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5年第3期(总第49期) > 水·草原·藏式民居 ——2025年8月甘南自驾游印象记

水·草原·藏式民居 ——2025年8月甘南自驾游印象记

7华师背包客-1.jpg

7华师背包客-3.jpg


陕西、甘肃、四川等西部省份之前自驾游都曾去过,这次自驾游的行程主要是去甘南,由儿子主导完成的旅游路线设计。热爱地理学科的他,此次更想以一个考察者的身份去观察在地理课、考试中无数次出现的地名景观。设计中还包括回程时去著名的九寨沟景区,他早听我们说过20年前去九寨沟所见的风景之美,此次也毫不犹豫地纳入他的旅游路线。

黄河水与九寨沟的水

看山水、赏美景、祭人文、品美食,旅行中人的各种审美需求可立体化实现,会给游客带来全身心的放松愉悦和审美感受,但次数多了,也会变得千篇一律,缺少新意。如果从某个角度切入进行比较,也许会有些新发现。比如,黄河壶口瀑布和三江源的源头、九寨沟这三个景点是最重要的出行目标,这三个景点共同的主角是什么呢?对,是水。

前几年自驾旅行中,本着“留作纪念”的念头,儿子喜欢捡拾花纹特别的小石头,后来每次出行,他都喜欢“搜集”点特别的纪念品。比如,一些“水样”也被陆续带回来,书房书架上,摆着大小不同的矿泉水瓶,里面装着黄果树瀑布水、庐山瀑布水、漓江水、泸沽湖水……或清澈或浑浊,颜色不一,其实也不知这些水样能有什么用途,就只是看看这些颜色质地各不相同的水以及贴在瓶身上的标签,就能非常真切地回忆起当初弯腰取水那一瞬的感受,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现场——某种旅行体验似乎被这具象的“物”承载了。


邓玉环-2.jpg


从湖北开车将近一千公里到达山西壶口瀑布。尽管见过黄果树瀑布、庐山瀑布,还是为眼前独特的壶口瀑布打动了。顺着石阶往下走向黄河边,我脑中就开始无限循环李白的那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会不由自主哼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一时间,心中升腾起鲜明的民族自豪感。当站到瀑布边,瀑布轰隆隆的雷鸣声和奔腾的身姿令人震撼和兴奋,此处我想借用小学语文课本中《壶口瀑布》的一段文字:“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溅起的水雾飘散在空中,蒸云弥漫,仿佛从水底冒出滚滚的浓烟。水底悬流激荡,这雾,这云,这烟,全部是黄色,散发着泥土气息,使这瀑布增加了厚重感,更使那吼声如洪钟闷雷,震荡峡谷,气吞山河。”黄色巨龙咆哮着在河谷中急速冲击发出的巨大声响不绝于耳,厚重的流体中那种奔腾着的生命力比水质清澈的瀑布更震撼!为什么呢?是因为宽400多米的黄河到这里骤然收缩到四五十米,断崖落差达到40米,水流量变为每秒9000立方米的壮丽自然景观?当然是!但我知道,除了神秘的大自然造就的雄浑之美以外,更因为它不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大河,它是黄河啊!我们中华大地的母亲河,它养育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渺小的人类个体在它面前,只能用过眼云烟、沧海一粟来形容。

倾斜而下的黄河水激荡升腾出的漫天的水雾,因为阳光的折射幻化出两道美丽清晰的彩虹,横跨在河谷两岸,水雾随风向游人扑面而来,人被裹挟在水雾中,不一会儿全身上下就湿漉漉的,倒是降低了炎炎夏日带来的灼热,感到阵阵清凉。但是,很快你会发现,脸上手上身上的水雾,汇聚成水滴之后,你其实是被黄色的泥水“洗礼”了,太阳晒成半干的时候,就会看到手上胳膊上的泥道道。游人们在河边跟随着瀑布的流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谁也不在意变成“小黄人”,反而个个脸上都带着畅快满足的笑容。


