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紫荆大讲堂”之女性力量探讨




编者按:在当今时代,女性力量正以多元且璀璨的姿态闪耀在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彰显人性光辉的重要力量。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机关的连泽纯老师、心理学院的刘学兰老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刘凤娟老师以及音乐学院的王晓盈老师,一起聊聊“女性力量”这个话题。
徐珊:非常感谢四位老师百忙之中参与我们这期的紫荆大讲堂。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女性力量这个话题。说到女性力量,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一样,但归结起来应该包括身体的力量、女性智慧的力量或者说是理性的力量,以及母性的力量,或者说是感性的力量或者温柔的力量。今天,我想就围绕着这几个维度来畅所欲言。说到身体的力量,我想大部分老师都会想到女排和女排精神,想到铿锵玫瑰——中国女足,想到奥运冠军,比如乒乓球冠军陈梦、跳水冠军全红婵、游泳冠军张雨霏等等,从女排到女足到这些奥运健儿,身上不仅仅展现的是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更有一种强身健体带来的力量之美。可以说,身体的力量赋予女性健康之美,不知老师们对此有怎样的见解,有没有什么现实经验和大家分享呢。
连泽纯:女性力量是多维度的,身体的力量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从小喜欢运动,从小学到大学都坚持晨跑,也因为体育成绩特别好,经常参加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中学的时候还被同学票选为“体育健将”。迎风恣意奔跑是舒爽的,让我感受到了身体的力量,也让我体会到运动带来的自信与活力。
然而,工作后的生活节奏变得忙碌,运动的时间逐渐减少,但我依然喜欢肢体舒展的感觉,舞蹈亦是如此。我特别喜欢《舞蹈风暴》这个节目,尤其“风暴时刻”这一环节定格舞者最闪耀瞬间,那种肢体的舒展与力量的结合,展现了舞者独特的美感。尤其舞蹈中的女性,既可以刚强有力,又可以柔美婉约,这种刚柔并济的美,正如女性的性格一样,充满了层次与深度。
身体的力量不仅仅是外在的健康与美,更是内在自信与坚韧的体现。我们可以在运动中展现坚韧与拼搏,也可以在舞蹈中展现柔美与优雅。无论是运动还是舞蹈,都体现女性的力量是多元与丰富的。
刘学兰:徐老师把身体的力量作为第一个话题非常有意义!这提示我们,关爱自己的身体是我们每个人第一重要的事情。我应该是今天几位老师中年龄最大的了,过了五十之后,明显感到身体机能在减弱,想做的事情很多,身体却在提醒我要“悠着点”。以前可以熬夜,现在熬一次夜一个星期都缓不过来。所以,我特别想对姐妹们说的就是,关爱身体,锻炼身体,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千万不要等。“等我有时间的时候再开始锻炼”,那就永远不会有时间了。
看到女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搏,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跳跃,我都会为女性的力量惊叹。对于我们普通女性来说,也许达不到这样展现力量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尽已所能,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是健康的重要途径。我是学心理学的,特别谈谈心理对健康的重要性。身心健康是密切相关的。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不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或者虚弱,而是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所以,主动调控情绪、有效应对压力、多跟人交往,多跟社会接触……这些都是有益于健康的。
刘凤娟:作为八零后,我感觉确实人到了四十岁之后身体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而身上的担子却是最重的,上有老下有小,自己的事业可能还没达到预期。面对多重压力,身心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也是在近些年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我的经验不一定具有什么借鉴性,在此只是分享一点个人看法。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两点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首先,我能够切身体会到情绪、精神状态等对身体有很大影响,所以平时我会非常注意调节心态、情绪。这需要比较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力,以及对待问题理性的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也需要适当地看淡、看破一些事情。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需要不断地修行,也许真的就跟我和同龄的朋友聊到的那样,到了四十岁以后,才会有不惑的心态。四十不惑,这种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很重要。其次,对于某些感性的偏好、需要、欲求,适度节制。比如,能不熬夜就坚决不熬夜,规律作息;有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尽可能改掉;能够经常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外出游玩等。对于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来说,熬夜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对身体有很大损伤,我觉得还是要尽可能避免,尤其是在四十岁之后。这个年纪再拿熬夜拼业绩,那可能就真的是用命在赌。
