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5年第1期(总第47期) > 声中如泣诉,未尽反哺心 ——纪念我敬爱的瘪嘴嗲

声中如泣诉,未尽反哺心 ——纪念我敬爱的瘪嘴嗲

8文学手工坊-1.jpg

8文学手工坊-4.jpg


“秋是怀念的季候,深宵里,床头上叫着蟋蟀,凉风吹一缕明光穿过纸窗来,在我没法合紧双眼的当儿,一个意态龙钟的老人的影像便朦胧在我眼前了。”这段话出自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老哥哥》,文中那个“老人”即是疼爱并让臧克家念念不忘之人。当年小学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非常伤感也非常有感触。因为我身边除了疼爱我的爷爷奶奶,也有一位非血缘关系的老人,倾注太多太多的爱在我身上。当时我小小年纪就暗下决心,希望他长命百岁,等我以后长大一定给他养老送终。虽然离开十八年了,但多少次梦里见到他,等到醒来的时候,脸上已经布满泪痕。

自我出生后,他就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因为年老牙齿掉光,嘴巴瘪了。随着年岁的增加,人们渐渐忘了他的本名而以亲切的“瘪嘴嗲”来称呼他(嗲,黄梅话:爷爷),我也就从小就按照大人的要求这样称呼。

他终身未娶,是孤寡“五保户”老人。听说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好汉,曾经担任当地的生产队队长,不知何故没有成家。所以后来分到一间极其简陋边角料的房子。大概也就十来平米,门前仅不到半米,前面是邻居的厨房,左边是邻居的厕所,三面有墙,另一面是共邻居的墙。屋顶用石棉瓦遮挡,所以经常漏雨也漏风。门是一扇竹门,进去右边墙角是一个小土灶,靠里墙是一张简陋的竹床,右边墙上挂一些物件,简陋至极。小时候我经常和父亲一起给他修屋,定期换石棉瓦,加固屋顶的缝隙。小时候和父母闹矛盾就去挨着他睡觉,半夜可以听到呼呼的风声。记得有一年冬天他房子着火了,整个屋顶都烧光了,他只得在我家住几天。之后换了屋顶继续住,三面墙都是黑乎乎的。幸好他天性乐观,超然物外,不在意这些。总说现在日子比过去好多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那么好做什么。

他在当地颇有人缘、口碑极好,经常帮人做事,特别是老人家去世,他都会被喊去帮忙做孝廉(负责给去世的人穿衣洗澡等仪式),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忙前忙后,忙完就走了,甚至都不吃饭。虽然读书不多,但极有分寸感和大局观。他都以自己老人家咳嗽不方便也吃不下为由,让主家少了一份愧疚感多了一份感激。

自我记事起就知道,他每天上午雷打不动去东街茶馆喝茶聊天、打刮胡(湖北当地老人流行的一种纸牌)。除了在自己家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我家,每晚都要坐到很晚才回去。所以我从小还能清晰记得他的每一个“好”。日常闲暇时,他会把我举高高驮在肩膀上去文化宫看马戏,带我去茶馆吃卤蛋和酱干子。给我喂饭不愿吃的时候,会把剩余的划分几块,以吃一块饭讲一个故事来奖励。从茶馆回来经常给我带零食,小时候第一次吃他买回来的耳朵屎(可能是面包的雏形,状如耳朵屎)、北京方便面,香脆可口至今记忆犹新。晚上经常一起聊天,讲过去的人和事,讲因果报应的故事,潜移默化中让我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的朴素道理。讲茶馆里听到别人家孩子努力学习的故事。一直记得他讲的这样的事:一个在中学驻读的学生周末回家,被他家人拒之门外,说这个年纪就得全心全意待在学校里学习,父母有什么好看,要看等以后长大有本事有能力再回报。故事虽然极端和残忍,但让我知道全心全意学习的重要性。他借此坚定地说我是读书的料,现在要好好读书,长大后一定有人求。还说各朝各代都需要先生,这是最好的职业。这样的话在以后的岁月里听过无数次,这也冥冥之中为我埋下了做老师的种子。

等我上小学会写字后,他就交给我一份光荣的任务。因为是五保户,所以定期需要去取养老金。最开始是一年360元,后面政策变好慢慢涨上来。但也过得捉襟见肘,一般一天只吃两顿,恰好符合老人家饮食习惯,也为他长寿埋下伏笔。他自己不会写字,就委托我这位刚会写字的小学生。在他的口述下,我逐字写下“取款证明”,他再盖个私章就大功告成,然后很陶醉地看我写下鸡爬的字。最难的是大写的“壹贰……”,还容易把“柒”和“染”搞混。为此还查新华字典核实,甚至在学校里还从“壹”到“拾”苦练过一段时间。所以从小我就会写“证明”这个文体,从小也特别注意自己的笔迹。因为他多次告诉我,笔迹是读书人的第二脸面,可能就是“字如其人”的意思吧!这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虽然现在是键盘时代,但我内心还是提醒自己不能荒废手书,也会下意识观察、敬佩身边坚持练字的人。

