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孩子》读后感


《寂静的孩子》是一本关于中国城乡儿童生存境况的详实记录。作者袁凌也并非默默无名的小辈,他曾发表有影响力的调查和特稿报道多篇,曾获得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归园雅集2014年度散文奖等。已出版《青苔不会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从出生地开始》《我们的命是这么土》《在唐诗中穿行》等书。
《寂静的孩子》是作家袁凌历时四年踏遍二十一个省市及偏远山区走访、探察、记录、沉淀,全新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他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最终完成了这一份关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记录。书中收录了36篇关于孩子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孩子,有留守、随迁、失学、孤儿、重疾……他们都面临着巨大的人生困顿。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几次返回写在序之前的儿童探访档案,去确认这一段故事发生的时间。而2015,2016,2017,2018和2019这些数字告诉我,这些孩子们的生存环境及所面临的境况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在北上广的任何一条繁华的大街上遇到的流动商贩,他(她)可能就是书中某一个故事的人物,是某一个留守儿童,随迁儿童,失学儿童,重疾患儿的亲人。在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地方,不少学龄儿童没有一张安稳的课桌,东躲西藏,生怕学校下一秒被查封;有因各种原因失父失母的幼龄奢望着温暖的怀抱却只能被迫坚强;也有重病导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孩子……有些不幸,其实一直都存在。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但这些孩子的声音却受制于阶级、地缘、身份的壁垒而无法被传达。《寂静的孩子》就是关于这样一批儿童生存境况的详实记录。打破壁垒,克服距离,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声音不应如此安静。
袁凌在这部作品中仅仅是以观察者的角度将自己所见的有限东西传达出来,而不下结论、不提供观点。他是一个最专注的观察者,他用细腻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风景:花草树木,大漠雨林,高山大海。撇去故事中的无奈和悲伤,他描写景物和刻画人物心理的文字让人看得舒服。梁鸿(著名作家、学者)对袁凌作品的评价是:“袁凌的语言和叙事,因对大地生活的凝神关注而绵密细致,如清泉缓流,点滴注入,持久涤荡。人物因此充满情感并富于层次,乡村也因此重又恢复它的丰盈、灵性和坚韧的生命力。”
袁凌的作品也饱受争议,许多人认为他的作品太沉重,或者认为只是叙事,缺少情感,既没有建议也没有结论。在微信读书中《寂静的孩子》这本书下面有107条评论,其中就不乏这样的看法:你写了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又能怎样?谁来改变他们的命运?谁来帮助他们?
袁凌是这样回答的:“当你面对真实,是容不得抒情和发泄的,你需要内心的力量把它接应下来,然后才可以反思,才可以质询生死,才可以继续理解别人。”
的确,伴随互联网和快消文化的勃兴,人们越来越习惯用“蓝瘦香菇”表达伤感,用“宝宝好可怜”倾诉委屈,用咧嘴笑的夸张表情述说喜爱,语言表达变得越来越轻飘。人们更愿意喝下一碗用精致包裹起来的痛苦熬成的鸡汤,而不愿意面对真实的生活,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我们正在失去真实面对经验、表达经验、记录经验的能力,继而我们是不是就将失去思考,质询和理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