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5年第3期(总第49期) > 人工智能已开始爆发伟力,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我们应如何学习?

人工智能已开始爆发伟力,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我们应如何学习?

6亲子幸福书-1.jpg

6亲子幸福书-2.jpg


亲爱的雷霆战甲同学: 

那天与你闲聊,你提到DeepSeek(深度求索),让我有些诧异。我们平时很少有时间与你探讨新闻,不料你已获得新知。 

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可能是彻底改变乃至颠覆人类生活的革命。DeepSeek发布R1版本并全部开源,让全世界都深为震动。此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还一直是落后的追赶者,如今一跃而起成为并肩者乃至领跑者。 

就在我写着这封信草稿的间隙,一款名为Manus的AI智能体,还在内测阶段,嗖一声,又刷遍全网。这款能够独立思考规划、执行复杂任务、直接交出完整成果的产品,是一个真正的自主智能体。 

更令人感叹的是,DeepSeek和Manus的成就都是青年人创造出来的。DeepSeek的梁文锋,出生于1985年,广东湛江人,今年40岁;Manus的肖弘,出生于1993年,江西遂川人,今年32岁。 

自古英雄出少年。当一个国家的青年开始不约而同集体爆发出惊人能量,就是国运又一次迎来“破壁”之时。 

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世界,2025都应该是人工智能“元年”。此次重大突破,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大可以展开无尽的想象,人工智能可以爆发什么样的伟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认为,工业革命以三“力”来划分:马力、电力、算力。“人类驯化马,马成为我们的动力;电力淘汰马力后,进入更为重要的算力革命。如何在不增加自然资源消耗的情况下提升生活水平,这是算力革命给我们带来的课题。” 

这与你我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时刻见证着,也时刻参与着。每一项科技创新,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你每天的学习、作业、运动。比如,我这些天一直在使用DeepSeek,工作效率提升太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愿望,现在可以轻而易举实现;你的老师也很大概率会用DeepSeek来备课,你在课堂上将会学习到更生动的知识。 

仅仅一个来月,全国各地政府、大中小学、企业团体,纷纷启动本地部署DeepSeek。这样的行动速度,让人惊叹,也令人深思。 

我试着让DeepSeek用你能听懂的文字描述其硬核本领和深度影响: 

DeepSeek像一群"AI科学家",正在用算法解开现实世界的"密码锁"。在医疗领域,他们训练出能读懂CT片的"数字医生",比人类快百倍发现隐藏的病灶;在语言实验室,AI变身"万能翻译器",不仅能实时转换方言,还能把科学论文变成漫画说明书。工厂里,智能系统像精密钟表师,指挥机械臂以0.01毫米精度组装芯片,并用数据预测流水线故障,就像给机器装上"健康手环"。文化领域更出现"数字文保员",能修复古籍裂痕、还原敦煌壁画的千年色彩,甚至用3D建模让三星堆文物"活起来"讲故事。这些技术突破像搭起连接现实与未来的桥梁,让科技不再是冰冷代码,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智慧引擎。   

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DeepSeek、人工智能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类,也不可能生成自我意识,但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触手可及。 

2016年的谷歌开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阿法狗(AlphaGo)以4:1的比分战胜世界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后来更以碾压式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布:在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方面,人类永远比不上人工智能。 

我至今还记得,当年一位围棋水平相当高的朋友感叹道:人类最顶尖的棋手,穷尽一切智力和努力,都无法打败阿法狗,我们学围棋还有什么意义? 

现在问题又一次重现:我们从小到大学习了那么多知识、掌握了那么多技能,DeepSeek几秒钟就能准确无误地归纳总结出来,我们为何还要学习?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不少人甚至忧心忡忡地预测,2030年至2060年,将有超过50%的现有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我从来都是非常笃定的乐观主义者,也从不认为少年如你需要为此感到任何焦虑和恐惧。有网友被自媒体文章、视频“刷”过后,说是感到“不寒而栗”。我认为这要么是商业资本在制造焦虑、制造恐惧;要么是网友面对人工智能这头“灰犀牛”的突然袭击感到惘然不知所措。 

我始终认为,人工智能终将是人类智慧创造的“超级工具”,终将会为人类更美好、更有深远意义的生活而服务。只要人类还存在,人工智能就不可能代替人类,成为生活的核心。 

但有必要冷静而深入地思考,在人工智能即将大面积取代人类各种工作场景和工作能力的情况下,我们要做什么准备?作为父亲,我有必要、有责任深入思考,给你一些建议。 

其一,存储知识的空间可以被转移,但学习知识的“手感”无可替代。在你还未出生、电脑和网络刚刚大规模民用的时候,许多人也深感恐惧,认为电脑和网络强大的信息存储处理能力终将取代人类而让人无所事事。多少年过去了,这种担忧可谓杞人忧天。人工智能的知识存储和任务处理能力远比电脑和网络强大得多,进步可谓是革命性、颠覆性的。但是,那又如何? 

