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朋友圈】观文学院菁菁剧社的《北京法源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菁菁剧社今晚在音乐厅演出话剧《北京法源寺》。原剧由田沁鑫根据李敖同名小说改编。编剧借鉴并走出了《雷雨》《茶馆》的写作和表演方式,有着多条叙事线索、多重主题、多种思想声音、多类的情感层次、多样化的表演形式等。
此剧讲述的是晚清戊戌变法的历史风云,将史实与对历史的评述、历史人物形象的常态特征和自报家门式的自我“发声”、荡气回肠的悲壮感与理性客观的平和心、真实历史的严肃性与讲述历史的幽默感等融为一体,“元历史剧”的讲述方式、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史学观和古今穿越、生死同一的舞台呈现方式,历史/人物/现实/佛教/生命/哲理等,都聚焦在一所寺庙里来完成,大大增加了戏剧冲突的复杂性和戏剧内容的密度,其“当代性”色彩相当明显。
以华师文学院一、二、三年级学生为主体成员的菁菁剧社,不仅敢于选择这样的“大剧”,而且有足够的能力以较高的艺术水准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相比于之前的《伊尼岛的瘸子》《我们的荆轲》等,此剧的舞台演员多达三十余人,台词密集,诗化的台词中杂糅了文言、方言和谐语,难度颇大。菁菁剧社对原作进行了少量改编,舞台表演长达两小时,一气呵成,历史的复杂和庄重,重新回望历史的好奇感和谐趣,人物群像或慷慨激昂,或坚毅悲壮,或激进或保守,或苦啼或不舍,或无奈或难言,袁世凯的“冤”和慈禧的“情”等,都被表演得准确到位,栩栩如生。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到演员们在舞台上彼此之间传递着的强烈的情感,像奔流的大河一样,整个舞台浑然一体。中文专业同学对于语言、人物、情感、历史、动作等戏剧要素比较到位的理解,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校园演剧,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而言,既是专业训练和检验,更是青春和友情的记忆。从师范性大学的学生层次而言,学业负担较重,以前应试思维较多,可能暂时还难于自己原创剧本。但日积月累,校园演剧的意义一定会在他她们以后的生活中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