王晓盈:谢谢徐珊老师提出一个这么有启发性的话题。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想从艺术领域来谈谈我的思考。首先,在舞台表演方面,女性其实是非常具有力量的,比如声乐家在台上歌唱、钢琴家在弹琴时,她们的身体往往具有惊人的力量,大家比较熟悉的钢琴家王羽佳,她看来非常瘦,但在弹奏“拉三”的时候,如果在现场观看,一定能看到她手臂的肌肉力量感特别强烈。另外,我平时在教学中,也发现力量感对于艺术生特别重要。比如在舞台语言艺术课堂上,我们在讲到呼吸的时候,常常要求同学们要做到“气沉丹田”,让他们把手指放在小腹那里,感受呼和吸带来的力量变化。这其实就是一种腹式呼吸的科学训练,如果做得好的同学在后面的语言表达这里会有很好的表现力。我觉得这些身体的力量其实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转化,和运动员的力量之美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徐珊:老师们都谈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确实如大家所说,我们要多锻炼、不熬夜、情绪稳定,保持身心健康。一般来说,身体健康才带来美。但是日常生活里,我们女性还是会收到很多来自社会的集体的审美标准的束缚。我们会希望自己“瘦成一道闪电”,会希望自己是“白富美”,“白富美”成不了,也希望成为“白瘦美”,不知不觉也成为“服美役”的一员。不知大家如何看待这样一种现象,您对身体的美又是如何定义呢?
王晓盈:说到美,哈哈,我挺爱美的。平心而论,我自己其实是不太容易长胖的人,体重一直保持在98斤左右,也常常把“好女不过百”挂在嘴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近两年我发现脂肪已经慢慢地开始和我亲密相见了,即使是有所警醒和控制,体重还是不可避免地蹭蹭往上涨。后来,我就慢慢释然了,我发现其实胖一点好像没什么大影响,自己感觉这样反而更加松弛一点,穿衣也更加休闲。平时去天河公园溜个弯,或者和儿子一起跳个绳,心理感觉自己运动了,蛮健康的,哈哈。再看看以前买的又瘦又窄的牛仔裤,突然有一种感觉,我那时为啥那么傻花钱买罪受?自我悦纳更重要,健康自在是我现在更享受的状态。
刘凤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白瘦美可以适当节制身体的欲望。但没必要为了这个而过度消耗自己精力,更没必要为了他人的眼光而追求这点。如果追求白瘦美成了一种让自己不舒服的负担,那是得不偿失的。对于身体的美,我觉得健康、适度、身心协调就好。
连泽纯:如同刘老师所说,人人都有爱美之心。我认为,追求美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尤其在职场中,得体的外表往往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展现个人的专业与自信。我也会时常提醒我的学生,平时要注意外表,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分注重外在,而是要在保持自然与健康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独特气质。
但的确生活中有不少女生过度追求所谓的“白瘦美”,被社会的审美标准所奴役,丧失了自我定义美的自由。虽说“女为悦己者容”,但女性之美,不应该只在于取悦他人,而要关照自身的自然与舒适。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比如内在的智慧与善良,都可以内美外化。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很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容颜与形态,更是健康、活力与自信的融合。我们不必为了迎合某种标准而苛求自己,真正的美应该是源于内心的从容与自洽,而不是外界的评判与束缚。即便岁月留痕,皱纹一道道,白发一根根,但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美,都要活出自信与光彩。
刘学兰:连老师说美源于自信,我接着这一点补充,美也源于健康、自然、有活力。我有时很不理解,一些女孩明明很健康,很自然,很青春,却对自己的身体极不满意,要去整容 ,要刻意减肥,天天跟自己生气,或者摧残自己的身体。有时都“瘦成一道闪电”了,还觉得自己胖,认知都不太正常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先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然后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积极悦纳自我,再努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身体的高矮胖瘦,有先天的部分,也有后天的部分,对于不能改变的,坦然接受,像新闻报道有的女孩“断骨增高”,是断然不可取的。对于能改变的,努力去改变,例如太胖了,增加运动适当减重,当然可以,但前提是能增进健康,至少不影响健康。无论身体是胖是瘦,是高是矮,眼睛是大是小,皮肤是白是黑,我们都要无比感恩自己的身体,让我们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行走……接纳自己的身体,首先要感谢它的功能。如果一个女孩跟我抱怨:“我的眼睛太小了,不好看。”我会告诉她:“小是小,但是不妨碍你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徐珊:“小是小,但是不妨碍你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刘老师的这句话我太喜欢了。我也要对自己说,“胖是胖,但是不妨碍你成为一道胖的闪电!”哈哈,说笑哈。我们还是接着聊聊女性力量。我想除了我们刚刚聊的真正源自身体的健康的力量,毫无疑问也会谈及女性的智性之美,也就是智慧的力量。刘凤娟老师之前的采访,说到理性穿越内心,这句话特别好。也想请刘老师和各位老师再聊聊,女性的理性智慧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意义。