有些专家说,人工智能时代,不要再让孩子背诵知识。这是不恰当的。哪怕是人工智能可以一秒之间完美复刻的知识,哪怕是最基础的历史朝代、名人姓名字号、数学计算、方程求解、元素周期表……我们依然有必要去深入学习乃至熟读成诵。因为知识学习的过程,是训练“知识手感”的过程,不亲自“躬身入局”动手、动脑、动心体会揣摩,就不可能获得那一份感受。 

知识学习感受力的高与低,决定“知识森林”的荣与枯、盛与衰。追根溯源,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学习过程的“悲欣交集”。上课、做作业、学业检测时,因疏忽大意而引来的责备和懊恼,因立志奋进、点滴进步而得到的欣慰和喜悦,一切的挫败感、成就感、磨砺感,才是你独一无二“知识森林”的真正土壤和温度。 

人工智能再神乎其神的任务处理能力,都需要人类的知识结构或“知识森林”去建构和应用。在人工智能时代里,真正出类拔萃的,也终将是“知识森林”繁盛而有丰沛生长力的人。 

因此,人工智能不会抛弃人,而会抛弃不愿学习、不善学习的人。总结历史经验,才会真正懂得,《荀子》上貌似平平无奇的“学不可以已”几个字,是多么值得反复体味。 

其二,解决问题的场景可以被置换,但探索问题的“原力”无可替代。毋庸置疑,人工智能一定会改变世界,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情景。在上面,DeekSeek已经自动生成告诉你,人工智能可以有哪些解决问题的超级能力,这还仅仅是冰山一角。 

解决问题的场景正在被人工智能快捷无比地置换,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人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问题永远都没有彻底解决的时刻。在旧的问题解决之前,新的问题早已产生。人类生活的最大乐趣之一,就是反复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就当前而言,人工智能的超级能力,主要体现在其高超的逻辑推理和数理运算。对于超出人脑能力范围的海量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尤为惊人。但是,人工智能无法自动生成探索问题的“兴趣”和“乐趣”,而这恰恰是人类所长,也是一切知识的“原点”。 

人工智能“元年”的到来,对你最大的启示,应该是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创造欲。有一次你问,为什么除数不能为0?听到这个提问,其实我当时非常震惊,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深藏着数学的神秘性和复杂性。在这里,我要隆重表扬你这种探索精神。我非常渴望见到,你能继续保持对无穷知识和问题的“奇妙幻想”。 

当然,学习不能仅仅止步于“兴趣”。不是建立在扎实知识训练、学问训练、能力训练的“兴趣”,终将会变成懒惰和虚浮的借口。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更专注学习的,应该是知识背后的知识,亦即“元知识”。 

你现在还理解不了什么是“元知识”。不要紧,你只需要据此训练即可。例如,对语文来说,将《四书》《诗经》《史记》等经典原著反复诵读、倒背如流,非常重要;大量精读或泛读老师给你们建议的作品原著,非常重要。要谨记:不阅读,无语文。对于数学来说,运算训练要时刻坚持,知识点要全面梳理,解题过程中要养成严谨精确的运算步骤、规则运用、逻辑推理等能力。这都是“元知识”在具体学习训练中的应用,尽管你不需要知道其概念是什么。 

其三,生产创造的算力可以被突破,但协同创造的“使命”无可替代。人工智能在工业生产、科技创新领域乃至日常生活场景的大面积使用,将会推动全世界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你是何等幸运,正在亲身经历着一场我们国家深度参与并将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革命。算力取代电力,算力让人类能力倍增,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奔腾而来。 

最近这些年,世界面临着动荡的大变局。战火至今仍在欧洲、中东等地区熊熊燃烧。在子弹乱飞的战区,许多孩子不仅不能上学,而且随时要面对食物短缺、死亡威胁。造成残酷战争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等你未来读到世界历史和国际政治相关的知识和学问,才能透彻理解。你现在只需要明白,科技创新的停滞、大生产力的衰退、资源贫乏的恐惧,很可能是促使世界进入“互殴”时代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类已有太长时间没有发展出能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突破了。正基于此,人工智能,才被许多科学家、政治家寄予厚望。你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的算力,如果与大制造业深度融合,就好比是“超级挖掘机”,可以源源不断在地球的有限资源里挖掘出更多的宝藏和财富。在这个意义上说,包含人工智能算力革命在内的重量级科技创新,可能是人类能创造和平、实现和平的“关键一招”。 

但是通过科技创新,挖掘宝藏、创造财富只是第一步,实现人类的协同创造才是更难的第二步。这需要数以亿万计的富有使命感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共同参与,团结协作。 

这个问题对你来说貌似太遥远、太宏大,实则不然。我始终认为,学习的第一件事,是要明白使命感、磨砺使命感。 

人工智能的算力是强大,富有使命感的人是博大。算力可以取代脑力,但无法取代愿力。 

更进一步说,人工智能算力越是强大,我们就越要以更笃定的信念重整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2025年3月9日   


Copyright © 2025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4636114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