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4年第4期(总第46期) > 泉州漫游记

泉州漫游记

10华师背包客-1.jpg

10华师背包客-2.jpg


泉州,这座静卧于东南沿海的古城,历史与现代在此悄然相遇。早在宋元时期,刺桐城便已声名远播,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记忆,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如今的泉州,依旧是那般低调而丰盈,藏着千年烟火与市井温情,只待有缘人来慢慢开启。

这次踏上泉州的旅程,说起来竟带有些许戏剧性。起初是为了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带着学术人的谨慎和使命感,准备着所谓的“业务之行”。然而,偶然间刷到我尤为喜欢的歌手陈奕迅的演唱会的余票,我果断为自己做了一个“任性”的决定:买下最贵的那场票,随即订好去泉州的车票。从那一刻起,旅途仿佛被赋予了奇妙的色彩与期待。

赴一场音乐盛宴:情绪的狂欢

第一天,五小时的火车旅途并未让我感到枯燥,耳机的歌声和iPad上的文献是最好的陪伴。抵达泉州时,夕阳洒满这座城。入住、匆匆整理后,我直奔演唱会场馆。漫长的步行、熙攘的人群,并未消减我内心的雀跃。那一晚,当灯光亮起、音乐响起,我被巨大的舞台和每一个细节所震撼。这是一场精心雕琢的视听盛宴,而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被音乐“包裹”着,激动到甚至觉得细节都模糊了,只留下一片幸福的空白。演唱会结束已是深夜,打车回到酒店,反复翻看拍下的视频,竟迟迟未能入眠。


图片1.jpg


穿梭古城:烟火与时光的对话

第二天,阳光透过窗帘叫醒了我。我开始了毫无攻略的泉州漫游——这或许也是我最喜欢的旅行方式,随心而动,遇见便是惊喜。

古城的街巷,是泉州最美的脉络。西街、钟楼、开元寺、承天禅寺……仿佛一本散落的历史书,每走一步,都是时光的回响。开元寺内的镇国塔耸立千年,风吹过塔檐,似乎带走了古刹的呢喃;天后宫前,香火缭绕,虔诚的信徒为海神妈祖献上心愿。承天禅寺则安静得像一幅画,檐角的风铃轻轻作响,回荡在青砖红瓦之间,带来一丝禅意。


图片2.jpg

图片3.jpg

图片4.jpg


中午时分,我在文庙前的小饭馆草草充饥,继续穿梭于古城的角落。伊斯兰清净寺的白色拱门,让人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异域;西街上的钟楼见证了无数过往的时光,而街边的小店和来往的电动车、行人,则是古城新生的注脚。

在古城漫步,为泉州人的虔诚感到震撼。庙宇的密度超乎想象,几乎每走几步便能遇见一座香火鼎盛的庙堂,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信仰传承。穿梭古城其间的小白车,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需两块钱,就能轻松抵达古城的每一个角落,仿佛时间和空间在这里被巧妙地折叠,让人可以用最轻松的方式感受泉州的烟火与古韵。古城内的高强度游走,疲惫却满足。下午我在酒店小憩后,又抓紧时间去了海湾大道的海滨公园,虽未能看到夕阳,但海风拂面,心底泛起久违的平静。这里的海,似乎也带着泉州特有的温柔,安抚着游人的心绪。


图片5.jpg


一场意外的挑战:参会与成长

第三天,全天为学术会议保留。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者,原本只是打算旁听,为自己的课程投入一点行业的前沿信息,没料到竟被安排为分会场的评议人。带着一丝慌乱,我复习了一些知识,踏进了会场。上午的主旨报告深入浅出,探讨了社会工作的新职能与实践转型;下午的分论坛里,我坐在第一排中间,还是有点紧张。开会和大脑飞速运作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随着评议的顺利结束,我长舒一口气。人生总需要一些“初次”,这次经历带来了意外的成长。

返程:记忆的余温

带着不舍与疲惫,我踏上了返程的列车。窗外风景飞速流转,而泉州的画面仍在脑海中浮现:古寺的青石台阶、海边的晚风、演唱会的灯光,还有离开熟悉的生活的环境后的新鲜感和快乐。泉州之行,短暂却充盈。它让我明白,旅行的意义并非抵达某个目的地,而是在漫游中重新与自己对话。泉州而我,恰好在这个秋天相遇。

我很珍惜一个人旅行的时光,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留给自己的时间变得弥足珍贵。这次泉州之行,虽是因一场会议而来,却意外地给了我一段难得的体验,穿梭于古老的街巷之间,看屋檐下的燕尾脊诉说着历史,闻寺庙前袅袅升腾的香火气息,仿佛可以触摸到泉州人虔诚而温润的灵魂。感谢这次会议,让我领略了泉州的文化厚度与市井温情;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帮我分担了许多带孩子的责任,让我能够暂时卸下重担,安心地踏上一段属于自己的旅程;感谢泉州之旅,这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馈赠,让我带着新的能量,继续前行。


图片6.jpg


Copyright © 2025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