。

比如Lee,在来我们项目学英语之前,已经在法国留学过一年,学的是艺术。后来他觉得自己想学经济,想去加拿大读书,于是来到这里。Denis是去加拿大读了一个学期后来到我们这里的。我问他原因,他说“太冷,适应不了那里的天气,想换个地方”。也有的是出去工作过一阵子,发现不合适,于是再回来读书的。总之就是 “take your time”, 没什么好着急的。我羡慕他们的自由。这些自由和率性,像Joey所说,很多家庭都可以支持了。

至于学习方面的各种硬件软件,更是没得比。跟一个同事闲谈的时候,讲起她读大学时的一些趣事。她说当时每个老师讲的英语,发音都不一样,根本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能够使用的唯一英语材料就是英语课本。如果想听到原声的英语是怎样做的呢? 用录音机从唯一的英语广播电台里面录,不是每次都能收听到,偶尔收听到便如获至宝,一遍一遍地听,直到把每个字写下来为止。

到了我读书的时候,条件改善了很多。可以直接用收音机收到很多外文电台,可以读到很多原版的书籍,用的教材也有部分是引进的,而且也有很多母语是英语的外教(当时叫外国专家的)。不过跟现在的学习资源相比,也只能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不管什么学科,只要你愿意,文字、图形、声音、视频,你所需要的任何资源,没有得不到的。只要你愿意,你不仅可以听到所在学校的课程,全国名校甚至是世界名校的课都能听到。笔者本人在公开课网站上听过的课,数量已经超过了大学时代在学校所修的课程。除了自己的专业领域也听了很多其他学科的课。大学似乎正在慢慢变得没有围墙没有国界甚至没有时空的限制。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学习材料,而是你想学什么。

2023级有个男生,第一节课就申明说,老师我想学得快一点,我要按自己的进度来读书了,你上课不用提问我。我说也不是不可以,看效果。

他的桌面上,放着笔记本电脑,纸和笔,还有一叠英语原版书藉。我站在他的背后,看他读的是Sophie’s World。书页上有划线和笔记。有天课间问他,今天苏菲读到哪个哲学家了?他笑,然后开始跟我讲这本书。他用了大概三四个星期读完这本书,读完那天他特意跟我说,最后那章的内容真的很令人震撼。

他后来跟我谈论的书藉包括《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Life 3.0》《 Elon Musk》《The Kite Runner》。虽然他几乎从来不听课,但作为教阅读的老师,对他确实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有没有跑题。我又想起年初的时候参加过的一次饭局,四个大人,三个小孩,议题只有一个,就是讨论席间的一个高一女孩接下来的学习计划。父母从商,女儿在读一所国际高中,邀请的是女孩的老师。讨论的中心是,该不该出国,出的话选什么专业,不出的话选什么专业,选了专业之后各门课程该怎样学得更好。

和我同时代的孩子,读书的时候,受到的关注程度应该很少有这么高的。当然了,现在的孩子还有太多我们那时没有的。就说一个吧,才刚下课,美团骑手就捧着午餐在课室门口等你,这样的待遇我们绝没有过。

Copyright © 2025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