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恐吓教育”成为一种习惯 / 张博 刘剑玲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再捣乱,我就把你送回到小班去。""你以后要是再打小朋友,我就让警察把你抓起来" "作业没做完就不要来上学了!"这些话语我们一定不陌生。如果说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吓唬中慢慢长大的,应该不算夸张。我们把这种为了达到自己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控制、阻止或改变的目的,借助于某个外在的第三方或假象性事物和情境,以口头语言的方式,用谎话、气话、狠话等来哄骗、威胁、吓唬孩子的做法,统称为"恐吓教育"。
一、"恐吓教育"的文化根源
从时空维度来看,恐吓式教育在中国的儿童教育中既具有长期的历史性,也具有现实的普遍性。在幼儿园、家庭、学校等,凡是有成人、有教育的地方,恐吓教育就能大行其道,甚至成为一种习惯。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得不到应有尊重的传统儿童观。首先,在传统儿童观中,儿童是家长的附属品,是老师控制和管理的对象。"在家听父母的,在外听老师的"是不可怀疑的忠告。如果儿童达不到这些要求,来自父母或老师的口头恐吓在所难免。其次,儿童是成人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家长或教师为了从儿童身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效果,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强加给儿童,当儿童做不到或不能接受这些要求时,母亲可能会气急败坏地说,"你如果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人了!";老师可能会威胁"你要是再这样,明天我就送你回小班算了"。再次,儿童得不到成人应有的尊重。显而易见,用威胁、恐吓、欺骗等语言方式对待儿童,是对儿童的不尊重。
2.培养"乖孩子"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儿童"乖不乖""是否听话"是一种价值判断。"乖"就是懂事,"不乖"就是不懂事;"乖孩子"应该受到鼓励和表扬,"不乖",威胁、恐吓式的教育几乎是避免不了的。
3.传统文化中的成人权威观。"儿童中心"的教育文化背景下,恐吓教育是没有存在的空间的。相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人权威观,威胁、恐吓式教育就有可能会成为家常便饭。儿童是否成为教育文化价值考量的核心,是一个社会教育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尽管我们已经处在21世纪了,我们的教育是21世纪的教育了,但我们传统文化的中成人权威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变,一旦成人在教育中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威胁、恐吓教育可能会随之而来。
二、恐吓教育的危害
"恐吓教育"比"棍棒教育"更糟糕。因为"棍棒教育"毕竟是少数情况,而且或多或少还有一些正面作用,但"恐吓教育"不仅普遍,而且一无是处,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说"棍棒教育"只是想让儿童尝到皮肉之苦,那么"恐吓教育"作为一种"软暴力",则会让儿童的心灵受到伤害。
1.恐吓教育易造成儿童对某些事物或现象的恐惧。由于恐吓教育常常借助于儿童不熟悉、不认识、不理解的人物、事件、现象、情景等使其产生恐惧,从而达到控制、阻止、改变儿童行为的目的,所以本来那些与儿童不相关的人物、事件、现象、情景等都可能成为儿童害怕的对象。儿童可能会因此变得很胆小,同时伴有社会性退缩。
2.恐吓教育无意中教会儿童说谎。恐吓教育中常常以一些不能兑现、无法实施的行为相威胁,如"你再不听话我就从楼上把你扔出去!""再哭我就把你送人了!"等等,这些都是不能兑现、也不可实施的狠话、气话、大话,当然在儿童看来它们都是假话、谎话。儿童在恐吓教育中认识并理解了说谎,这是非常可怕的。
3.恐吓教育损害儿童自我意识和良好人格的发展。正常情况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社会性活动的丰富和经验的积累,其自我意识和人格也在不断发展。但外界的教育要求和评价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恐吓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消极、负面的评价与引导,不良的评价与误导,会使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混乱,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其实儿童先天恐惧的东西很少,很多都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如果随意地吓唬孩子,使其顺从自己的权威,极易导致孩子形成胆小、懦弱的品质,束缚儿童人格的成长。
4.恐吓教育使成人丧失教育力量。事实表明,恐吓教育并不能向成人展示良好的教育成果。相反地,随着恐吓教育的进行,成人对儿童的教育力量也在不断地丧失。恐吓教育愈烈,成人在儿童面前的教育影响力就越低。
三、让"恐吓教育"远离儿童
首先,成人要转变观念,克服传统陋习和教育惯性。成人之所以是恐吓教育的实施者,是因为我们深受不良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应该摒弃那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倡导人文关怀的儿童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学会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学会倾听儿童、欣赏儿童,学习做儿童的好朋友、好伙伴。
1.跟儿童一起通过建章立约,培养好习惯。有时在我们看来儿童的行为之所以不得体,并不是他故意与成人作对,而是他不了解规则,不知所措。通过建章立约,有意形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不仅是教育的成果,也使恐吓教育毫无"用武之地"。
2.允许儿童犯"错误",让儿童在经历"错误"中成长。"错误"也是一种经历,它带给儿童的可能是深刻的教训。所以,要允许儿童出错,理解和包容儿童的错误,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3.让儿童承受"自然后果"的惩罚。如果儿童的行为不符合常理要求,一般都会有一个随之而来的"自然后果"。比如,不好好吃饭的自然后果是"挨饿";抢夺别人玩具的自然后果是失去玩玩具的权利和没人玩;喝水不排队(插队)的"自然后果"是排在所有人的后面。所有这些,都比恐吓教育更为有效。
恐吓教育是一种"教育陋习",也是一种"教育无奈"!为此,我们呼吁:家长和老师们都不应该用恐吓、威胁、欺骗的方式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