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在陵墓中的爱情


当飞机在新德里机场降落,双脚踏上了印度的土地那一刻,我的心情有点难以抑制的激动。这个东方神秘的古国,已经在我的想象中出现了太多次,期待了太长久,也接受了太多关于它或真或假、或褒或贬的传言。一旦真的靠近,反而有一种既担心去证实,也害怕去证伪的忐忑。
但无论如何,我和几位知己好友确实来到了印度,这个历史上曾让多少人趋慕和神往的天竺古国。
来到印度, 闻名遐尔的泰姬陵是一定要去看的。按照行程,我们从斋浦尔前往泰姬陵所在的阿格拉。印度的公路不发达,一两百公里的距离,往往要耗费数小时之久。从斋浦尔到阿格拉,要走六小时的路程,我们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越是迫切,泰姬陵似乎是越是难以抵达。终于到了可以远远望见泰姬陵尖顶的时候,车却停下来了。为了保护泰姬陵周边的环境,印度政府规定只能乘坐非机动车进入。否定了马车和电瓶车,我们选择了坐骆驼车。
阿格拉(Agra)是印度历史上莫卧尔(汉语中对印度的地名人名译法特别混乱,有译蒙兀儿,也有译蒙末儿)王朝的首都,但它并不是因古都而闻名,而是因泰姬陵才为人所知。
泰姬陵全名为泰姬玛哈陵(Taj Mahal),建成于1654年,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遗产之一。对于很多人来说,泰姬陵已经成了印度的代名词,就像我们的万里长城,早已成了中国的象征。

美仑美奂、遗世独立的泰姬陵
这座堪称世界上最优雅、最富浪漫风格的建筑,位于阿格拉的雅沐那(Yamuna River,也译作朱木拿)河畔,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君主夏杰罕(也译作沙迦汗、沙贾汉)为自己的爱妃泰姬·玛哈尔修建的陵墓。整个建筑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明丽坚固,通体雪白。主建筑及4座圆柱塔的拜楼建在10米高的平台上,富有典型的伊斯兰教特征。陵墓的每一面都有33米高的拱门,拱门上刻着《古兰经》的经文,经文四周镶有贵重的宝石饰边;寝宫的门窗及围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镂雕成棱形的花边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珊瑚、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花朵的枝干用黄金做成,光线所至,晶莹剔透,光华夺目,璀璨有如天上的星辉。而在八角形的寝宫内部,分为五间宫室。中央宫室,由放射状通路连接着其余四间。宫室的中央,置放着玛哈尔和夏杰罕的白色大理石石棺模型,上面镶嵌着彩色宝石的花卉图案。夏杰罕的石棺比玛哈尔的略大,位置也较高。听本地人说,帝王和王妃的遗体埋葬在寝宫的底层。
我这样细致地去描述泰姬陵,只是为了让尚未去过的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想象。其实泰姬陵建筑的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那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气质和内蕴。泰姬陵之美,是任何文字都无法书写的。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立。泰姬陵不是一座冰冷的石头建筑,而是泰姬的化身,如《长恨歌》般凄美的爱情故事赋予了它体温和表情。几百年来,无论日出日落,云卷云舒,那个孤独地俏立于雅沐那河畔的身影,始终寂寞地忧伤着,那样的令人心碎。