小时候记得最温馨的场面是冬天的晚上,他腿上夹着烘笼(湖北取暖的一种瓷器,里面是碳灰),手里拿着烟斗,我给他点黄烟,一点一点撕开轻柔成团塞进烟眼里。他深吸一口,吐着烟雾。有时我故意恶作剧,把烟丝捏得紧紧、满满一团塞进烟眼里,看他吸得满脸通红都吸不通,我哈哈大笑,他也逗乐了。他总是在烘笼里为我烧个桔子,暖暖的桔子剥开还冒着热气,驱散了儿时冬夜的寒冷。

我最喜欢吃他做的猪大肠炖豆腐。他将买好的猪大肠洗几遍再过水,切成一节一节。豆腐用手掰而不用刀切,说刀切的难以入味。再用小吊锅土炉炖个把小时。闻到肉香后再加少许酱油和葱花。盛至碗里,肉香扑鼻而来。咬一口猪大肠冒油,油水充盈整个口腔。嚼一嚼唇齿留香,幸福感爆棚,丝毫和二师兄的消化系统联系不到一起。豆腐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咬开发现里面有孔,每个孔都浸满了油水,口感极佳,我往往都要干完几碗才扶墙而去。小时候在他简陋的小屋里吃过无数次类似的美味佳肴,还有打鱼面剩下的鱼皮、胎死腹中的鸡蛋等等,饭量就是在这样的“诱惑”下慢慢变大的。

小时候顽劣成性,经常干偷鸡摸狗之事。有一年刚进入6月初夏,黄瓜是刚上市难得的瓜果。有一次,我去家旁边菜园里摘菜,偶然瞥见隔壁菜地里粗壮的黄瓜。看一下四周无人,立马扯了两根黄瓜放进菜篮冲回家。还没等我洗完,就被爹妈发现了:“咱家没种黄瓜啊,哪里来的?”我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只好如实说了,一顿语言上的暴风骤雨袭来,我乖乖坐在厨房烧火灶不敢抬头。他了解一切后,就做和事佬,说小孩不懂事。和风细雨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人要站直,路要走正。小时偷钉,长大偷金。”几句话下来,我的脸滚烫滚烫,不知道是炉火烫的还是他的话。这二十年前的话至今犹在耳边,提醒我好好做人。每次犯错,他都不会大声呵斥,而是春风化雨般的教导。

他最喜欢的就是我看书。当我看书的时候,他就静静地坐在我身边抽黄烟,偶尔看我一眼。他最讨厌的就是我看电视。暑假的时候天热不出门,我经常长时间看电视,那时节目少,往往一直看到下午四点电视变成表盘无节目。有一次他从茶馆回来,看到我还坐在电视机前,狠狠地瞪了一眼,故意在电视机前走来走去,还说:“电视里有什么意思,能比书有意思?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哪个有你这样整天看电视?看电视能上电视大学吗?别以后书没读到书,把眼睛看瞎了。”说完就不理我了。一顿话说得我满脸通红,乖乖得关了电视。这些点滴小事慢慢让我从小就知道节制,先做必须做的再做喜欢做的。

第二天早上他来家里还是不理我就去茶馆了。当天中午突然下了暴雨,我突然想到他好像没有带伞,约摸这个时候他该回来了。我要去送伞,否则老人家淋雨容易生病,这也算是将功赎罪。等我送伞到茶馆的时候,果然就剩下包括他在内为数不多的几个老人在等雨停。因为我是茶馆的常客,他们几个老人看到我来了,都跟他开玩笑说你乖孙子送伞来了,真孝顺!他开心得脸上笑开了花,脸上皱纹一下就更多了。后来他去世给他办完后事后,我还专门去茶馆感谢老板以及他多年的老朋友,感谢他们的关心和照顾。

随着上了初中高中学业的加重,和他在一起聊天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但他晚上一般都要等到我下晚自习回家。特别是冬天,下晚自习都要十点半才到家,那时已经很晚了,他就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等我,有时都不知不觉睡着了。可能也是为了看我一下,顺便聊几句就回家去了。有时我要求他这么晚别回去跟我睡,他说老人家晚上起床多、咳嗽打扰人而婉拒。我一般都会打开路灯照亮他的前方,看着他年迈晃晃悠悠的背影消失在黑暗之中。有一次高三月考发挥失常没有考好,拿着排名表回家,一声不吭。父母看完直叹气,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我一直埋着头,尴尬地扣手指。那晚恰好停电,烛光忽明忽暗,全家寂静得掉根针都能听到。他看了排名表,就说了一句话“知道受气就要学会争气。凡事都要放在心上就不会耽误”。朴素的醍醐灌顶之言,让我受用至今。凡是重要的事都会记在心上,面子是靠努力争气得来的。

