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情绪养生 / 赵燕平

情绪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之喜相聚、恨别离,怨憎聚等不同环境下产生喜怒哀思忧恐惊之内伤七情变化,伤及内脏,被认为是导致中医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男性属于阳,以气为主,性多刚强,外界的刺激或不易引起强烈变化,或表现为亢奋形式,出现狂喜或大怒的情绪变化。女性属于阴,以血为先,其性多柔弱、内向,凡事追求完美, 遇事往往归因于己,更添一番烦扰。因其心理和身体特点,故多因外界情绪刺激发生抑郁不畅的情绪变化多发生情志性疾病。当代女性, 多要外出工作,同时还要持家, 中年女性更是家有老小, 众多琐事, 劳心劳力,平白多了一份心力和精力的付出。
不同情绪郁结,忧愁恐惧,生活无安全感,喜怒无常,造成五脏精气空虚,血与气离其常态。饮食起居之习惯,大乐与苦闷,或先乐后苦,这都会伤及人的积气。一旦精气耗损,形体亦同时消耗,面呈沮丧。喜怒哀思悲恐惊,过则人之气机逆乱,久则导致脏腑气血阴阳的耗伤。大怒之人必伤阴精,过喜之人,必伤阳气,惊恐不安,思虑太过,伤及心所藏 "神",则恐惧心理时时流露于外,遇事失去主张;或因恐惧不释导致心神涣散。脾因忧愁不解伤意,出现心情苦闷、烦乱等症状。肝因悲哀太过,伤及内脏则伤起所藏之魂,魂伤则出现狂妄、神志妄乱,行为失常等变化。肾因为大怒则伤及所藏之志,志伤则记忆力减退,喜忘其前言。中医临床则表现为癜、狂、脏躁、百合病、客忤、梅核气、健忘、不寐等杂病。因此,在临床中常有 "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的认识(寇宗奭)。
中医养生为预防疾病有效手段,溯本逐源,可达防微杜渐之效果。对于女性而言, 针对不良情绪,选择合适养生方法,每日实施,可以更好的防患于未然,预防如乳腺、甲状腺、子宫积瘤与睡眠障碍等多种不良病症的发生与恶化。
传统中医学情绪健康调养方法多种多样, 现例举二、三佐以说明:
一、调养心神是情绪养生之本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认为精神活动和"心"密切相关,心主神明,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反应,养生贵乎养神。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人的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时候,会引起内脏反应,导致相关各种疾病发生。如何在繁忙的工作环境保持机体和情绪心健康是职业女性需要解决迫切问题。保持身心的清净,内心不会被各种杂乱想法思虑所困扰,有助于神气的潜藏内守,若神气过用与躁动往往会耗伤人体的气血津液,影响身心健康。中医的养神、调神之法概括起来有以下的认识。
清静养神 经常保持思想清净,调神养生,多练气功,可以有效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而少私寡欲、养心敛思是驱除烦恼、达到清净养神状态的重要途径。
立志养德 意志具有统帅精神、调和情志、抗邪防病的作用。事实证明,信念意志坚定的人,能较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现代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反馈疗法研究结果也证实,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因子的变化,改善生理功能。
乐观开朗 情绪的稳定,对一个人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乐观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女性更凡事从大局着眼、宽以待人、心胸开阔、科学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业余生活,丰富生活内容,陶冶性情。
保持心理平衡 长期的高节奏的竞争环境,容易产生焦虑、心力疲劳、神经质等心理现象,剧烈的竞争容易产生失败、自卑感、嫉妒等心理现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挖掘自身潜能,扬长避短,科学安排工作和学习,可增加成功率。而对于消极的嫉妒情绪状态,表现为对他人优势的不甘心、甚至怨恨的心理,是需要培养正确的拼搏精神、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有勇气超过别人的正确观念。发挥自身所长,在可能的范围内达到最佳水平。
二、对情绪的具体节制调摄方法介绍
愤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负性的情绪状态,"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不良情绪,被认为是情志致病的魁首。怒则气上,大怒,会造成肝的阳气升发太过,出现头晕头痛、面赤耳鸣、急躁暴怒,甚则呕血或昏厥的病变。 女性素体阴血不足,肝之阳气升泄太快,较小外界工作与家庭生活刺激亦容易导致发怒的情绪变化。对于"怒"的情绪管理,首先为以理制怒,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可怒之事,需要想一想其不良后果,可理智控制自己过激反应。此外,可以运用提醒法制怒,随时提醒自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怒后反省、吸取教训,可逐渐减少发怒的次数、逐渐养成遇事不怒的习惯。
忧愁和悲伤,均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可造成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的不断消耗。惊恐是人们对刺激事物惧怕、胆怯的一种精神状态,惊则为不自知,恐则自知。惊恐属于肾、恐为肾之志,与心主神明有关。心神伤而心怯而恐。惊恐的刺激,对机体的气机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的临床征象。对于当代职业女性尤其要学会荣辱不惊的良好心理建设,对于重大的事件变故,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得失不过于计较。对于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处世态度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思考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无不良影响,思虑过度,所思不遂,会影响到体内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的运行不畅和郁结。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阴血耗伤表现,以及出现不思饮食、脘腹的胀满、头目眩晕等脾胃症状。传统中医运动养生与调息锻炼,方法动作柔和,动静交替、讲究松静自然,促进机体的胃肠平滑肌能够进行有节律的舒缩运动,调整植物神经系统的状态,加强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胃肠的蠕动,从而解除不良情绪导致的胃相关功能的紊乱。
三、食疗保健对情绪调节的作用
传统的中医食物养生方法历史悠久,根据历代中医中药的有关文献的统计,常用的即有近百种日常生活中常见易寻的食物具有补益养生的作用,其中聪耳、明目、益智、安神等种类的食物对于调整身心健康,改善情绪健康有帮助,在掌握自身情绪状态和体质情况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郁者开之"等中医治疗原则,根据这些食物的性味功效选择适应自己的食疗方法,作到辨证施养,进而调整自身身心状态、促进情绪的健康发展。
四、方便有效的针灸、按摩调节情绪的方法
针灸、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治疗学中重要的手段,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利用针、灸、按摩相应方法进行保健治疗,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是中医精神养生的特色内容。
精神情绪的相关病证所涉及到的针灸疗法和按摩疗法,主要是对于病证具体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在其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经络循行的远端部位上取穴位,通过针灸或按摩,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穴位的选取则讲究"循经取穴"的原则,首先要按经络学说来进行辨证,断定疾病属于何经,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定。其中推拿手法机械性刺激直接作用头部等穴位局部,可使毛细血管扩张,脑部血流增加,脑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同时较为轻柔的节律性柔和按摩可以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是大脑抑制过程增加,产生镇静作用。其中按揉四神聪、肩井、太冲穴、神门穴、风池穴等穴位对失眠头痛、头晕、耳鸣、神经衰弱等明确疗效。
五、有助于改善精神状态的娱乐与其他养生方法
传统的娱乐养生, 通过轻松愉快、活泼多样的活动,在美好的生活气氛和高雅的情趣的环境下,使人们舒畅情志、怡养心神;娱乐活动形式多样,动静不拘、具有形神兼养之用,其中,琴、棋、书、画是传统娱乐养生的主要方式,当代知识女性于繁忙工作与生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养生方法,每日从事创造性的艺术生活,抒发情怀、发挥潜能,是情绪养生的最好调和方式,也是自我疗愈、自性化成长的有效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