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节日

华师有个女生团队,一直在进行女性节日文化的研究,并提出“重构七夕”的主张。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本刊主编和记者赖碧邀请这个团队,开展了一场关于“三八”妇女节和七夕女儿节的研讨会。
徐珊:众所周知,“三八”妇女节是属于女性的节日,你们觉得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三八”节、母亲节,还有哪些节日是带有一定的女性色彩呢?
黄小漫: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的确,谈起与女性有关的节日,大众最能联想到的应该都是“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这个现象很有意思,这两个节日都是从西方传来的,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虽然这是一种文化交融的表现,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削弱了我们本土文化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在传统节日这一块,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
江帆:说回中国关于女性色彩的节日,我不得不提一个逐渐被大家“遗忘”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现在的年轻人当然也有过七夕,而大家也都自然而然地把七夕当作“中国情人节”来过了,但还值得关注的是,七夕从古至今都与女性有说不尽的联系。
古时的七夕被称为“乞巧节”,也有人称之为“女儿节”。封建时代的未婚女性日常生活中少有外出的机会,多困于深闺难闻外界人事,而每年的七夕是古代女性少有的盛大节日,少女在这天乞巧、赛巧,祈祷拥有美满幸福的爱情,并与闺阁姐妹相聚共度佳节,传统七夕表现了传统女性争求家庭地位、获取社会身份认同上的积极态度,具有浓厚的女性色彩。而到了现代,七夕节回归到浪漫爱情的氛围中,同时又受到了西方情人节的影响。如今再看七夕,充斥节日的无非是中西情人节的对比对抗以及与消费主义的内部抗争,节日中的女性色彩却渐渐消失殆尽,以至于现在少有年轻人清楚七夕的多元面貌,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性发展成长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徐珊: 看来,七夕节所蕴含的女性精神在当代确实有所退却。那请问“三八”妇女节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和困境呢?
刘丝佳:是的。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妇女节和七夕节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在过度消费下逐渐丧失文化内涵。我们小组曾经制作了一份面向城市年轻职场女性的调查问卷,在搜集到的调查数据显示,60.89%的女性明确表示对以爱情为主题的节日泛滥存在一定厌烦心理,具体表现为对多节日同质化的不满以及反对节日过度营销。这就反映了以“中国情人节”为定位的七夕节,无法抗衡较早出现的舶来品“2.14”情人节的原因——国人对七夕“情人节”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不强。如此一来,执意借情人节为七夕造势很容易使七夕在“情人节式营销”的深渊中越陷越深,同时其丰富的女性文化色彩也逐渐褪色。而“三八”妇女节在各大电商平台以“女神节”为名的营销下,也逐渐呈现被消费主义侵蚀的局面,“褒扬劳动女性”的节日精神逐渐流失,近年来甚至呈现被“三七女生节”喧宾夺主的消极态势。我们要向这些社会现象发出叩问:物质消费是享受节日的唯一方式吗?我们是否在商业营销的裹挟之下忽略了对文化、对精神的追求呢?
许晓松:另外,在这份调查问卷中,我们还发现高达80.4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女性的精神需求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满足。而现代城市女性把自身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境主要归因于“社会压力大”“学习工作繁忙”,而“缺乏相关的平台与社会实践”“国家缺乏相关的节日设计”也分别占比52.29%和35.32%。我们小组正是关注到归因于“国家缺乏相关的节日设计”的女性不在少数,由此提出重构七夕的设想,提出发掘七夕节丰富的女性文化色彩,将七夕构建为女性文化节。
曾赖碧:你们提到了一个很新颖的词——“重构七夕”。这是一个怎样的设想呢?大家能详细说说吗?
赵铭茵:可以。其实在我们的设想中,重构后的七夕节主要面向的是被我国现存的女性节日体系忽略的女性群体。我国现存的女性节日体系由女生节、情人节、妇女节和母亲节构成——女生节流行于高校,关注学生群体中的女性;情人节火热于消费,迎合拥有恋人的女性;妇女节欢庆于职场,慰问投身劳动的女性;母亲节得爱于家庭,感恩身为人母的女性。然而,在城市中存在一部分游离于我国现存女性节日体系之外的女性群体——她们已经走出校园,无法再欢度女生节;她们对恋爱态度消极,无缘享受情人节;她们虽投身工作,却疲于职场,与其自称“劳动妇女”,更愿自嘲为“社畜”,不愿庆贺妇女节;她们既未成家,尚未成为人母,更深受独身主义影响,对生儿育女的意愿不强,无意消受母亲节。
我国现有的女性节日体系,对这部分女性群体是缺乏接纳的。基于此,本课题小组创新性地提出设想:以女性主义为旨重构七夕,通过打造节日语境、开展配套节庆活动,为原先被忽略的此类女性群体提供精神窗口。
曾赖碧:听上去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可是,为什么不直接改造“三八”妇女节呢?