邓玉环-3.jpg


儿子灌满了一瓶黄河水,准确来说,是一瓶黄黄的泥巴水,浓得晃不动,瓶身也灰头土脸,但这是一瓶极其珍贵的母亲河的水样啊。仔细擦干净瓶身,把水样放到车厢的纸盒里,我们期待到三江源的源头时,装上一瓶最最干净、清澈、无污染的雪山之水,把它和壶口瀑布的水并排放在一起,到时候就能看到,同一条河的水,却云泥之别。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手机上预定三江源国家公园门票时,得知一个让人遗憾的消息:三江源国家地质公园不对游人开放,除非是相关科研工作者有单位的证明,方可进入景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人毫无准备,太遗憾了!专程而来却无缘相见,下次还不知何年何月。无奈之下只能提前去往重要景点九寨沟了。可是!九寨沟这个“爆款”旅游点,提前三五天预约门票是基本操作,否则,只能是九寨沟门前“一日游”!赶紧上网预约,发现最早能约三日后的门票。不能犹豫了,立马订票!既然不能直接去九寨沟,那这中间的三天该怎么办?于是,重新做攻略。最后决定这三天就慢慢游扎尕那草原、扎卜楞寺,走走洛克之路。这几天的行程下面再说,还是先回到“水”的话题。

九寨沟的水和黄河之水相比,是完全两种不同风格。如果说黄河水是一个沧桑粗粝的西北汉子,那九寨沟的水就是妩媚多姿的西南神女。与壶口瀑布景点的简单质朴雄浑相比,九寨沟简直就是精致的人间仙境。九寨沟景区因大地震受到过毁坏,但经过几年修复,如今已完全复原。“晴天看水,雨天看山,半阴半晴看云烟”,我们在九寨沟遇到的是阴天,上午半天阴雨,下午雨停。上午搭景区观光车直到尽头的原始森林,欣赏到了20年前没有见过的茂密葱郁的原始林木,下午欣赏到了九寨沟久负盛名的水。


邓玉环-4.jpg


至于九寨沟水质和色彩形成的地理原因在这里我不想重复,尤记得听到导游专业的地质术语介绍形成过程时,不知为什么,眼前美景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了许多。我想,九寨沟之所以让见过她的人都赞叹不已,就在于其炫丽而宁静、张扬而深沉、澄澈而神秘的美,让人过目不忘,陶醉其中。此时,我只想做个纯粹的美景欣赏者,让五官感受自然之美就好。

九寨沟据说有108个彩池,分布于树正沟、日则沟、则查洼沟等核心景区,光是命名为“海”的水,五花海、镜海、长海、五彩池、犀牛海、芦苇海……,就让人眼花缭乱了。“海子”在藏语中泛指湖泊或水域,据传藏族人因长期居住内陆、少有机会接触大海,便将周边湖泊视为“大海的儿子”,以此表达传递对大海的向往与崇敬。但我自认为,这些湖泊的颜色太蓝了,蓝得就像大海一样,所以叫“海子”。据说九寨沟的水有114个色极差,这我就无法分辨了,总的来看,大部分的颜色是蓝色和绿色,当然,蓝也有很多层次,深蓝、浅蓝,薄荷蓝、靛蓝、孔雀蓝,绿色有嫩绿、深绿,松石绿、祖母绿,蓝中带绿,绿中带靛……虽然没看到传说中打翻调色板的那种五彩斑斓,但也被这蓝色的视觉盛宴征服了。

这次去九寨沟,比20年前看得更仔细,更从容,从而也见到了之前没有见过的景色,比如那些小而美的瀑布群,珍珠滩瀑布、诺日朗瀑布、树正瀑布、双龙海瀑布……瀑布之多之密,从所未见,好像闯入了一个神话般美丽清新的水世界,夏季的水流量最大最好看。见过了壶口瀑布的水,再看九寨沟瀑布的水,洁净、透明、清新的水质让人心情舒畅,恨不得能跳入水中,让清凉的湖水洗去一身的尘埃与疲惫。箭竹海瀑布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瀑布不高,不像黄果树瀑布,游人只能远距离欣赏,这里的瀑布小且没有任何危险性,游人完全可以站在水边嬉戏。飞流而下的水被岩石扯出了雪白的浪花,像串串珍珠做的帘幕,黑白色彩的对比十分醒目,水边盛开的明艳的黄色花朵,纯粹、热烈、干净,整个瀑布仿佛被鲜花温柔地包围着,伴随着悦耳的哗哗水流声,人就像在画中行走,空气干净透明,小小的水雾让空气变得更清凉。箭竹海瀑布就像有什么魔力似的,让游人徘徊水边不舍得离开。

甘南秘境·扎卜楞寺

三江源地质公园不能去,我们于是掉头前往甘南,奔向扎尕那。扎尕那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海拔3000米左右,由“四村一寺”组成(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代巴村、拉桑寺)。它被誉为“云端仙境”,又被称为甘南秘境,因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入选了“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和国家地质公园。汉语的魅力实在强大,“秘境”的命名会引发游人强烈的好奇心。


