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5年第1期(总第47期) > 我用一生守护的地方

我用一生守护的地方

8文学手工坊-1.jpg

8文学手工坊-5.jpg


“家”的概念,从来都是指有形之所,“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或许,这正是后人经常戏言“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猪窝狗窝”之故。诚然,家的概念大于房子,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会有过不同的居所,每一所房子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

我的房子在发生变化,我的家的组成也在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对家的守护,一个我用尽一生力气来守护的地方,无论拥有或失去,无论美满或残缺。如果现实能使人成长或堕落,记忆则可以用来疗伤、沉沦,又或者守护,这才成就了人生百态,沧海桑田。很喜欢七堇年《尘曲》中的那一句“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而有故事的人才能真正与之共鸣。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惊骇世人,人心惶惶。9月份,在千里之外出生的我至今都未能明白,为何我母亲会在室外的防震棚里生下我。父亲说当时全国人心惶惶,有个风吹草动的都不敢留在室内,唯恐灾难瞬时无征兆地降临在自己的家门。也因此我的出生没有任何身长体重的记录,连身份证上的日期是否精确也无从考究。

父亲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在我有记忆以来,父母兄弟姐妹一家八口一直住在父亲任教学校的宿舍里。教师宿舍,其实就是把部分旧的教室一间隔成两间,拖儿带女的教师一户一间。我们家就是这样一间像正方形盒子一样的泥墙瓦顶房子,没有厨房,没有隔间,更不用说阳台与卫生间。而恰恰是与父母兄弟姐妹同居一室的时光铸就了我最柔软的心和最坚硬的防护,那间泥瓦房封存起我童年时期对爱与灿烂的感受,也坚定了我要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被爱浸润着的童年的想法。我所有对小时候的家的记忆已在岁月失去与分开中被最大程度地美化,总是情不自禁地使劲记得:母亲彻夜踩踏缝纫机赶制成衣贴补家用伴我入睡的声音;父亲自己动手一件一件打制家具时飞落的木头刨花;外面倾盆大雨室内滴滴答答的漏水;调皮的弟弟被姐姐揍得鸡飞狗跳的场景;酷暑夏日铺着凉席在门外乘凉仰望繁星点点的夜空;遇上台风季节担心房子坍塌随时做好撤离准备的惊惶...

1987年,我们终于拥有了属于父母名下的房子,父母花费3万元左右的积蓄在自家宅基地上建了一栋两层的楼房,每一层有一厅一室,一楼还有一个厨房,门前是一个庭院,还打了一口水井。对于父母来说,那是属于他们资产的真正名义的房子和家,我和姐姐也终于不用再与父母兄弟挤在一个房间。对于我来说,反倒觉得那两层小楼只是给予我们更宽敞更牢固的房子,让自己有更多的个人空间,在台风来临时更有安全感。由于上学期间全家人依然居住在父亲任教学校的宿舍,以及之后我外出读书住校等原因,那栋小楼反而少了家的味道。

1991年之后我一直远离家乡在外读书住宿,直到1998年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住在学校西区教工宿舍(现已经拆除),与其他同届毕业留校工作的同事共6人居住一厅三室的房子。两人一间房,上下床,每人标配一张书桌和一个凳子。居住环境跟学生时代没有多大差别,但那意味着我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养活自己,从父母兄弟姐妹大家庭永远分离出去独处的一个庇护所。我用心去营造属于我的那张下床铺,即使房子、床铺、书桌、凳子都不属于我的资产,不能称之为“家”,但那是我开始我一个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一个可以蒙着被子哭和笑的小窝。

2003年,非典过后楼市萧条,我贷款购买了一套二手房,一跃成为拥有房产证的人,也是自己可以定义为“家”的地方。这个家见证了我的事业和家庭的起起落落,随着孩子在这里出生长大,装载着太多太多的欢乐与悲伤,也越来越有我孩提时印在骨子里的家的味道。2018年,房子内部墙纸发黄脱落,为了在最低成本下改善居住环境,我自己购买材料和工具,与年迈的父亲、姐姐、姐夫、外甥等一家人把客厅的墙纸翻新,父亲掌管着厨房负责后勤,大小孩负责管小小孩,我和姐姐姐夫当装修工。忙活了整整一天,虽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改头换脸,但一家人在一起便记载进了这个家的史书。

我和姐姐以及弟弟都有了各自的家和房子,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境遇,但逢年过节我们都尽量回到老家吃个团圆饭,或者在假期里组织几家人一起度假团聚。从我最初记忆的八口之家到现在将近二十人的几家人以及生生不息的未来,都是我要讲述的故事以及用尽一生守护的地方。

2024年待女儿高考完毕,我决心把住了20多年的房子装修一番,我开始在乎我的空间需求,除了工作与家庭生活,我作为“我”的角色,“我”在这个家的印记,以及“我”在这个房子里的独占。我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绿色的飘窗小窝,一个“宅”角落,看窗外万家灯火,听风雨敲打窗户,一番小憩又能满血复活面对工作与生活。

心之大,莫若拳拳;心之往,莫若碧空。无论是未了遗憾还是期盼可得,用心去守护,成全所有的心之所向与行之所往,这就是我的空间法则。


图片1.jpg

图片2.jpg

图片3.jpg

图片4.jpg

图片5.jpg

图片6.jpg

图片7.jpg

图片8.jpg

图片9.jpg



Copyright © 2025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4636114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