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5年第1期(总第47期) > 你真的如自己想象中理性吗? ——读卡尼曼《思考,快与慢》有感

你真的如自己想象中理性吗? ——读卡尼曼《思考,快与慢》有感

7砚湖读书吧-1.jpg

7砚湖读书吧-3.jpg


闲暇时光,再次拾起《思考,快与慢》一书来阅读,该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书中深入剖析人类思维的快、慢两种模式,以大量实例揭示决策心理,引导读者察觉思维陷阱,克服本能的弱点,学会科学合理的抉择。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做重大决策都是经过理性选择的,也就是“慢思考”得出的。但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理性,甚至更多的决策,是通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综合作用的结果,“快思考”也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者通过“快思考”和“慢思考”阐述两个思维模式的运作,来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大大小小决策的心理学机制,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堪称一部在心理学界获得经济学奖的佳作。

例如,书中提到一个关于“快思考”的例子:当看到屏幕上快速闪过一个词“香蕉”,紧接着让你说出一种水果,绝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香蕉”。这看似稀松平常的瞬间反应,背后正是 “快思考”在发力。“快思考”如同我们思维的自动驾驶仪,依赖直觉、经验与本能,能在瞬间给出答案,让我们迅速应对日常琐碎。它像一位敏捷的短跑选手,在熟悉的认知赛道上一路飞奔,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快思考” 也容易跌入陷阱。就如书中所讲的另一个例子,面对 “球拍和球共花费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请问球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蹦出的答案是 “0.1 美元”,这便是 “快思考” 的直觉误导,而经过“慢思考” 的仔细推算,才会发现球的正确价格是0.05美元。与之相对的 “慢思考”,则宛如一位深思熟虑的智者。当我们面临复杂问题,如规划职业生涯、投资理财决策时,“慢思考”开始登场。它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调动逻辑分析、理性计算等能力,一步步拆解难题。书中讲述医院医生诊断病情的案例,新手医生可能仅凭病人的表面症状就快速下判断,而经验丰富的医生则会开启“慢思考”模式,综合考虑病史、家族遗传、最新医学研究成果等多方面因素,谨慎给出诊断。这就像在迷雾重重的森林中,“慢思考” 手持指南针,带领我们避开错误路径,找到正确方向。还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对比组实验:让两组人分别描述自己的幸福感,一组是此刻正在享受阳光沙滩假期的人,另一组是回忆过去一年总体幸福感的人。结果发现,当下享受假期的人给出的幸福感评分未必比回忆全年的人高。这揭示了“快思考”下的即时感受与 “慢思考”对长期体验综合评估的差异。我们常常会在某一刻被负面情绪笼罩,觉得当下糟糕透顶,但若运用“慢思考”回顾过往的点滴美好、成长进步,或许心境就会大不一样。

   于是,看到这里,多数人会当然地认为,重大的决策都是通过“慢思考”得出的。但卡尼曼的实验和研究告诉我们,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虽然“慢思考”会在宏观上全程掌控大局。可实际上,在诸如遭遇突发自然灾害、面临紧迫的交通危险等紧急状况,或是凭借过往丰富阅历足以应对的经验性决策场景中,“快思考”能够迅速调动身体本能与既有经验,发挥不可小觑的关键作用,及时引导我们做出正确抉择。其二,长久以来,大家习惯性地对直觉判断嗤之以鼻,觉得它不过是毫无根据的臆想。殊不知,“快思考”模式下催生的直觉并非空穴来风,它深深扎根于我们日积月累的过往经验,在熟悉的日常情境里,往往能像精准的导航仪一般,快速且精准地指向合理方向,助力我们高效决策。其三,人们在日常思考过程中,常常会无意识地忽视各类认知偏差。以锚定效应为例,在购物、谈判等诸多场景下,我们的判断极易受到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干扰与误导,却始终未能敏锐察觉这些初始信息已然悄无声息地扭曲了后续的判断走向。

这本获得诺奖的书籍,适合所有专业领域和年龄层次的朋友看,既是一本专业书,也是一本科普读物。它将这类隐匿在思维暗处的误区毫无保留地一一揭示,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方式,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Copyright © 2025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4636114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