邓玉环-5.jpg


扎尕那旅游景区的火爆出人意料,车辆上山的速度非常慢,早上7点多就一路首尾相连,龟速前进。无论多么值得观赏的景点,一旦人满为患,游客的心情就会大打折扣,就像8年前去看贵州黄果树瀑布,等待进入园区的时间足足有3个小时,烈日下的煎熬,再美的景色再热烈的期待都会被无情抵消。扎尕那景区很大,没有车辆是没法观景的。回想起来,它之所以严重堵车,一方面是游客太多,另一方面是对于自驾车的管理、道路疏通都很难,不像九寨沟景区,一律有园区内的观光车载着游客有序观景,还有智能车辆调度系统加以协调,所以即使日均41000名游客的超大客流量,景区里也忙而不乱,效率很高——九寨沟景区作为五星景区是名副其实的。相比之下,甘南扎尕那景区管理方面很不成熟。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车辆行驶太过缓慢,走走停停,我们的车不知为何出现油量骤然下降的情况,到了亮红灯的警戒线——天!如果车没油了,停在本来就拥挤窄小的道路上,将会造成更大的拥堵!而且四周根本没有加油站,要加油必须开出景区外20多公里的地方。一时间,我们陷入了困境。既然没法再开了,干脆先离开队伍,把车辆停在一个较大的民宿门口,打电话找求救。救援人员说,最好的办法是等到半夜车辆少了,再开出景区去加油。


邓玉环-6.jpg


这确实是一个最佳方案。但是,现在没有了车,我们只能靠着两条腿步行了。公路边行走,闻着浓重的汽车尾气实在难受,于是我们选择离开了让人心焦的公路,走入了一条人少的木质栈道,栈道顺着山坡曲折蜿蜒而下,逐渐进入了草场的腹地。汽车油量不足是个意外,但,这也许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我们因此深度领略了扎尕那草原的美。

8月的扎尕那的草黄绿相间,泛起的黄色是成熟了的青稞的颜色,这也意味着秋天已经悄悄临近。这里的草不像内蒙草原那样荒凉的茂盛,也不像南方的草那样平浅,草的高度让人觉得舒适可亲。四周高大连绵的山脉将小村庄包围着,村庄里还能看到袅袅的炊烟。这里真安静啊,听不到鼎沸的人声,只能听见风在耳边温柔吹过的声音,你的心也不由自主地平静下来。温热的夏风包裹着我们,海拔3000米的草原上,阳光不减威力,干净的空气拦不住紫外线的照射。有零星的游客和我们一样,悠闲地走在栈道上,时不时驻足用单反相机拍风景,还可以不厌其烦地摆出各种姿势照像,如果在人流密集的观景台,你是没办法从容地独自享受美景的。

下午在客栈稍作休息之后,我们不顾一路行走的疲劳,去寻找必打卡的“仙女滩”草原。“仙女滩”草原就在我们住的东洼村对面的山上,也有木质的栈道通向目的地。爬了大约半个小时,终于到达草原。在半山腰上的仙女滩草原面积并不很大,这里的草低矮,它肯定是天然的,但和城里人工精心修剪过的草坪似的,那么平整,那么干净,草儿柔软,适合静坐甚至躺着,草原上空的蓝天飘着惬意的云朵,不掺杂质的雪白与柔软,随便哪个角度看出去,都是美不胜收如同电脑桌面的美景。


邓玉环-7.jpg


这里也是藏装旅拍很合适的景点,身穿鲜艳藏服的游客在草地拍照留念。一个景点值不值得去,现在有个评价标准,即是否“出片”——能拍出美丽照片的地方,就值得一去。纯净的蓝天白云和碧绿的草场,美丽的“藏族少女”、英俊的“藏族小伙”,完全能够想象,这里有多么“出片”。我坐在草地上兴致盎然地看风景,更看那些兴奋的游客如何在天地间放飞自我。有五六位中年人是结伴组团而来的,他们在草地上做出各种搞笑的拍照姿势,一边拍一边大笑不止,拍完马上一起凑过去看单反镜头效果,那一口地道的粤语,在甘南草原听起来还挺亲切的。

