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19年第2期(总第23期) > 疾病的象征与生命的情境

疾病的象征与生命的情境

 


       “何者为神? 岐伯曰: 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个体为形神的统一,个体的禀赋为在父母生殖之精的基础上及胎孕期间的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子代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固有特征。为禀受于父母的遗传因素,先天禀赋除取决于父母、父母生殖之精的盈亏盛衰和特质特征外,父母体内阴阳的偏颇和功能活动的差异亦会影响着子代的倾向性,此外母体在孕期中的生活、起居、情志等因素对胎儿的禀赋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体质是个体在其成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的特殊性, 它决定着个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心身构成论”为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之一,被认为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体质被认为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为“形神合一”思想在中医体质学说中的具体表现。中医体质是人格特质的生理基础,人格特质是体质的功能表现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 是人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形成的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与生理和心理密切相关,个体人格、气质等心理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体质的差异为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内在脏腑、阴阳、气血的偏颇和机能代谢活动的差异的反映,它代表了个体的整体特征,决定了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因此,不论正常质还是病理质均具有相应的性格与心理特征。
       疾病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发展心理学认为,童年为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个体早期依恋经验会转化为指导个体行为和情感的内部加工模型。其中不良的经历促使个体形成早期不安全依恋,内部加工模式会使其产生对自我和外界的消息观念,包括自我不认可、无助等心理应激模式与情绪感受。个体在孩童期间的自我功能发展被破坏,进而导致人格发育异常。持续的情感忽略、家庭冲突、艰苦的环境、反复无常的惩戒、父母关系冷淡、父母早亡、父母异地早年不良经历对个体不安全依恋以及人格障碍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情绪的产生内在原因在于个人人格,精神要素在中医诊断中为重要的考虑内容,早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者在童年阶段就存在着较多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心理韧性及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恶化。在心理特征上具有自责、孤独、焦虑倾向,易情绪波动,有强烈的自卑感,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并表现出较严重的躯体症状。《素问·经脉别论篇》中描述了情绪变化对脉象等生理的影响,“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有所墜恐,喘出于肝……有所惊恐,喘出于肺……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 
       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运用用动态、发展的观点看待生命及疾病过程的一切现象, “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素问· 疏五过论篇》)。七情内伤具有可变性,七情内伤在病理过程中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可变化可归纳为:七情内伤首当伤气,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首先引起人体气机失调,气机逆乱,升降无序,则“百病皆生于气”。七情内伤进而引起脏腑失调,五脏均可受其害,其中心、肝病变居多, “心者,五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情志刺激,直接损伤心神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障碍,即发惊悸、怔忡、癫狂;肝主疏泄,情志不遂,肝气不舒,可见闷闷不语、喜怒无常、甚则薄厥。七情内伤久之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化失司,导致血瘀、痰结、食积、湿阻病理产物产生,形成虚实夹杂错杂的病机。五脏精气血的衰微,也会导致情志异常的病症。以情志异常可对患者脏腑精气盛衰情况进行诊察, 也可通过调摄情志以预防五脏疾病的发生。
       “真切的生命体验是认识感通的基础”,人生的体验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所感受到的具体经验,这种经验不仅带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内在知识,而且能够发挥长期彻底的转化功能。体验本身及身体的发展与心灵培养的过程,也是道德的实践与人生普遍性意义的发现的过程。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洞察就在于可以通过一念自觉之间的反省, 当下自证自足, 而获得安身立命的价值基础。作为具有体验之学属性的中医医学理论哲学看来,疾病即为人生体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的疾病的观看,其意义则伴随了个体的生命的整个过程。当进一步的审美性的活动开始之时,生命及开始进行了所谓的“充分实现超自我的生命的意义”的开拓和创造。所赋予的生命的意义则伴随我们整个生命过程。生命体验成为个体与世界接触的途径,又是人们认知与了解世界的直观方式,同时也成为个体心灵超越与升华的重要过程。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六节藏象论》)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中国的医学治疗医心、明心、安心,从而获得自性的发展,领悟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即中医医学所具备的灵性与创造的意义。“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庄子所谓心斋、坐忘等向内观看的方式,获得物我两忘,同混沌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无所用心,无所用神的境界,他认为在这样的状态下,世上纷纭万物就恢复了它们各自的本性。人自会真气融融,气归丹田。在这样的“唯神是守”身体状态下,机体经络通畅,气血就会沿着特定的轨道,有序无碍地运行于五脏六腑、皮肉筋骨,身体各处的细胞都能得到气血的濡养,其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旺盛,从而达到了“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良好的身心状态。徐观复在《中国艺术精神·自叙》中认为“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便成为崇高的艺术精神。

Copyright © 2025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4636114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