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5年第3期(总第49期) > 员巧云:跨界追光者

员巧云:跨界追光者

2紫荆人物秀-1.jpg

2紫荆人物秀-2.jpg


在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的课堂上,员巧云副院长总能把枯燥的理论课堂演绎得有声有色。她借日常生活拆解大数据理论,用现实游戏讲解经济学原理。每一堂课,学生都眼神发亮,跟着她轻松弄懂复杂理论。

从经济信息管理的代码世界,到统计学的概率逻辑,再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系统思维;从安徽财经大学的科研深耕,到麻省理工学院的访学顿悟,再到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坚守——这一路,风雨兼程,是一场“跨界融合”的修行,更是一段“用知识解决问题、用教育点亮他人”的追光旅程。

如今,作为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她仍带着初心,在数字经济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路上坚定前行。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书本”

 上世纪 90 年代,计算机应用尚未在企业普及,多数公司还在用纸质表格记录进销存数据,效率低且易出错。彼时就读于经济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员巧云,一边啃着经济与管理的理论书籍,一边钻进代码世界,自主开发了进销存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

“在企业还普遍用表格记录的年代,我开发的进销存系统和物流系统,竟然真的被几家公司投入使用。”谈起这段回忆,员巧云内心充满感恩。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第一次真切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不在书本,而在于能解决问题。这次经历让她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单一学科的知识远远不够,要解决复杂商业问题,必须打破学科边界。 

带着这份思考,她踏上深造之路。攻读统计学硕士时,她在概率的世界里探寻,学会从杂乱数据中寻找规律;进入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阶段,她的视野再次被打开,开始用系统思维看待现实,学会用系统和全局的眼光看待复杂问题。三段跨界求学经历,让她形成了以技术方法为基底、数据分析为核心、系统治理为引领的完整知识体系,能够从微观到宏观、从模型到决策,全面解决数字经济与智能管理中的复杂问题。

这样的“跨界”知识体系一直影响着员巧云,以至于她后来在商学院的课程建设上,一直坚持高校与企业需要更紧密地协同。高校要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跨学科课程,把经济学与管理、人工智能、大数据串联起来;企业则要提供真实的应用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打磨能力。通过共建课程、联合实验室、真实项目孵化,让学生既能“在书本里学”,也能“在企业里练”,实现知行合一。


员老师-3.jpg


现在,每每回望自己看似互不相关实则彼此成就的求学经历,员巧云就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她总觉得,正是自己有如此“复杂”的求学过程,才会慢慢积累跨越不同学科、融合理论和技术的学术和管理经验,才让自己既有技术的底色,又有经济管理的思维,从而在推动学院数字经济等交叉学科专业建设时,一直有信心有底气。 

“我的课堂是有温度的”

 在“人文科技100讲”中,员巧云常用生活化的案例讲解商业研究方法,用互动游戏引出经济学原理。有一次,她在课堂上设计了“囚徒困境”游戏,让学生亲自体验合作与背叛。当他们发现彼此的选择会左右整体结果时,知识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活生生的体验。课后,一名学生笑着说:“原来经济学这么有趣!”那一刻,她知道,自己的课堂是有“温度”的。

当然,这种教学风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她通过多年教学摸索,逐步积累而成。在多年授课以及和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她内心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坚定:教育的最佳方式,是把知识放进真实语境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理解和运用。对员巧云来说,跨界背景+实践经历+教学反思是自己独属的标签,让课堂成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最好呈现,是她永远的追求。 

从一名教学者成为一名管理者之后,她也把这种理念融入学院的发展。国际商学院的特色是“国际化、新商科”。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不仅保留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还特别强调技术与场景的融合:学生既要掌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工具,也要通过跨文化案例训练国际化视野。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的学生在一门课上要用Python分析真实商业数据,在另一门课里又会被要求以中外混合团队的形式,研读哈佛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员巧云一直相信,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单点技能的堆积”,而是一条“理论—工具—实践—跨文化协作”的链条。

谈到数字经济,员巧云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最稀缺的人才,是那些能把数据转化为洞见,再把洞见转化为价值的人。“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一直供不应求。在我看来,他们最欠缺的,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把不同知识整合起来并落地为价值的能力。很多学生会写代码、也学过经济学管理学,但在面对复杂的商业场景时,往往缺乏系统思维、跨界整合和将洞见转化为实际方案的能力。” 


员老师-6.jpg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这种能力,员巧云和同事们推动产教融合与国际合作。其中,她参与了与来自巴黎高商等六个国家的导师联合开设全球创新创业课程,让中外学生跨学科组队完成社会创新项目。“刚开始时,学生常常迷茫,不知道从哪里切入;但在导师和企业专家的引导下,他们逐渐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用数据和创意找到答案。到最后的答辩环节,每一双眼睛都闪着自信的光芒。” 

在员巧云看来,教育的意义不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是让他们在真实的学习场景中,获得从困惑到通达的力量。

“教育是长期的陪伴与托举”

在华南师范大学,员巧云先后荣获 “我最喜爱的导师”“立德树人奖”“为了明天教学比赛一等奖”等众多奖项。在学生眼里,她是一位既严谨又亲切的老师。她在讲课时,会化繁为简,把复杂理论转化为生活案例;在指导论文时,会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而在学生困惑时,她又像朋友一样耐心倾听。所有这一切,都来自员巧云对于师生关系的理解。