如果说在扎尕那景区内部欣赏“世外桃源”的村寨是一种收获,那洛克公路上一路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更能让人荡气回肠。多少年自驾游走过多少盘山公路已不可胜数,但洛克公路的确又有另一番滋味。高山之巅上,浓重的云雾将山峦笼罩,肃穆的坚硬的大山被轻柔的云雾缠绕,柔软与坚硬相依相偎,黑与白鲜明映衬,高耸的山峦包围着河谷间精巧温馨的村寨,我理解了这里为什么被称之为“秘境”,因为,当车辆转出大山后,那片人间仙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真的要感谢探险家的勇敢奉献。

我对寺庙一向有点敬而远之,觉得不论哪个教派,宗教的世界如我等资质平庸之辈很难体会其中的博大精深。即使之前去拉萨大昭寺,也只是对寺庙外墙下晒太阳的信徒和做小生意的藏民感兴趣,而没有买门票进去参拜,只透过半截熏得发黑的门帘隐约窥见幽暗寺内缭绕的香烟和信徒深深弯下的腰背。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扎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大概是因为自己是大学老师,对这一具有“学府”称号的寺院产生了好奇心,我最想看到的,是僧侣们在这个神圣的地方研习佛学的样子。

拉卜楞寺占地面积实在太大了,走进去时就知道,要想深入了解游览是不可能的。藏学府果然具有学府特色,拉卜楞寺下设六大学院,其中一个显密学院,五个密宗学院。分别为闻思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这些学院的标志牌,表明这里确是一个专门研习佛学的地方,而且应该是属于高级研究院。闻思学院经堂又称大经堂,是“磋钦措兑”会议的场所,为全寺之中枢。站在大经堂的大门口,看见院内有身披酱红色僧袍的喇嘛们盘腿坐着,我很想进入参观,甚至亲耳听一听高僧的讲道,可惜它不对游人开放,很多人和我一样站在殿前的石阶下伸长脖子往院内张望。此时是下午4点多,白天的干热已经散去,阴风夹着小雨,气温骤然下降。薄薄的防晒衣挡不住冷空气的侵袭,周围很多游客短袖短裤的装束,虽然越来越冷,但大家还是不愿离去,都想看看到底讲堂有什么活动。


邓玉环-8.jpg


三三两两年纪各不相同的喇嘛从不同的方向汇聚过来,面色严肃地进入了大经堂,他们大都步履匆匆,低头不语。他们的装束都是一样的僧侣袍,偶尔有人手里拿着带着黄色鸡冠样装饰的帽子,据说这是格鲁派喇嘛的典型装束。在门口等了十多分钟,一直有喇嘛陆陆续续进去,接近4点半的时候,来的人更多了,甚至我们还看到了身穿藏族服装的两个女性,也跟着喇嘛们走了进去,这就更让人好奇了,为什么她们也可以进去,游客不能进去旁听吗?后来听一个喇嘛导游解说,才知道今天是最近一个学期学习的最后一天,大殿里要举行博士资格考试。哦,原来如此!不过,怎么才能拿到博士学位?笔试还是面试?会当场答辩吗?我一脑门问号,但一切都不得而知。

在扎卜楞寺漫无目的随意游走,眼看天色暗了下来,气温更低,匆匆走入了几个殿堂,断断续续听喇嘛导游介绍殿内塑像的来历、照片上高僧的经历,教派历史的发展,听得一知半解,太多我们不知道的历史知识,光是人名就多得根本记不住。导游说这里的学生要学习15年才能完成学业,我吃了一惊,15年!比9年义务教育加3年高中的12年还要多3年,这些僧侣才能毕业,藏传佛教该有多么复杂的知识要学习继承啊。顺着土黄色的院墙行走,看到一个个关闭着的木门,有的上了锁,有的虚掩着。我猜这是学生们的宿舍。巧的是,一个年轻僧人匆匆打开旁边一扇木门,迅速闪身进入,但就这一瞬间,我瞥见到了门内小院里一个少年僧,他盘坐着,腿上摊开一本书,他大声地念诵着经文——很像一个初中生在宿舍里背诵课文的模样,当然,用的是藏语,我一句也听不懂。

藏式民居初体验

当我走进这家藏式民宿的时候,既惊讶又惊喜。这家藏式民宿共有四五间房吧,我们订的这间在网上标明是三人间,旅游旺季价格不菲,可这也是很幸运才“抢”到的。多次自驾游,住过的酒店民宿至少三四十家了,但从没有住过如此“豪华”的房子。首先是它的“大”。一般酒店标间20平方米左右吧,但这个三人间不仅有一个超过40平米的房间,外面还有一个镶着玻璃窗的长长走廊。刚一走进去,我们就被它的“宽敞”惊倒;其次,是真真正正地住到了一个藏民家里,房间所有的布置,都是居家过日子的气息,而不是酒店的统一模式。房间里有两张标间的床铺,有两张沙发和两个木质大茶几,还有一个方方正正的火炕(也可以睡觉,但没有铺被褥),最里面还“隐藏”着一个炕——并排睡三四人都没问题。算下来,这间房住进10个人都不拥挤。