刘凤娟: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女性同样具有理性思维能力,而且不逊于男性。女性的理性智慧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家庭的近期规划、长期规划,对孩子的抚养、教育,家庭内部夫妻之间、代际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处理等等,这些都需要有相当的生活智慧。当然对女性来说,一个最切身相关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生育、孩子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问题。孩子往往依恋母亲比较多,女性对家庭付出的时间、精力可能也会多一些。而如果她在事业上对自己也有较高的期许和要求,那肯定会非常辛苦。她就不仅要考虑家庭的发展,还要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做好协调。这时候最有智慧的做法是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是一味地自己硬扛。所以,说到理性智慧,其实不仅对女性来说,是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的。小到自己个体的事情,家庭内部的事情,大到社会上的问题都需要有智慧的人去揭示这些问题的症结,去寻找解决的思路。可以说,情感力量使我们的生命多彩而热烈,理性智慧则使之沉稳而强大。
王晓盈:刘老师的那句话对我启发也特别大。女性一直被认为是偏感性的群体,比如爱流泪、容易情绪化、更加相信直觉和第六感等等,但其实女性的智慧其实特别伟大和崇高。古代有很多故事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孟母三迁,这是作为母亲解构和重建的智慧;昭君出塞,这是作为困境自破的智慧;芈月传里面的芈月,也就是宣太后,这是以柔克刚的政治智慧。今天,其实女性的智慧更加凸显和令人敬佩,因为大家拥有了更多的和男人一样的权力,比如读书、工作等等。从我自己的视角而言,我觉得女性更有一种沉静、坚韧的理性智慧,这个在外表上可能并不凸显,但会渗入内核直达内心。
刘学兰:理性不分男女,智慧没有性别。女性当然可以和男性拥有同样的理性智慧。女性在情绪情感上会更敏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并不是缺乏理性智慧,而是女性理性智慧的一种独特表达。和男性相比,女性的理性智慧多了一些坚韧和柔软的部分。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中,都充满了判断、抉择、取舍,没有理性智慧,很难平衡好。特别是在现在这么一个信息多元的社会,一打开手机,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其中充斥了很多非理性的东西,没有理性智慧,我们就可能“稳不住”。从心理学的角度,过分概括化、绝对化的要求、糟糕至极等非理性的信念都是我们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所在。例如,有的妈妈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很好,只有自己家的孩子最有问题,这种观念就是非理性信念的表现。凡事多从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会获得内心的平和、淡定和从容,这是一种内心坚定的力量。
连泽纯:女性天生比较感性,敏感而细腻,可能也因此更善于感知世界、理解他人。理性智慧,让女性在感性与细腻的基础上,多了一份从容与笃定。
理性智慧赋予女性一种更为内在更为笃定的力量,让我们既能在岁月里品味生活的细枝末节,又能在生活的大是大非或者职场的纷繁复杂中保持果敢与沉稳,做出明智的判断,这也让我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多元更加有力。
当然,理性智慧并不是冷漠与疏离,可以是女性独特的温婉与和善,是一种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与包容。比如在家庭关系中,可能大部分人认为最难的是婆媳关系,但我很幸运,我和婆婆的关系非常融洽,感情非常好。当然,老一辈有很多观念跟我们不同,但只要明白他们永远都是为子女着想,就一切都可以理解和接受,或者可以轻松沟通,不至于电视故事情节中的各种情绪与拉扯。
徐珊:大家所说的理性智慧,确实是让女性能够保持稳定情绪,能够拥有思辨能力,并且能够理解别人也理解自己。而说到理解自己,就包括需要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作为女性,我们还会是妻子、母亲,这又不得不谈到我们常常要说的妻性、母性这个话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沈奕斐说,“密集母职”是一种困境,也就是说母亲以孩子为生活的绝对中心。我个人是觉得母性的力量本来应该是博大的温柔的,同时也是坚定的一种力量。那么,如何发挥这种力量,而不是用爱去捆绑孩子,和孩子形成共生关系,这也许值得我们反思,在这里也请教各位老师。