慢慢地从他身上看到逐渐衰老的痕迹。他坐在沙发上一会儿就睡着了,起身也很慢,走路步履蹒跚。因为年轻时候得过血吸虫病,所以生病的时候腿肚子肿胀得通红,而且一病就是十来天。在这十来天里,我和弟弟就负责送饭、送水。他不让我们多停留一会儿,怕传染,虽然知道他很想让人多陪陪他。记得是98年的时候,他利用多年的积蓄买下了一口棺材,就摆在小屋子里。因为按照当地的规定,五保户去世后要火化,但如果有棺材就可以土葬。老人家还是希望能土葬,就从牙缝里克勤克俭省钱。并且反复叮嘱我们,以后将他埋葬在我爷爷奶奶旁边,近些方便一起祭拜,否则成孤坟野鬼了。

1999年暑假是他最开心的时刻,他亲眼看到我考上了大学。那年暑假他仿佛变年轻了,手脚也麻利了。天天在操心如何办好我的升学宴。可是升学宴那天他却没有出席,他说他累了。我知道他是担心老年人影响年轻人吃饭,他极有分寸感。后来才知道他是去我爷爷奶奶坟上通报喜讯了,我爷爷和他是一辈子的结拜兄弟,他一直深度参与我家的大小决策。当天晚上亲朋好友走后才在家里吃饭,吃着吃着就笑了,然后又哭了,当时我还不明白其中涵义。后来有邻居来家里请教高中学习的时候,他静静坐在旁边,满面笑容,好像很享受别人来找我的感觉。似乎印证了他以前说的话“读书的料,长大后一定有人求”。

大学通知书就是一张离家的船票,与家的距离就越来越远。每次都是寒暑假才回家,其他时候都是通过极少的电话联系。家里没有电话,我往往都是约好每个月月底周末晚打到邻居家,跟家人闲聊几句,然后他就候在电话机旁,也说几句,叮嘱吃饱穿暖,好好学习之类。有时他不在,我就问父亲他的近况,父亲一旦遮遮掩掩,我就知道他生病了。我就叮嘱一定要多加照顾。每次寒暑假回家之前,他就买好我喜欢吃的,第一天晚上肯定要去他小屋吃他做的猪大肠炖豆腐,吃完他就会心满意足,生怕我在学校受苦。然后再听他唠嗑,讲这半年内家里家外发生的大小事,我就讲大学生活。一老一小就着烛光往往聊天到十一二点。

大一寒假,趁着领了一笔勤工俭学工资,就在学校对门的洪山商场给他买了一个茶杯和一个保暖背心。他之后喝茶只用这个杯子,天冷的时候必穿这个背心,逢人就有意无意说是我买的,点滴反哺就让他如此幸福而满足。读大学的时候几次邀请他来武汉走一趟,他都以年迈为由拒绝,估计一方面是身体,另外是怕增加我的花销。每次离家返校,他都会给我塞点零花钱,叮嘱我注意身体。雷打不动会拄着拐杖送我上车,直到消失在视线里,直到我泪眼朦胧,因为他前一晚说“下次回来还不知道我在不在人世呢”。所以每一次回家见面,都极有可能是最后一次,伤感油然而生。大学四年,回家最期待就是见到依然健康的他,最担心的就是家里来电话。

大二寒假里,远在江西的女朋友第一次来家里。他很开心地看到这一切,感觉我终于长大了。女朋友也很乖巧,主动帮忙干些家务。嘴巴也甜,一口一个爷爷,叫的他心花怒放,十分受味。他还偷偷包了一个红包让我给她,我坚决地婉拒了,因为他本来就非常不宽裕。分手后,他还时不时问起这个姑娘的近况,还不止一次提起她的乖巧懂事。然后再顺便教育我要好好努力学习长本事,找媳妇以后还有机会。

毕业之后南下广州工作,离家就更远了。那时家里装了电话,我也有了手机,联系反而更加方便了。那时他不一定天天在我家坐了,一是因为我不在家,二是年纪也大了。所以约好时间,他一定提前守在电话机旁等待我的声音。寒假回家,第一次正儿八经是领工资的人啦,我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回报。给他买了一床棉被、一双棉鞋,还给了五百块钱压岁钱。他乐呵呵说哪有老人家拿压岁钱,多次拒绝之后才勉强收下来。也许是不习惯,也许是压根就没想过得到回报。后来听父亲说,直到去世这500块钱还放在他贴身的衬衫口袋里,带着体温。