邓玉环-9.jpg


全屋有四盏大吊顶灯,光线明亮,墙壁和地板都是木质的,应该都新漆过,一尘不染。三根木柱撑住房梁,房间虽大却不空旷,各种家伙什摆得满满当当。靠门一排姜黄色藏式的矮柜,柜上摆满了瓶瓶罐罐、水壶之类。地正中有取暖用的炉子,炉子上的烟囱通向房顶,旁边连着一个很大、擦得很干净的灶台,灶台上并排两口大铁锅,盖着锅盖。我好奇地掀开,锅里空空的。锅台上有个白色的小橡胶桶,桶里有清水,清水里泡着削好皮的十几个土豆——这是房间的装饰品还是主人明天的午餐?炕上堆着藏式色彩鲜艳的地毯,手感粗糙,地毯上污渍斑斑点点,显然是这家人生活过的陈年痕迹。墙上挂着毛主席和西藏领袖的画像,相框用黄色的绸布装饰着。除此之外,还有柜子上的一些课本、孩子的奖状、这家人的照片,大人的、孩子的,单人的、全家福……相片用精致的相框镶嵌着——它们无不向客人们昭示着:别客气,陌生人,我们把你们当做自家亲戚,来了,就住家里吧。

走出这间房和走廊,外面是院子,院子里种着一些菜,还有一个很大的装修过的厨房。厨房里一个年轻的女子在做饭、烧水,她应该是这家的媳妇,身边还有两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其他的客人走进来要开水喝,年轻的媳妇有些腼腆,她请客人们吃她做的白面饼,饼很大,雪白雪白的,和新疆的烤馕颜色不一样。我开心地撕下一小块,放到嘴里细细品尝,有股面粉的清香。饼不是用青稞粉做的,就是平常吃的细白面,口感细腻。小女孩们的汉语说得比大人流利,虽然也怯怯的,但我请她们帮忙找几个衣架,她们马上手脚利落地拿来了。


邓玉环-10.jpg


大房间柜子上有一个大玻璃酒罐,酒里泡着人参、蛇以及名贵的藏药材,价值不菲。晚上,女主人敲门进来,她手里端着一个小酒壶,说是自己酿造的青稞酒,一定要敬客人一杯。她年纪应该在六十开外了,面色黧黑皱纹很深,手掌粗大,一看就是勤于劳作的人。我们不会喝酒,又不好驳了主人的面子,只好双手接过小酒盅,轻轻抿了一口。她又把大玻璃罐下面的小龙头拧开,接了一小杯酒,用不太流利的汉话说:“这是我老头的,他喝的。”然后又递给我们。显然这杯酒更珍贵,凑到嘴边马上能闻到一种好闻的药香。更晚的时候,她的“老头”出现在院子里,他身材敦实,腰背挺拔,声音洪亮非常精神,一点也不显老,相比之下女主人倒显得年纪更大些。老板热情地招呼住店的客人们到院子里和他一起喝点,有些男客就凑到桌边跟老板聊起天。小院子隐隐约约的人声衬得夏夜的乡间更加宁静。

此次出行横跨11个省份,近7000公里的行程,前后12天的大型旅行,可以记录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黄河九曲第一湾、桑科草原、若尔盖草原……我只能挑选印象最深的几个点浮光掠影地写下。另外,还没有提到美食呢。在湖北洪湖、咸宁九宫山的各种美味的淡水鱼、在壶口瀑布边的黄河大鲤鱼、在扎尕那品尝的手抓羊肉、黄龙服务区遇到的陕西肉夹馍和凉皮,九寨沟热烫烫的成都火锅、重庆烤鱼、贵州镇远古镇的酸汤鱼……没有刻意去找网红的美食,每一餐都是随遇而安的选择,属于开盲盒式碰运气,不过大多时候是满意的。

中国真的太大了,穷其一生可能都无法走遍祖国角角落落,看不完辽阔壮美的风景,感受不完大自然的魅力。我的想法很简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满足这两个愿望,就是个幸福的人啦。


邓玉环-11.jpg

Copyright © 2025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4636114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