刘学兰:也许从事务性的角度,在某一段时间,孩子会成为母亲的中心,例如,孩子刚出生那段时间,或者孩子生病住院了,孩子需要全方位的照顾,自然会成为母亲忙碌的中心。但是,从心理的角度,如果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母亲都以孩子为生活的绝对中心,不仅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是不利的,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特别是对于母亲。母亲曾经和孩子是一体的,孩子生下来后,母亲也容易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忽视孩子的独立性。真正接受孩子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之后,母亲就不会以孩子为绝对中心,因为你会发现,孩子并不需要你以他为中心,他渴望自己去探索,去成长,他有他自己的世界。以孩子为绝对中心,母亲和孩子都容易陷入焦虑之中。
即使在心理层面,母亲能做到不以孩子为中心,能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但是,现实中养育孩子确实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的过程,女性其实挺容易陷入“密集母职”的困境中。我有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相差只有两岁多,深刻体会过“一地鸡毛”“身心俱疲”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夫妻一定要做好分工协调,养育孩子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情,共同养育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尽可能争取老人或其他人的支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不要人为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例如,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路途还很远,接送很麻烦,孩子不愿意去,还要跟孩子吵架,冷静下来想一下,是否真的有必要?我在这方面比较懒,孩子小时候很多事情以“就近”为原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独立、学会自主,母亲不要包办代替,事事亲为。当然,怎么养育孩子,每个母亲有自己的选择和做法,无可厚非,只是不要让自己陷入“自我牺牲——自我感动——抱怨孩子——控制孩子”的过程中。
王晓盈:我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似乎很适合讨论这个话题。沈奕斐说,“密集母职”是一种困境,我非常赞同她的观点。拿我自己的做法来说,我生了两个孩子,年龄相差5岁,因为是剖腹产和长时间母乳喂养,所以喂养陪伴孩子的时间特别长,两个娃加起来超过了3年。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有过痛苦,也有过彷徨的,因为基本上没办法离开孩子。但随着他们慢慢长大,我觉得母性的力量更多地从生理层面转化成了精神层面,陪伴、沟通和交流是目前的主要方式。我也很坦诚地和孩子们说,除了是你们的妈妈,我还是爷爷的女儿、学生的教师和很多人的朋友。妈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要成长为更美好更优秀的自己。孩子们也比较认可我的观点,比如有一次女儿放寒假但我还要上课,于是带着她去课堂当了一回学生,她后来非常惊讶地回来跟我说,妈妈你上课的样子很酷,你的学生也很棒。我想这应该是母性力量的另一种体现吧?
连泽纯:在我看来,“密集母职”这种现象,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竞争在家庭育儿领域的一种投射。许多母亲将孩子视为生活的绝对中心,让自己身心俱惫,也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我是不赞同以孩子为生活绝对中心的。孩子对父母而言固然重要,但他们终究会长大,终究会独立生活。父母与孩子之间,生来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而我们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成长条件,帮助他们培养独立的人格与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为他们而活。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活成更好的自己,在关爱孩子的同时,保留自己的空间与追求。
我相信,作为父母,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从来不“鸡娃”,导致我女儿总觉得父母不给压力,只能靠自己,甚至要求上辅导班都是她自己提出来的。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与天赋,无论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她喜欢就好。母性的力量,应该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支持,而不是一种束缚与控制。
刘凤娟:我还是只说一点自己的经验。在家庭内部,夫妻双方其实是合作的关系,合作将孩子养育好,将整个家庭经营好。每个人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不懈怠不推卸。而对待孩子来说,我是希望我的小孩尽可能地、尽早地学会自己做决定、做选择。这也是跟我自己的成长经历相关的。我小的时候,父母给我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但是在学业上,尤其是在学习过程的各种选择、各种决定上,他们并没有给我什么建议。这使我很早就习惯了自己做决定、自己规划未来。而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也希望他越来越有主见,勇于自己思考。比如,周末出去玩,我经常让他自己制定游玩计划,出行路线,我就跟着他,给他提供一些情绪价值之类的东西。在学习上,我将利弊后果给他讲清楚,让他自己决定是否要按时起床、按时上学,按时写作业等。让孩子早早自力更生,将来我才能少操些心。当然,这很大原因也是在于,我自己工作也比较忙,没有很多精力去密集地围绕着他。
