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札记


《贩卖过去的人》
第一次接触安哥拉文学,在此之前对于安哥拉的印象基本停留在安哥拉内战。从作品的艺术技巧、故事细节和其背后折射的社会历史现实中都能够看到西方话语、殖民历史和冷战争霸所遗留的影响。从一只壁虎的视角去透视安哥拉的魔幻现实的做法倒也算不上新奇,但回顾亚非拉美国家的过去,它们中大多数的历史与现实便已足够光怪陆离、恍若幻梦,从这一角度看,作品中所写的人对于身份的否认、编造、执念,确实恰如其分。因这其中正承载着人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迷茫、挣扎和不知所向。
《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
作为事件亲历者的回忆材料,可资一读。虽然字里行间充斥着对肯尼迪的溢美之词,但考虑到其作为“美乐宗”御弟这一身份,相比于“思之令人发笑”,倒不如说会让人有种“夫子哂之”的反应。“译者的话”和附录部分颇值得一读。前者帮助确立一个看待此类材料的基本立场;后者与正文相映成趣,写出来这场危机的惊心动魄。
《死线已是十天前:日本文豪的截稿地狱实录》
非常有趣的一本小书,让人一睹那些名载文学史的大家窘迫世俗,乃至“犯癫”搞笑的一面。摘录三则:“无所事事 真教人心情愉快。差不多该工作了?再无所事事一会儿吧!”—— 武者小路实笃
“所幸有趣的是,这份杂志的编辑是轮值的,所以等我编完这三个月,我就要来拖稿折腾每一个人,而不会像川端那样故意准时交稿来讽刺其他人。大家尽管在我当编辑时来让我吃苦头吧!”——横光利
“书写是义务。……以我身为人的本能而言,死了也不要紧。……但是因为身负义务,所以我不能死。义务命令我付出心血,命令我不能休息,要更加努力。因此我摇摇晃晃,起身奋斗。我不能输。我就是这么单纯的人。……反正我还没调整好心态……我就是写不来。”——太宰治
《花束般的恋爱》
一部轻盈的小说。常有让人会心一笑的瞬间。情绪流和整体节奏上挺有“电影感”的。
《你的夏天还好吗》
通过对形形色色的人物生命状态的描写,展现出当代韩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个横切面。其中所表达的情绪对于同为东亚三卷王之一的现代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主题尚可,笔力尚缺。有些篇章或是主题、或是技法,有让人觉得有趣之处。但总的而言,没有惊喜感。《你的夏天还好吗?》《水中的歌利亚》《那里是夜,这里有歌》《角质层》可资一读。
《边缘地带的革命——中共民族政策的缘起(1921–1945)》
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抗战胜利的这段时间,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解与相应政策的转变过程。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视角,可以看到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放弃照搬苏联模式,对中国边疆民族问题展开实证调查与独立思考,从而为后来的民族政策奠定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的积累。
《福楼拜的鹦鹉》
非典型的人物传记。风格与体式是杂糅的,包括故事、年表、文学批评、随笔、回忆录、词典、问卷等,不管是之于传统的传记还是小说,形式上均大相径庭。《爱玛·包法利的眼睛》一节几可当一篇文学批评来读。某种程度上看,更像是一种实验性质的小说。其中,对福楼拜的情妇路易斯·科莱的书写令人印象深刻。以路易斯·科莱为主角的章节在书中有两处,一处是第11章“路易斯·科莱的故事版本”,一处是第12章“布拉斯韦特的庸见词典”中的“路易斯·科莱”一条。前者是巴恩斯的虚构,后者是对人物一褒一贬两种视角下的阐释。巴恩斯让这个原本作为福楼拜的人生故事注脚而存在的女性血肉丰满了起来,“给予”了她独立而充满生命力的灵魂。
《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与其说是内战史,不如说是关于“内战”的观念史,或者更准确说,是借由对不同历史时期“内战”的不同理解,一窥政治观念和社会伦理的变迁。不过作者仅以古希腊罗马—近代欧洲—19世纪中期以来的历史脉络进行研究,还是挺“西方中心主义”的。另一方面,作者对“内战”的概念与内战伦理的细碎讨论,让这一话题本身变得过于形而上。以此观之具体的历史事件,反而容易让人对具体历史的认识走向“抽象化”。
《子弹头列车》
《简单的菜谱》《子弹头列车》《城市地图》三篇尚可。看不出作为华裔作家的书写的特色,所写的移民家庭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对抗、创痛,并不让人感到文字的力量感,反而颇有种与此类书写相趋同的亦步亦趋之感。倒是书中对于饮食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带有鲜明的文化印记的日常瞬间,似乎更能体现出文化冲突、日常与非日常间的张力感。
《睹物:历史的展示及其层级消费》
形散,神也散。像在喃喃自语,诉说着展示与社会、文明、个人之间的关系,表征与内涵的关系。无甚印象。
《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与信仰》
主线是平安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信仰状况,但关于平安时代贵族政治的变迁和平安贵族的经济基础庄园制的初期形成论述更为瞩目。算是了解平安时代社会生活不错的参考书籍。但最好有一定的日本古代史基础再看,会更合适。
《坐看风云起——日本室町时代史研究》
室町时代通史。对于日本古代史的书写,大多集中在平安时代、战国时代和德川幕府时期。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着墨较少。因此,难得有一本书能较为全面地介绍足利幕府兴衰以及同时代日本经济文化艺术成就宗教风俗以及东亚文化交流。就这一点而言,可以作为一个入门基础书籍,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阅读如《德政令》《无缘·公界·乐》《应仁之乱》《欢迎来到日本中世》等书籍。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乌苏里山区历险记:1902-1906年锡霍特山区考察记》
看得最开心的一本书。初看时会想起《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黄金神威》那种远东山区探险的畅快感;进一步深入,会看到20世纪初远东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图景,遭到经济剥削的少数民族,饱受歧视的中国人,偏居山区一隅的旧教徒,抱团自保的朝鲜人……再深入一层,看到的是处于现代世界的前夜,以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为代表的远东渔猎少数民族,他们的生存困境和悲剧命运——现代化的社会生活正在远东缓慢而坚定地侵蚀丛山莽林,侵入到这些原始少数民族的生活中,而他们既无力抵抗,也无从适应,更越来越无地可逃离。在书中,德尔苏的生命在1906年戛然而止。这个经验丰富、善良淳朴、信奉万物有灵、孑然一身的赫哲族猎人,没有死于疾病,没有死于丛林猛兽,没有死于天灾,却在陪伴主人公数次科考探险后,死于强盗之手。这样过于戏剧性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甚至很难让人去评价究竟是好是坏。特别是当你意识到,这时是1906年。8年后,沙皇俄国参加了一战;11年后苏俄内战爆发,战火远及远东;16年后苏联成立,一个更加高效、强大的政治机器将远东的莽林和生活其上的一切人与物,都彻底卷入到现代政治中。
《我在北京送快递》
透过一个普通人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它并不那么美好,矛盾、烦恼、庸常,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它也没那么糟糕,生活中有善意、有乐趣、有意料之外、有文学和对生活细腻的品察。总而言之,这是个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