黄小漫:虽然“三八”妇女节与七夕节同样拥有着女性主题,但两者还是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改造条件也大相径庭。从节日历史和发展来看,“三八”妇女节是外来节日,“三八”妇女节又叫“国际妇女节”,全称为“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是一个为庆祝妇女在各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而设立的节日,孕育诞生于20世纪初的一系列女权运动之中,可以说这个节日与女权主义有着说不清的联系,它更像是全体女性挺起胸膛大声表达对自由平等的愿望、努力争取合法权益的节日;而七夕节是我们本土的传统节日,带有中华文化独特的含蓄柔美气质,是少女们互吐心事、互通情谊、结识密友的节日,是女儿家等待一年时间终于盼来的女性主导的“狂欢节”,是对未来生活、“人生大事”的大胆猜测预判,它更像是一个表达少女们天真单纯又真诚的对未来美满生活盼望的节日。从节日习俗来看,“三八”妇女节往往是各国女权运动举办的好时机,这是一个与运动紧密结合的节日;而中国的七夕则有乞巧、庙会等传统节俗元素,去除糟粕后,在当代仍然散发出独特的节日光彩,是一个适合全体年轻女性享受的节日。
许晓松:我想接着小漫继续补充,就是从受众来看,在中国,目前同女性文化有关系的节日有“三八”妇女节、高校里盛行的“三七”女生节、母亲节以及传统节日七夕节,前三个节日都有一定的受众,而这三者所涵盖的女性群体的合集里,少了一部分女性——现代年轻未婚女性,尤其是现代城市年轻女性。据统计局数据,这一年龄阶层的女性人口基数正在不断扩大;据新浪微博2018用户发展报告,23-30岁女性用户占比略低于同年龄段男性,从她们在各社交平台发布内容来看,可发现这年龄段女性既不愿过“三八”妇女节,又因自己已工作而不再过“三七”女生节,唯一看来最适合她们过的节日就是七夕,但非常可惜,七夕的女性色彩逐渐消退,这一女性群体的精神需求被不够合理的节日设置忽略和搁置了。所以,在我们课题组看来,“三八”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女性节日了,它有清晰的节日发展方向与规划;而七夕则像是一块蒙尘的宝玉,它有很丰富的女性文化与女性色彩,也有非常珍贵的需要我们传承下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事实也证明,“中国情人节”的路径没能使七夕重唤生机,反而再次“遇冷”,七夕势必要找出一条新出路;另一方面,“她”经济、女性休闲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现代年轻女性群体的精神需求急需得到回应与满足,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基于重唤七夕优秀传统文化与满足现代年轻女性节日需求的目的,我们提出了改造七夕节日的方案。
徐珊:关于你们所提及的七夕转型新路径这个设想你们有做相关的研究吗?或者有什么相关理论支撑你们的想法吗?
江帆:相关的研究当然有啊。我们的研究主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来探讨七夕转型新路径的可行性。我来从理论研究这个角度来说说,我们首先从节日的主体——女性,尤其是城市年轻女性展开,其中相关的理论依据是“她”经济现象和女性休闲理论。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效应下,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城市化以及来自其他同等水平国家及榜样模范国家的影响等因素,都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及其消费能力产生了深入持久的影响,中国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力上升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日益成熟,“她”时代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提出来,女性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这是“她”经济现象。除此之外,我们从女性休闲的角度出发,发现城市年轻女性休闲同伴、休闲活动和休闲时间以及休闲方式都有一些有意思的变化,这对我们探寻七夕转型路径在满足女性休闲需求、精神需求方面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刘丝佳:我来从实地调研这个角度谈谈。我们小组通过实地调研七夕庙会等活动,对参与七夕活动的路人进行访谈,同时也对身边的城市年轻女性进行访谈。根据采访记录和内容分析,我们进行了七夕活动变更后对人们七夕节日消费的影响的三维度的分析,得出消费者七夕节日消费正从低层级的物质消费需求转向高层级的精神消费需求的结论。所以总的来看,无论是从现有的研究趋势来看,还是从实地走访调研的结论来看,我们的想法可以说是有足够的研究依据的。
徐珊:按照你们的研究思路,你们认为最后构建出来的女性节日体系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呢?
赵铭茵:首先,最突出的价值就是进一步满足女性的休闲需求与精神需求。根据本课题小组发布的问卷,在有关城市年轻女性参与休闲类活动的问题中,48%的受访者表示“看过宣传,但从未参加”,一定程度可以验证现代城市年轻女性出于“社会压力大”“学习工作忙”的原因无法参与通过解压满足一部分精神需求的休闲类活动,即没有足够的个人休闲时间去满足精神需求。将七夕重构为女性文化节日,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这部分女性群体开辟节日空间并拓展休闲时间。其次,给予女性足够的社会空间与社会认同。女性节日体系为不同的女性提供了不同的平台,在不同的节日语境下,女性能够开拓自己的表达空间,鼓励女性交流互动,同时不同的节日活动也凝结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关注,体现的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认同与尊重。此外,建立健全的女性节日体系并非把不同的女性节日孤立来看,相反,更是把各种女性节日联系起来,互为整体。换句话说,七夕转型并不是为了挤兑“三八”妇女节,她们在节日体系中都有自己的地位,关照不同的女性群体,转型是为她们提供交流平台。同时,不同的女性群体也可以积极在这些节日平台上交流表达自我,节日不是非此即彼的,它们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满足女性的精神需求。