大自然的规律无法改变,人终有尘归尘土归土的一天。2004年3月初,他就开始咳嗽不见好,已经卧床多日。我打电话回家,都是父亲遮遮掩掩的片段描述。他不能来接电话,我就应该知道病得不轻,只是当初觉得五一放假能回家就没有想那么多。一天早上,父亲来电,说他走了。顿时我泪如泉涌,无数次想到这个时刻,心里都无法接受。该来的噩耗终归来了。我收拾行李,立马请假回家。等我到家的时候,他已经火化,我抱着骨灰盒失声痛哭,直到嗓子沙哑。老天为什么不能等我有能力反哺的日子再长一些,为什么不能让我再多尽一份孝心?

陶雄姑爸在当地德高望重,作为牵头人,他当天晚上就组织召开城乡三组邻居会议,大家一致公认老人是绝对的好人,很多人都曾经得到老人的热心帮助,一致同意出钱出力热热闹闹把老人送上山。然后各家各户都含着热泪纷纷解囊出资,当天晚上就筹齐了所有殡葬的开销。并且认为老人家最疼爱我,一致推选我披麻戴孝、在追悼会上作为家属发言人。

算好日子第三天出殡,我戴着红头巾(黄梅当地的风俗,红头巾表示是孙辈),端着老人家的遗像,走在出殡队伍的最前面。在亲属代表发言的时候,我泣不成声,简单回顾了过往二十余年老人家对乡邻的帮助、对我无私的爱,听众哭成一片。在去马尾山的路上,很多邻居都放炮相送,我逐一跪谢。在下葬的时候,很多人都久久不愿离去,都想目送老人最后一程。此情此景,让人无比伤感和欣慰。这是对一名孤寡老人最好的回报,虽然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女,但有无数个子女送上山。而且坟地就按照他的意愿选址,离我爷爷奶奶坟地不到十米之远。这次出殡也创造了当地最高参与率的记录,所送花圈、放炮相送也是最多,一时成为当地尊老爱幼、教育后人最生动的教材,也成为良好乡风的美谈。

在以后的岁月里,但凡遇到年长瘪嘴的老人,我都会想到他,顿生亲切感。有一年寒假在家,门口来了一个干瘦的拾荒老人,佝偻着腰。他喘着粗气,怯生生问能不能在我家门口休息会。我就搬来凳子让他在门口坐着晒太阳,闲聊家常。得知也是一名孤寡老人,家在杉木,老无所依,农村还是要靠自己种田为生,平时就出来捡些破烂卖钱作零用。看到他,我就想起了瘪嘴嗲。询问得知他还没吃早饭,我立马下厨给他煎了三个鸡蛋,端到他面前。他那个惊讶的眼神至今驻留在脑海,可能从来没有一个陌生人如此善待他。他连声道谢,然后哆哆嗦嗦倒进自己蛇皮袋里的饭碗里才吃起来。可能是怕弄脏了我的碗,多么贴心的老人家!

后来从广州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和弟弟一起上山祭坟,弟弟负责清理一下杂草,峦一下坟土。我就负责点上三支香插在坟头,取一刀黄纸压在坟头,再烧一捆黄纸,磕三个头后就开始絮叨自己的点点滴滴,这个习惯工作二十年来从未有变。慢慢人到中年,还是隔三岔五梦见他,每每想到那些过往就难以抑制地伤感。有时甚至假设如果当初老人家对我没有那么疼爱就好了,或者我铁石心肠,我就不会那么伤心难过,但世间没有假设。人到中年也愈发觉得亲情的可贵,老人家虽然不是血缘上的家人,但胜似家人,家里的大小事他都有发言权。后来有一次在微信群里和表哥表姐聊天,听他们讲起我出生前老人家的事,他们说都无一例外受过老人家的关心和疼爱。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老人家和蔼可敬的一面,只是这一面在我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所以我一直感念他对我的好、对我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诲、对我读书的期待,也许这就是县城少年所拥有不多的、皮耶·布迪厄所提出的“文化资本”吧!我唯一庆幸的是利用第一份工资尽了一份孝心,也实现了当初给他养老送终的目标。

老人家姓许,名火焱。生于1921年,卒于2004年3月,享年83岁。他名如其人,就像一团火,一直照耀着我们,无私地给我们光和热。虽然离开十八年了,但与他的点点滴滴至今牢记脑中,他平凡而又暖心的事迹还驻留在乡邻的口口相传之中。虽然一辈子普普通通,众人相送的出殡仪式成为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Copyright © 2025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4636114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