“在数字时代,教育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我认为本质没有变:教育的核心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启发与陪伴。”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无论是日常教学和还是校园生活,她都真诚待人。她信任学生,放心也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各种事情;她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因材施教,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她就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的交流,让他逐步建立自信;有的学生在课业与职业选择中遇到困惑,她会耐心陪伴,帮助他们分析优劣势。

不仅仅是带着真诚,敞开怀抱,尊重和信任学生,员巧云认为老师还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有创意的教学去建立更强大更紧密的师生关系。“技术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效率,比如用智能平台进行个性化推送、用大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轨迹,但最终还是要有教师的引导和温度。对我而言,最好的状态是守本而创新——守住教育的初心与价值观,同时拥抱技术带来的新方式,让教学更加高效、灵活和个性化。” 

至于培养怎样的学生,员巧云一直强调:“我最看重学生身上的三种品质:诚信、好奇心和坚韧。”在员巧云看来,诚信是立身之本,好奇心是探索的火种,坚韧则是他们在逆境中最可靠的铠甲。她相信,学生们无论在未来的道路上遇到什么挑战和困难,只要坚守住这三点,一定能够闯关成功。 

 “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时,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愿意与你共同思考未来。”谈到一些毕业的学生,员巧云有些感慨。她说至今都有很多学生在毕业多年后,依旧会在深夜给她发微信,聊工作中的挑战,分享生活里的感悟。这种延续性的信任,让她深刻体会到:教育从来不是一时的传授,而是一种长期的陪伴与托举。


员老师-2.jpg


“科学与生活,理性与浪漫,从来不是对立的”

2012 年,员巧云以访问学者身份走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集体智慧研究中心,这段经历刷新了她对“学术研究”与“生活态度”的认知。

“在MIT集体智慧研究中心的访学,是我生命中难忘的篇章。”谈起这段经历,员巧云总会和朋友们这样说。她一直记得,MIT的学者从不会闭门造车,而是和企业家高频互动,双向奔赴。学者们在实验室里产生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能很快落地到企业实践;而企业遇到的实际难题,也很有可能很快成为学者的研究课题。

“我自己就亲眼见证了他们如何用科技去解决全球性难题,比如气候变暖的精确评估。”每次提到这段经历,员巧云都会说到这件事。 

 此外,MIT师生的丰富生活也一直让她难忘。她记得他们会凌晨四点相约看日出,会时不时在校园露台开个演唱会,而在波士顿城中还有音乐节、徒步节、体育赛事、美食节等,这些眼花缭乱的活动令人应接不暇。这一切,让她深刻领悟到:科学与生活,理性与浪漫,从来不是对立的。”

或许是真的因为明白了热爱生活与追求卓越并不矛盾而是彼此成就,员巧云觉得自己在MIT的那段时间是既松弛又紧张。那是一段快乐享受生活的时光,同时也是学术高产的时光。她不仅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SCI和CSSCI论文,而且翻译出版了合作教授的著作。

或许是这段时光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员巧云,无论学习或者工作多忙,她都会抽时间陪伴家人,也会在繁忙之余为自己“偷取”一些时间和空间。她喜欢音乐,尤其喜欢清雅悠远的古琴;她喜欢舞蹈,会去舞蹈房跟着老师舞动一曲,让身体释放情绪;她也喜欢手工与美食,在生活创造中找到宁静与喜悦。享受艺术的美,享受创作带来的身心自由,在紧张的工作中保持热情和创造力,或许也是让员巧云的课堂充满活力和温度,充满艺术与人文气质的重要原因。


员老师-1.jpg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从安徽财经大学到华南师范大学,从科研工作者到教育管理者,员巧云经历过许多角色的转换,职业生涯有过不少挑战。在环境变动和改革创新中要不断面对压力与质疑,在兼顾科研、教学与管理同时,更要兼顾事业与家庭。每当遇到困难,她都会想起自己的初心。

“最有成就感的,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学院的壮大;最艰难的,是在环境变动和改革创新中不断面对压力与质疑。但这些年,我始终靠两句话支撑自己:坚守初心,顺应变化。初心让我始终不忘教育的意义,顺应让我在风雨中学会灵活前行。” 

可以说,在家人、学生和同事的眼里,员巧云是一位有着极高智慧的人。这种智慧既是柔中带刚的女性智慧,也有知行合一的教师智慧。前者让她以共情凝聚人心,后者让她以身作则带领团队。课堂之余,她很愿意和女学生去聊聊这个时代之下的属于女性的人生意义。“对于女性而言,数字经济时代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挑战在于性别偏见和无形的天花板仍然存在;但机遇更加突出,因为数字舞台比以往更开放、更公平,比拼的是创造力、洞察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不要给自己设限。女性的共情力和韧性,本就是数字时代的独特优势,在跨学科合作和跨文化交流中尤其可贵。” ……

热爱生活,追求卓越;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作为一名战略的设计者、一位灵魂的点灯人、一位跨界的追光者,员巧云始终相信:“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亮;管理不是控制,而是赋能;科研不是堆砌,而是创造意义。” 

这是员巧云的人生信条,也是行动指南。未来,她仍将带着这份初心,在商务大数据研究与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路上,用跨界之智解码行业难题,以教育温度点亮更多人的未来。


Copyright © 2025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4636114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