近观泰姬陵内部
关于泰姬陵的爱情故事,虽然我早已听过了各种大同小异的版本,但来到了它的出生地,我还是想听听当地人的版本。
据说,阿姬曼·芭奴是来自波斯的女子,她美丽聪慧,多才多艺,入宫19年,用自己的生命滋润见证了夏杰罕的荣辱征战。1628年,夏杰罕登上帝位,封她为“泰姬·玛哈尔”,意为宫廷的皇冠,集三千宠爱在一身。但自古红颜多薄命,1631年夏杰罕与爱妃外出巡游,途中玛哈尔不幸病故。临终前希望国王不要再娶,并为她修建一座陵墓。悲痛欲绝的国王动用了皇族的特权,倾举国之力,耗无数钱财,召集来自印度、波斯甚至中国的2万多名能工巧匠,历时22年之久写下了这段瑰丽的绝响。泰姬玛哈的意思就是:思念玛哈。
我不知道这个说法的准确性有多高,但它多少解构了我对这个千古绝唱般爱情故事的感动。如果夏杰罕不是因为要实现承诺而不娶,也不是因为承诺而建造泰姬陵;而是因为爱,因为思念主动去做这一切的话,那这段爱情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情了,泰姬陵也会因此而成为最伟大爱情的见证。
也有人说,泰姬是在为夏杰罕生下第14个孩子后死去的。还说,泰姬的死,让夏杰罕一夜白头。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他决定为爱妃建造陵墓。
无论孰真孰假,我宁可相信后一种说法。泰姬陵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世上还有情深义重的男子,有穿越时空的思念,有生死相随的爱情。世人总爱把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寄托到别人的身上,这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它成就了一个动人的传说,荡气回肠,千古流唱。
然而,泰姬的故事还没完结,另一个悲剧又产生了。
在日复一日的思念中,痴情的夏杰罕在雅沐那河对面选了一块地,想再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黑半白的大理石桥连接,穿越阴阳两界,与爱妃相对而眠。可惜梦想尚未实现,就在皇室的纷争中遽然破灭。泰姬陵完工不久,他的三子就弑兄杀弟篡位,夏杰罕也被囚禁在阿格拉红堡。此后整整八年里,红堡中每个凄清的月夜,都有一个伤心人,在一河之隔的对岸,痴痴地凝望着咫尺天涯的爱人陵墓,直至郁郁而终。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更具悲剧之美,让闻者断肠。它不是传说,而是史实。那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其本身的真实。
除了背后的故事,泰姬陵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早午晚不同的时间去看,景色会时时不同。因此,泰姬陵恐怕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早午晚游览票价不一样的景点。印度本国的游人,白天只要20卢比,而早上7点前或下午5点后则需110卢比。
我们的时间有限,不可能看到三个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色。而很多看过的人,曾这样描述过:
“每天朝霞初起时,在一轮红日伴着雅沐那河袅袅的晨雾中,泰姬陵自香梦沉酣中苏醒,静谧安详。也许正是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才能有这般的泰然自若。中午时分,泰姬陵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碧水绿树,在南亚耀眼的阳光映衬下,更出落得玲珑剔透,光彩夺目。等到傍晚时分,泰姬陵迎来了它一天中最妩媚的时候。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开始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随着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终回归成银白色。在月光的轻拂下,即将安寝的泰姬陵清雅出尘,美得仿佛下凡的仙女。”
不算遗憾的是,泰姬陵三种不同的美态中,我们见到了两种。
坐着骆驼车进去时,是中午两点多的时候。我们计划先花一小时进去参观,像所有游客一样,好好领略泰姬的近距离之美;然后,出园从外面绕到陵墓的背后,拍泰姬陵的落日。

落日余辉中的泰姬陵剪影
那宝贵的一小时,就是我们亲近泰姬陵的机会。在台基前,我按规定脱下了鞋子。短短的一小时中,我独自在陵墓的内部和外面徘徊。看清了她肌理清晰的皮肤,也抚摸了她冰清玉洁的躯体,更记住了她滚热烫脚的内心。上天对她是如此厚爱,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难改她洁白如玉的容颜。仿佛为她的灵气所吸引,就连天上的苍鹰,也在她的头顶盘旋,长久不肯离去。
出园后,我们花钱找了一个当地人,领着我们走陵园旁边的一条小路,从那里绕到陵墓靠河的背面,找一个最佳的位置拍泰姬陵的日落。
在雅沐那河畔的一个小码头上,我们选好了一个最佳位置,在那里静静地等候太阳下山。那里离泰姬陵很近,似乎伸手可及,是拍全景最理想的地方。
陪同我们一起等候的,有附近的几个村民,他们默默地坐在不远处,注视着我们;还有两三个表情安静的国外的游客和不停地向我们兜售明信片的当地孩子。浑浊的雅沐那河泛着发黄的泡沫,一如既往地川流不息;发热的地板上,爬满了密密麻麻大如苍蝇的黑蚁。我找不到地方坐,也找不到地方站,只好机械地不停走动,望着泰姬陵的背影冥想发呆。
太阳慢慢下山了,辉映着泰姬陵由橙黄转为金黄,又由金黄转为暗红,最后完全沉入暮色,变成一个孤寂的剪影。
在等待中,月亮升起来了,天空变成淡蓝色,为泰姬陵镀上了一层银装。如钩的月亮越升越高,洒落一地如水华光。泰戈尔说,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没有比这更贴切的比喻了,它必将与天地万物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