徐珊:说到母亲身份,又会说到一个老话题,就是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两者的关系。在座很多老师都为人母为人妻,照顾家庭之外,有本职工作,还有很多社会身份。刘学兰老师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刘凤娟老师要去各地开讲座,连老师和王老师也是经常带学生队伍去各处比赛,大家都过着忙碌但也充满挑战的“卷”的生活。能否做到平衡,是顾此失彼,还是权衡之下取舍自洽,很想听听各位老师的心得。
连泽纯:家庭和事业的平衡,我认为并不在于时间分配的多寡,而在于心理上的位置感。对我而言,工作和家庭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我不可能为了工作而完全忽视家庭,那样的奋斗是冰冷的。但我也不可能整天围着灶台和锅碗瓢盆转。说来惭愧,我很少做饭,在家吃饭的时间很少。但即便如此,我依然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哪怕是一起在学校饭堂吃饭,或者一起在家点外卖,都是一种幸福。
我认为,平衡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是否能够与家人“同频共振”。比如假期,我们常常一家人寻觅打卡各种咖啡厅,一待就是一整天,我带着电脑处理事务,女儿带着书本写作业。虽然我们各忙各的,但彼此陪伴的感觉很充实很温暖。工作在手,家人在心,这种状态让我感到自洽而满足。
家庭和事业的平衡,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工作与家庭相互滋养和彼此成就。
王晓盈:其实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难题。我觉得平衡并不是各个方面都做得一样好,而是有得有失,有独立有和谐的一种状态,其实就像弹钢琴的左右手一样。首先,我觉得和家里队友达成的默契和合作非常重要,比如我家是一个人负责一个娃,爸爸管姐姐的文化课学习,我负责艺术;弟弟的学习我负责,生活起居也是爸爸落实。其次就是强大的内心。作为妈妈,从怀孕到休完产假回归工作,其实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这个时间里基本上除了带娃其他事情干不了太多,那我就告诉自己专心带娃,其他什么事情也别想。在单位忙得鸡飞狗跳的时候,经常阿Q地告诉自己家里其实也一样,就觉得开心很多。最后,我觉得真正的平衡其实应该是接纳现实,接纳各种不完美。这个有点像歌曲的复调,每个的旋律调式各不相同,但组合在一起就是最适合的状态,这个大概就是人生的状态。
刘凤娟:家庭和事业确实不好平衡,而且人生不同阶段,两者如何分配精力也需要适时调整。事业的发展需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而家庭也需要我们经营,尤其是孩子需要陪伴、需要教育。我想说,尽可能分配好时间和精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工作,也不忽视家人。比如,在小孩白天上学的时间,那就全身心投入工作,高效率产出。在小孩放学后,主要精力投注到他身上,陪他聊天、吃饭、做运动、写作业、玩耍等。每天等孩子睡了,给自己留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放空,可以单纯发发呆、可以刷刷手机、可以坐在窗边欣赏夜景等等。
刘学兰:一提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就好像是两个都要做得很好,都很完美,我觉得恰恰相反,这种平衡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完美,接纳现实,做好取舍。从我个人来说,工作和家庭对我同样重要,我都割舍不下,所以我就必须要去兼顾,既然是自己的人生选择,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同时,工作和家庭有冲突的部分,也有相互促进的部分。 冲突的部分主要是时间、精力等,但相互促进的部分是更深层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他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爱和工作,让我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圆满”。
徐珊:今天,我们从身体的健康谈到日常的“服美役”,从理性力量谈到感性力量,从社会身份谈到母亲身份,四位老师充满智慧的分享非常有力量,让我们受益匪浅。我想虽然现实有种种困境,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是越来越强大了,在成为更美好更强大的自己的成长路上,是越来有力量了。最后,请四位老师再送给我们一句给力的祝福语。谢谢。
连泽纯:爱是最美的滋养,愿每一位女性在爱自己、爱家人、爱工作的同时,也能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在爱的力量中,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刘学兰:愿每一位姐妹都能像一棵树一样,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活出最灿烂的生命,遇见最美好的自己!
刘凤娟:祝愿每一位女性朋友美丽而强大,幸福又理智!
王晓盈:愿拥有自我悦纳的眼光,更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我的人生由我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